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吕剧

移除 17,685 位元組, 4 年前
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梅花奖获得者焦黎、高静、吕淑娥、刘玉凤,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获得者李萍,文化表演奖获得者龚鲁阳、董家岭,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主角奖"获得者文宗哲、马林,"优秀配角奖"获得者李肖江、胡静华、常兆玉、郭爱琴、黄继森、李红、朱广友等。
==著名班社==
===同乐班=== 同乐班(1893-1906年)。 为琴书班社,自1900年古历十二月首演化妆扬琴《王小赶脚》后,改为职业化妆扬琴班社。主要组成人员有:时殿元、崔心庆、崔心悦、谭明伦、武春田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小赶脚》、《后娘打孩子》、《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三打四劝》、《老步换妻》、《秦雪梅观画》、《潘金莲拾麦子》、《洞宾戏牡丹》、《王天宝下苏州》、《空棺计》、《王汉喜借年》、《小姑贤》、《蓝瑞莲打水》等。 ===共和班=== 共和班(1906-1915年)。这是化妆扬琴兴起后,以原同乐班为基础组建的班社。其组成人员有时殿元(领班)、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宋立修、李老四、崔宝善、马洪喜等。1915年初, 克远又加入该班。共和班成立后,除在本地演出外,还经常活动在滨县、利津、沾化、惠民、桓台、博山、张店、临淄、临朐、寿光、潍县及胶东等地。除同乐班原先经常演出的一些剧目外,共和班还演出了《梁山伯下山》、《宋江坐楼》、《秦雪梅吊孝》、《红鸾禧》、《宝玉哭灵》、《白蛇传》等剧目。 ===黄家班=== 黄家班(1921-1942年),由魏家村艺人黄维范、黄维祯、黄维信三兄弟以谭明伦为师学唱化妆扬琴,艺成后组建而成。其成员除黄氏兄弟外,还有黄存修、陈相鉴、马红喜、李同山、隋日光等。1924年,郭福山、田寿山由高家班进黄家班搭班演出,与李同山被誉为化妆扬琴中的"三座山"。黄家班除演出一些早 剧目外,还演出《丁奎杀楼》、《盂丽君》、《双钗记》、《丁僧扫雪》、《朱买臣休妻》、《王华买文》、《烧窟封官》、《占花魁》等剧目。 ===高家班===高家班(约1923-1 937年)。高家班由东营区油郭乡北高村艺人高安礼为首组建。高安礼初唱UI东琴书,后以谭明伦为师学唱化妆扬琴,于1923年左右组成高家班。主要成员有田寿山、郭福山、郭瑞芝、郭道祥、郭建让、邓来增、吴秀荣、蒋立堂、刘洪喜等。高家班的主要演员都曾向商秀岭学唱过琴书,有较深厚的演唱基本功,其中尤以郭福山为最。郭福山在加入高家班之前就已在商秀岭门下扬名淄博、昌雠、胶东及东北三省大部地区,在琴书艺人中有"大将郭福山"之美誉。高家班经常活动在博兴、博山、淄川、益都、滩县和胶东地区,除演出一般吕剧传统剧目外,还演出《草船借箭》、《狮子楼》、《粉妆楼》、《紫金镯》、《千里驹》、《金鞭记》、《小八义》等当时其他班社很少演唱的剧目。 ===其他班社=== 1915 1920 共和班解体,时殿元又组建了时谭班。主要成员有时克远、时秀章、时秀礼、谭文章、谭可传等;武春田被车里村聘为教师,学艺出徒后 张凤辉、张凤阁、刘饮武、刘立贤等人为主要成员,组建车里班。其后,武春田又在西范组建范杆班;宋立修、李老四在杨李村组建杨李班;崔保善等组建 秦班……化妆扬琴兴起后,广饶中部和北部的西营、后大张、斗柯、花官、陈官等村镇,也都纷纷创建班社,长期活动在广大乡村。1917年,博兴县纯化村孙中心曾创建班社演唱化妆扬琴,在打击乐的使用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1918年博兴艺人杨长兴、王乐堂等创立顺和班,于1924年赴济南"新市场"演出,后又并入义和班。 ===庆和班=== "庆和班"是阴毓庚在胶东地区组建的化妆扬琴班社,30年代初进入济南,曾经在新市场"风顺茶园"和西市场"振成舞台"演出多年,主要成员还有阴毓汉、郑江田、刘金忠、朱晋盛等。除上述班社外,还有"缕戏班"、"季子班"等化妆扬琴班社进济南市演出。 ==艺术特点== ===优美朴实=== 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传统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 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自然流畅===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贴近群众===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曲调声腔==[[File:吕剧15.jpg3.jpg|thumb|400px|有框|右|《姊妹易嫁》[https://www.chinaticket.com/beijing/view/24696.html/ ]]]'''主要板式'''  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凤阳歌等。 '''常用曲牌''' 曲牌多数来自"山东琴书"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曲,娃娃腔、莲花落、罗江怨、叠断桥、呀二哟、靠山调、普地锦、想思、打茶文、乱弹、楼上楼、呀儿僧、上合调、迎春调、小上坟、慢凤阳歌、凤阳垛、打枣竿、阴阳句、(又名楼上楼)、后娘打孩子、大汉口、汉口垛、(又名上合调)、下合调、画扇面、丝罗扣等。 迎宾、送客、祝寿、摆宴、拜堂等曲牌。 ==伴奏乐器== '''四大件'''
:坠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小啦叭)、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
 
