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吃过桥米线(周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吃过桥米线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吃过桥米线》中国当代作家周颖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吃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快餐型消费,放在其他人身上,也没什么可以说的。可是放到我身上,就不一样了。

母亲生我那年,刚刚满十八岁。一个十八岁的女性,放到现在,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呢!她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更何况带一个孩子了。就母亲而言,那个时候她和父亲也都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他俩那个时候都刚刚从单身宿舍里搬出来,租了个房子。有我那年,他们俩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记得父亲常和我说起他和母亲那时候的事。每每说起那时候的事儿,父亲都笑得合不拢嘴儿。

他说:他俩那时不会擀饺子皮,他就擀了一张大饼,然后拿来一个小碟,扣在大饼上,用刀一个个划出饺子皮来。他说:你妈更是啥也不会,做饭时,生不着火,急得她直哭。说到这儿时,父亲笑得更开心了。

他说:你是七个月生人,比别的孩子早出生两个月。那时的你,小得不能再小了。我接你妈和你出院时,把你用一个大手帕包起来,一只手就拎回去了。因你长得小,你母亲怕你活不下来,也没有给你起一个名字。你都满月了,还没有一个名呢!是你姥姥来咱家时,才张罗给你起一个名字。你母亲想了想后说,这孩子就叫”影“吧!你现在这个“颖”字,还是你要上学了,你母亲查阅那本她的《同音字典》后,改过来的。你母亲希望他的儿子,能够聪颖过人。可是她的儿子,却笨得不能再笨了。

母亲生我时,岁数还小。所以也没有那些繁文缛节。我的一些生活习惯,都是在这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下养成的。比如,我左手使用筷子,左手端杯子,左手拎包,就是和人家握手,也是用左手。总之,什么事儿都用左手,这左撇子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

单单左撇子也没什么,可是我连筷子都使不好,准确地说,根本就不会使筷子。人家使筷子,是把两根筷子放到平行的位置上,利用筷子平行相交的原理,夹起食物来。而我是两根筷子直接相交去夹食物,按老人家的讲法,那叫反筷。这样使用反筷来夹米线,就极其困难了。

过桥米线在碗里像一条条鱼,我的筷子刚刚碰到它,它就哧溜一下,从筷子上滑掉了。更气人的是,我眼看着都要吃到嘴了,它一打挺儿,从我的嘴边溜了出去,溜到桌子上后,还气人的在桌子上蹦几下,才消停的躺在桌子上。

知道自己吃不来,所以我自己根本就不去吃。可是媳妇却特爱吃这东西,没有办法,我也只能硬着头皮,隔三差五的陪她去吃。

媳妇知道我夹不上来,每一次吃过桥米线时,她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夹好后,放到我的眼前。还时不时的把夹好的米线往我嘴里送。

妻妹和妹夫隔三差五的张罗着,请我们两口子吃饭。每一回请我们吃饭时,他俩都要问一问我,愿意吃点啥?我总是和妻妹、妹夫开玩笑的说:吃过桥米线。我说:吃过桥米线,不是过桥米线有多好吃,而是吃的是服务。我吃其他什么也没有吃一口、喂一口的,唯独吃过桥米线例外。媳妇听到我说这些话,也笑嘻嘻说我:贫嘴!

其实,这只不过是说了一句玩笑话。记得在云南生活过的汪曾祺先生就说过:过桥米线是食品中的尤物,很名贵。当然了,汪老先生所指的是云南小锅米线。小锅米线是典型功夫小吃,放在火上的小锅比碗大不了多少,且必须是红铜做的。别的就不说了,就说说作为辅料的韭菜吧!这过桥米线,必须放云南产的韭菜。没有云南产的韭菜做辅料,这米线就不是正宗的过桥米线。由于云南海拔高,所以云南产的韭菜,香味足。

至于我和媳妇吃的这种过桥米线。血统不是云南正血统,而是典型的“东北过桥米线”。这些倒也没有什么,总不能因吃一碗米线去趟云南吧!

不过,我从吃米线过程中,意外找到了比吃米线更重要的东西。[1]

作者简介

周颖,(周影)上世纪50年代生于吉林省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