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李正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吃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正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吃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和吃有关。有幸生在现今的时代,无饥馁之忧,许多人可能体会不到为这七件事忧心的滋味。到如今,“吃”的功能大大丰富,已从最简单的果腹上升到满足“口腹之欲”的程度。一说到欲,就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升华到享受了。中国是人情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交都围绕着吃来展开。 特别是年头节下,各种名目繁多的请吃让人应接不暇,似乎所有的朋友都以为在没有见面的这段岁月里,你一直挨饿……
其实我一直都在思索,为什么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请客吃饭会成为社交的主要手段。当然,相约打高尔夫球或去济州岛过新年那样的社交是我们多远的未来,不好说。大多数人见面还是会说:哪天一起吃个饭——虽然这个哪天同样遥远,毕竟更接地气一些,不是吗?
西北自古苦穷,以前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不是“你好”,是“吃了吗?”这个问候语细细想来,真是意味深长……
小时候,吃真是一件很单纯的事,猪油拌面的香味,现在哪个孩子能体会得到?那时候物资匮乏,终日辛劳而难得一饱,奶奶和老妈做了馍馍,总会拿筐盛着吊到房梁上,既防老鼠,也防我们。当然防是防不住的,我们会拿粪叉子戳下来。还有谁和我一样,馋极了喝清油把嗓子喝哑?条件稍好一些后,有了余粮,夏天换点西瓜,埋麦子里面,麦子用柳条囤子盛着,我经常偷偷跳进去,把瓜瓤掏着吃了,瓜壳原样扣好……前些天回老家,意外见了那个囤子,恍然发觉,原来它那幺小啊……
写到这里,感觉满满的都是情怀。情怀这东西,总是与回忆有关,一个经常有情怀的人,如果不是矫情,就说明他老了。新年前后,同学朋友的邀约纷至沓来,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说情怀的人,实在是难以拒绝。既想享受相聚的乐趣,又不想为酒而苦,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胡吃海喝了许多天,格外想念家里的饭菜。
有人说,衡量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最好的标准就是看厨房的热闹程度。现在许多年轻人家里不开伙,幸不幸福我不知道。曾经我也有过一段不开伙,在老妈家蹭吃的经历,回到自己家总是感觉冷清清的没有人气。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烟火人间里哪能离得了这些?
很早就学会做饭了。小学三四年级起吧,母亲在地上劳作,自己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和面,经常发生水放多了加面,面多了又加水的恶性循环,最后弄出一大坨四不像的东西来。老妈做饭时,自己最喜欢做是事是烧灶,因为烧灶时可以有时间看书……
年轻时也自认是个吃货,顿顿无肉不欢。自从经常讲情怀以后,喜欢清粥白饭,一碗小米饭就咸菜便是美味。而作为一个吃货,没有一手说得过去的厨艺,你好意思出去见人?拜发达的科技所赐,很多菜都有现成的调料包,生般硬套都可以冒充一把大厨,发到朋友圈收获一波眼球,我才不会告诉他们我P了图……
虽然不再是吃货了,还是很喜欢做菜。每次回家总要下厨,看着各种食材在自己手里慢慢成型,这过程堪比写字,很有静心的功效。上桌后领略家人下箸时的香甜,虽然他们不会夸我,但那种满足的意味,是远疱厨的人无法体会的。做菜,特别是做菜给自己在意的人吃,真有一种很伟大的成就感。
前几天朋友们相聚,谈到粮食收成。一朋友说,他一直关注我国的粮食问题。这个立意当然很高远,格局也很大,我是很佩服的。但当时我却不合时宜地想起薛宝钗作诗咏稻香村: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我很惭愧自己的忧患意识不够,所以他是大领导,我只能是个喜欢为家人下厨的油腻中年。[1]
作者简介
李正君,甘肃酒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