打击乐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
 
锣鼓点:(也叫锣鼓经)一击锣、阴锣、四击头、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叫头、回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点头、帽儿头、住头、抽头、长垂、慢长垂、快长垂、串垂、乱垂水底鱼、一封书、纽丝、滚头子、扑灯蛾、紧急风、丝鞭、望家乡、崩登仓、八打仓、扎多衣等
 
==声腔术语==
 
大嗓、小嗓、二本嗓、真声、假声、真假声、云遮月、润(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调、跑调、不搭调、冒调、荒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复弦、强板、撤板、顶板、闪板、过板、俏板、丹田音、嘎调、平声、仄声、合辙、押韵、气息、换气、偷气、存气、气口等。
 
==服装术语==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竹衣子: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唱角用的,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蟒和道袍之用。
 
胖袄(垫肩):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袜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角色行当==
 
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
 
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三打四劝》等。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据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区分。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脚色,没行当"。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角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生活化的演出风格。<ref>[http://roll.sohu.com/20130627/n380069358.shtml 吕剧《姊妹易嫁》东北慰问演出 山东老乡过足戏瘾(组图)
] 搜狐首页,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17:09 </ref>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生行==
[[File:吕剧12.jpg3.jpg55.jpg|500px|有框|右|《姊妹易嫁》[http://roll.sohu.com/20130627/n380069358.shtml/ ]]]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
 
彩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龙凤面》中的后娘等;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净行'''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丑行'''
 
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经典剧目==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ref>[https://v.qq.com/x/page/i0023rn64hw.html
吕剧《老来难》] 腾讯视频,;</ref>
 
 
==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化装扬琴班社,长期活动在广饶、博兴、利津、滨县、惠民、无棣、阳信、张店、博山、章丘、潍县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通过与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联缀体逐步转为以唱[四平]、[二板]为主的板式变化体,并扩充乐队,配搭行当,化装扬琴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1918年,广饶县车里村张凤辉等组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 早期表演艺术家有时殿元、孙中新、谭明伦、崔心庆、薛金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李同庆、时克远、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现, 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ODQ5MjY3Mg==.html 吕剧:新时期山东戏曲音乐家栾胜利,高鼎铸作品演唱会-] 360影视;</ref>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
 
