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黎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合黎山,又名要涂山、人祖山,属天山余脉河西走廊北山山系。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区、 临泽县、 高台县北部。属低山,最高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积 4515平方公里。 南隔走廊平原与祁连山相望,山北侧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是走廊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
文名称 合黎山
别 称 要涂山、人祖山
所属山系 天山余脉河西走廊北山山系
地理位置 甘肃省张掖市北边境
走 向 东西
长 度 约100多公里
宽 度 约40多公里
起 点 西起正义峡
终 点 东至东小口
最高峰 大青山 2084.6米
面 积 4515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合黎山,山名最早出现于古代名著《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后 《隋书·地理志》载,张掖县有合黎山,《元和郡县图志》张掖县:“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县西北二百里。”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西北部,海拔1350~1800米之间,最高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积451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0.9%。山北侧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山北是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山南和祁连山遥相呼应,两山之间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西至黑河岸,高台县罗城镇正义峡。东到甘州区平山湖乡东小口,延伸,与龙首山相接。与龙首山合称走廊北山。
地质特点
山体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及海西期花岗岩构成,沿北西西方向延伸。震旦纪早期的晋宁运动使合黎山隆起,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基岩裸露,呈现童山秃岭,一片岩漠景观。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岩石表面均覆盖一层黑色沙漠穰。山前丘陵由古生界震旦系变质岩、加里东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自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岩砾岩等组成.第四纪以来,在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梯状高平原和丘陵地形。山前高平原是合黎山区的低山和丘陵区岩石经长期风化和水流搬运,在山前地带堆积而成。表面为洪积和坡洪积的含砾砂及含砾亚砂土、砂砾石组成,长期在风力吹扬作用下,细粒物质被风搬运,砾石遗弃地表,呈现表面坚硬,下部松软的砾漠景观,故称“软戈壁”。在山岭之间或山前地带是由第三系砂岩和第四系堆积物形成的洼地和洪积扇
山区植被
合黎山地势较低,海拔1400-1900米,多呈残丘,植被大体与走廊区荒漠植被融为一体。红泉墩山、红沙窝北山、靖安东山、北大山等低山地区,海拔1670-2381米,其沟谷两岸阶地为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以合头草、珍珠、红砂为主,其次是泡泡刺、沙生针茅;大红河、大红岩、碱槽子、石门子一带梯状高平原,海拔1800-2100米,生长珍珠、盐爪爪、合头草,覆盖度20%左右;在黑山头、小红岩、夹道河一带,海拔1700-1800米,为珍珠、红砂、合头草组成的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植被,覆盖度为30%左右;合黎山前坡地,海拔1500-2000米,生长珍珠、木紫菀、泡泡刺,覆盖度5%;平山湖乡的北板洼滩和腰泉一带,为红砂、珍珠、合头草,覆盖度15%左右;张掖盆地南部的石岗墩滩、干柴墩滩,安阳滩、沿河墩滩、西洞滩、甘浚滩等广大地区,海拔1450-2300米,大部分地面为戈壁砂卵石,植被为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段生长红砂、木紫菀、泡泡刺;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段生长珍珠、合头草、盐爪爪,覆盖度10-15%,地表有地衣着生。
灾害治理
合黎山东段一带夏季易出现的洪水灾害。易遭暴雨洪灾的原因,一是植被破坏、山体裸露,山势陡峻,一遇暴雨难以人渗,遂成洪流直泻而下,难以防范[1] 。二是修建铁路、公路、渠道、建房等过程,疏于防洪。1950至1970年代,先后在易遭水患的高台南滩,张掖南滩、西洞滩、甘搜滩、兔儿坝滩、人祖口(人宗口、人祖口,),临泽板桥、平川北山口等地段,修建数10处防洪砂、石土坝,进行洪水分流或导流。1980年年代,国家投资、群众投劳,有重点地修建山洪沟道防洪堤30多条,长40公里,多为干砌石护面,关键部位用浆砌石护坡,兴建必要的渠道防洪泄洪工程[2] 。
视频
高清视频—大漠户外联合昭武户外合黎山“孤独求败”徒步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