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叶适

增加 5,51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南宋龙泉窑叶适青瓷墓志.jpg|thumb|叶适青瓷墓志:“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佑十年吉立。”]]'''叶适'''({{bd|1150年||1223年||Ye}}) <ref>[http://www.ysjng.com/dslb.asp?series=%B4%F3%CA%C2%CD%BC%C6%AC&pn=4 记录叶适一生中所经历或参于过的大事],叶适纪念馆</ref> ,字'''正则''',号'''水心''', '''文定'''。[[温州]][[永嘉]]人(今属[[浙江]])。[[祖籍]][[ 泉]], 後遷后迁[[瑞安]]。南宋政治人物、 学者。 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但在权相[[韩侂胄]]谋划北伐时提出异议,被改授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不肯为北伐草诏。其后又建议防江,但韩侂胄仍不采纳。开禧北伐失败后,叶适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职,节制江北诸州<ref>《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迁博士,因轮对,奏曰:“人臣之义,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于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积今之所谓难者阴沮之,所谓不可者默制之也。盖其难有四,其不可有五。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广兼爱之义,自为虚弱,此国是之难一也。国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论亦然。为奇谋秘画者止于乘机待时,忠义决策者止于亲征迁都,深沉虑远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议论之难二也。环视诸臣,迭进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论议者谁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此人才之难三也。论者徒鉴五代之致乱,而不思靖康之得祸。今循守旧模,而欲驱一世之人以报君仇,则形势乖阻,诚无展足之地。若顺时增损,则其所更张动摇,关系至重,此法度之难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读未竟,帝蹙额曰:“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泯,谁克任此,惟与卿言之耳。”及再读,帝惨然久之。</ref>。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累迁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韩侂胄被诛后,叶适以“附韩侂胄用兵”罪名被弹劾,夺职奉祠长达十三年<ref>《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侂胄惧,以丘崈为江、淮宣抚使,除适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适谓三国孙氏尝以江北守江,自南唐以来始失之,建炎、绍兴未暇寻绎。乃请于朝,乞节制江北诸州。</ref>。 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ref>[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3/004.htm 第054卷 卷五十四 水心 案(上)],国学网</ref>。 ),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生平==
[[淳熙]]五年(1178年) 士第二。[[宋光宗]][[ 熙]]五年(1194年),由 皇后[[李 娘]]剽悍,使光宗 其父[[宋孝宗]]不睦,且光宗生病,不能主持孝宗 喪禮 丧礼 ,[[ 汝愚]]、[[ 趙彥 赵彦 逾]]、[[ 仛冑]]、[[徐 ]]、[[郭杲]]等大臣不 滿 光宗, 發動 发动 葉適 叶适 也加入,在 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迫光宗[[ 位]]予其子[[宋 宗]],史 [[ 位]]  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与[[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永嘉四灵]]学者友善,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陆九渊]]齐名。主要着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
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与[[ 徐照台湾]][[嘉义县]][[东石乡 (台湾)|东石乡]][[先天宫]] 奉叶适为叶[[ 徐玑千岁信仰|千岁]] [[ 赵师秀香火]] 鼎盛。==主要成就=====思想===爱国主义 实用主义和反理学是叶适主要特点。他反对当时的“和议”,在[[ 翁卷韩侂胄]] 伐金战败时,以宝谟阁待制知[[ 永嘉四靈建康府]] 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 乃无用之虚语”、“古之人未有不 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他反对当时性理空谈 是南宋对于[[ 永嘉 ]] 代表 家所崇拜的 人物 ,与如[[曾子]]、[[ 朱熹子思]]、[[ 陆九渊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 齐名。主要著 ]》非孔子 有《习 ,指出理 记言》 家糅合[[儒]]、[[佛]] 《水心先生文集》29卷 [[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 《别集》16卷 “太极”等学说的谬论