·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
 
·1955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
 
·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
 
·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ref>[https://www.360kan.com/m/hKLiakH2SHn6Th.html 《李二嫂改嫁》] 360影视;</ref>
 
·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
 
·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
 
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 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
 
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如今,吕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代表人物==
 
===初创时期===
1920年以前
/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时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赶脚》、 [[ 《王汉喜借年》 ]] 、《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崔心悦,1864-1946年,工青衣、花旦,代表作《王小赶脚》。
/谭明伦,1880-1960年,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 ,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矮子功"一绝,代表作 [[ 《潘金莲拾麦子》 ]]
/崔宝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发展时期===
(1920-1950年)
[[File:吕剧图1.jpg66.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im.wenwuchina.com/upload/2017/07/06/20170706032954810.jpg 原图链接][http://www.wenwuchina.com/article/201727/291607.html 图片来源]]]
/薛金田,1901-1973年,师承谭明伦,攻花旦、青衣,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戏谚"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侯振南,1911-1981年,义和班主要演员,鲁声琴剧团创始人。
/于廷臣,1918-2001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 [[ 《王定保借当》 ]] 等。
===繁荣时期===
1950-1966年'''
/尚之四,1921-2001年,著名导演,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吕剧《李二嫂改嫁》、柳子戏《孙安动本》等。
/ [[ 林建华 ]] ,1930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吕剧三杰"之一,1951年从艺,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郎咸芬,1935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老旦,"吕剧三杰"之一,人称"吕剧皇后",1953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获金唱片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斌,1929-1968年,著名吕剧作曲家,1951年从艺,初工小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File:吕剧图1.jpg099.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img.jiaodong.net/pic/0/10/18/81/10188183_393830.jpg 原图链接][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05/09/010242864.shtml 图片来源]]]
/刘奇英,1922年生,著名编剧,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等。
/李渔,1932年生,曾工小生,吕剧作曲家、著名琴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钱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 [[ 《拾玉镯》 ]] 、《王定保借当》等。
/王永昌,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红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砚萍,1945年生,工闺门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鹃山》等。
===新时期===
1978年以后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 非遗传承== ===文化部===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风格质朴清新,最能代表山东风格,也体现了华北、东北农民的朴素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并称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央视电视指南《数字飙榜》栏目盘点的中国十大经典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昆曲、曲剧、黄梅戏、吕剧、越调、沪剧。<ref>[https://www.iqiyi.com/w_19rrlobi3p.html 吕剧大全-吕剧全剧-闹房] 爱奇艺,发布时间; 2013-09-09</ref>  2008年,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学院于2014年排演了吕剧《苦菜花》,获得广泛好评。 国家级非遗 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 == 山东省== 吕剧在山东省传承情况较好。省文化厅非遗处姜慧表示,山东能够经常性演出剧种23个,除吕剧外,都属于濒危剧种。 山东省积极组织"吕剧华夏行"、"吕剧艺术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实施吕剧艺术振兴工程,组织《看大戏》栏目的制作。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马常委、杜瑞杰、李萍、高静、胡静华、李肖江、董家岭、焦黎、王淑芝、栾胜利、苏智。 '''江苏省''' 吕剧广泛流传于苏北地区,根植于清末民初时期, 已列入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五九看柳》、《山乡情》、《草莓扣》、《称爹》等。2015年,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排演的《没掀开的红盖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素平 '''吉林省''' 
吕剧是"闯关东"文化的代表,是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相交融,孕育的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新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已被吉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代传承人:20世纪30年代,李万良将演唱技艺传给女婿李秀山;
第三代传承人:1960年通化专区青年吕剧团成立,老艺人 [[ 李秀山 ]] 收下周桂芳、付宏娟、王延武等人为徒;
第四代传承人:70年代,冯仁智、金太石;
第六代传承人:90年代,李强、何新丽、于静丽、付明
 
==视频==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