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叶法善

移除 67 位元組, 4 年前
大历钟
== 大历钟 ==
大历钟,作为唐朝文物一直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这样可馆藏的大件文物在武义文物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今它保存在桃溪镇 [[ 延福寺 ]] 。因为武义建县于唐天授二年,历史文化也往往以此为渊薮。现在人们提及有关的历史名望人物,常常是唐朝的越国公 [[ 叶法善]];诗《[[夜宿武阳川]]》也是唐代的 [[ 孟浩然]];还有 [[ 徐镃 ]] [[ 仓部堰 ]] 等。在此之前,古邑武义除东晋镇南将军阮孚避居明招山等之外,即使还有,也尚待挖掘发现。当然,大历钟除了铸造工艺、铭文和历史的研究,现代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已很难显示。但作为厘清历史的真实与传说故事之类的混淆,或权当历史钩沉 ,是值得一提的
民国之前的旧方志曾经记载:铜钟,相传叶法善所铸。(叶法善)命其徒曰:吾去三日后尔方可鸣。师去弥日,徒窃扣之,声震,地居人警骇。师遂还以剑划之,少止,及其所至之地而已。根据诸如此类的"出处",民间杜撰和口头流传不少有关大历钟的故事。有的说:钟铸成之后,叶法善吩咐徒弟说:我要去松阳卯山,三天后你们才可以鸣钟。谁知他才走到柴头岭(位于原竹客与四都两乡交界),徒弟好奇,偷着敲响了铜钟。叶法善闻钟声而长叹,骂徒弟不听话,迅速飞往冲真观,拔剑朝铜钟一挥,钟声才住止。原来铜钟有灵,如果三天后鸣钟,叶法善已走得很远,钟声就可以传到他到达之地,可眼下只能传到柴头岭为止。又有传说:他是取草鞋击钟,钟声乃止,所以铜钟上至今"剑痕鞋印犹存"。有民间故事说:宣阳观建成后,来观里拜神求道的人日益增多,加上其他游客和道士,往往有几百人吃饭。人多事杂,为了便于规定食宿、讲道和关门开门的时间等,叶法善去松阳卯山讨来一口八百斤重的铜钟。叶法善有法术,只用雨伞把柄套上钟纽,就把大铜钟背了回来。其他传说还有叶法善在某某地方炼丹、铸钟等等。至今这般那般,不一而足。
一千二百多年来,大历钟几乎一直被当成叶法善的遗物,是宣阳观的象征,让后人崇爱有加,单看历代诗文多多就可明白。如赵魏的《游冲真观观大历钟》:"巍然悬金钟,款敕大历造。道士叙官阶,唐业无乃小。摩挲发浩叹,往事忆天宝。玉鱼泣春寒,铜驼没秋草。"又如清康熙年间富阳来的宣平教谕章綎的《大历钟》:"碑题形解开元日,钟乳明镌大历年。斑驳剑痕非实录,摩挲履印亦疑传。"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既有人在流传"剑痕鞋印"说法,也有人在分辨它的疑窦。到了光绪十六年,湖南人贺允璠来任知县,在他的《宣平任中纪事诗》中写道:"天师道法更谁侔?殿撰文章第一流。想见当年人物盛,铜钟金榜各千秋。"诗中"殿撰文章"指宋朝嘉定癸未年,登科状元、宣平下乡人蔡仲龙的诗文。将它与大历钟并论为第一。当然,千余年来大历钟同样遭逢过无数劫难。大的就有黄巢、方腊、陶德二、洪秀全等部属在宣平一带与朝廷官军作战,社会动乱时的遭遇。如当地志书记载:由于大历钟的精美,邻县乡民曾经合伙三四十人前往盗窃,后被发现,准备敲碎盗走,结果化大力气也只能砸掉钟的鼻纽。声震三十里,四乡之人纷纷赶来救护,盗贼窜逃。但其留下的缺憾至今令人抚触不已。清咸丰十一年战乱时,冲真观败毁,大历钟有幸被移置到隔溪遥望的愍慈寺。愍慈寺又被毁,钟被附近村民放置于郑回村内。直到冲真观兴建成了,才物归原主,百姓无不念念有词:"真是叶法善天师在天有灵!"解放后土改,僧道还俗,寺观庙宇被没收。之后,大历钟被移至柳城设在原天妃宫内的文化(馆)站内,放在电影队房边走廊的角落,用丁丁碑横拦着。但它和另一口存放在楼上左侧的大铁钟,还是挡不住顽童们的攀爬和以石乱击。八十年代初被当成县级文物,移放到桃溪延福寺,直到至今。
大历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光是作为唐代道观的产物,连名噪香港、金华等地的黄大仙祠里也不见有此类铜钟,可以肯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珍惜和保护好它,既是责任,更具有意义
== 正史传记 ==
3,5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