[[臺灣]][[嘉義縣]][[東石鄉 (臺灣)|東石鄉]][[先 他发出重商的言论,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他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夫欲折衷 宮]]奉叶适為叶[[千歲信仰|千歲]] 下之理 [[香火]]鼎盛 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思想== 爱国主义、實用主义和反理学是叶适主要特点。他反对当时的“和议”, [[韩侂胄]]伐金战败时 《法度总论》中 他劝说皇帝应该 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史为鉴 捍卫江防。他讲究“功利之学” 不应全凭惯例治理国家 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 亦不应刚愎自 之虚语”、 出于一人 人未有 智虑 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他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對 [[理学]]家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天下之心 认定《[[十翼]]》非孔子作 则其谋愈谬 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 而政愈疏矣。 、“太极”等学说的谬 <ref>叶适《法度总 ·一》</ref>
其主张“必尽知天下之害,而后能尽知天下之利”,[[全祖望]]《宋元学桉‧水心学桉上》曰:「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閒,遂称鼎足。」有史学家认为 是[[南宋]]最后一位着名哲学家。 ===诗文创作===在诗文创作上,叶适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 重商 言论 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 ,主张“ 通商惠工 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 国家 碑版 力扶持商 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 岛的 通货币 利清淡。与“永嘉四灵 ([[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 反对传统 曾刊印他们 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 重本抑末 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 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 。他 强调 的诗 用工苦而造境生 存在 、“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 事物本身之中 “物之 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 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 道则在焉 题材大于“四灵 <ref>[http://qjwb.zjol.com.cn/html/2010-08/04/content_479706.htm?div=-1 叶适:反理学倡功利的温州人],钱江晚报</ref>。 ===重教兴学===叶适一生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 少年时期, 提倡 边读书边讲学。中年时期,在求学之间,从政之暇均设熟授徒。叶适罢职还乡后,尝寓居台州、黄岩、温岭一带办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名士, 台州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后入在台州路桥罗洋街叶适讲学处建[[毓英庙纪念]]<ref>[http://www.zhzky.com/news/?751.html 叶适故 物作实际考察 之二 “夫欲折衷天下之理 三大时期] 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中华智库园网,2012-03-19 </ref> [25]
===军政举措=== 叶适于“开禧北伐”之前,即极力谏止,晓以利害。 《法度总论》 战争 中, 特别是 劝说皇帝应该 节制江北的过程中,解和州之围,实施 史为鉴 江北守江的战略 不应全凭惯例治理国家,亦不应刚愎自用 收到了成效 “出於一人 他还曾上堡坞 智虑不合於天下之心 则其谋愈谬 实行屯田 而政愈疏矣。”这些举措均有利于巩固边防<ref> 叶适《法度总论·一》[http://www.guoxue123.com/other/xuean/songyuanxuean3/004.htm 第054卷 卷五十四 水心學案(上)],国学网</ref>
其主张“必尽知天下之害,而后能尽知天下之利”,[[全祖望]]《宋元學案‧水心學案上》曰:「水心較止齋又稍晚出,其學始同而終異。永嘉功利之說,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資高,放言砭古人多過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僅如象山之詆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經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見棄之。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閒,遂稱鼎足。」有史学家认为他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哲学家。
== 参考 文献 ==<references/>==參考書目资料==*祝平次:〈[http://nthur.lib.nt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85229/1/2040106010004.pdf 「治足以 為經 为经 」到「 統紀 统纪 」: 論葉適對 论叶适对 儒家 典的看法]〉。* 《[[宋元 學案学桉]]·水心 學案 学桉 》* 光 志》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宋朝吏部侍郎|Y叶]]
[[Category:温州人|Y叶]]
[[Category: 姓|S]][[Category:淳熙五年戊戌科 士|Y叶]]
[[Category:1223年逝世|Y叶]]
[[分 :事功 派]][[Category:宋朝儒 學學 学学 者]]
[[Category:諡文定]]
4,8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