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思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2月7日 (四) 13:18 由 Hxg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呂思勉
出生 1884年2月27日
江蘇常州人
逝世 1957年10月9日
國籍 民國時期
民族 漢族
職業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知名作品 《白話本國史》
《呂著中國通史》
《秦漢史》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1]

人物生平

遍讀群書

  • 光緒十年甲申二月初一(1884年2月27日),呂思勉生於江蘇常州十子街6-8-10號呂氏故居的東宅。
  • 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隨同邑薛念辛受業,讀《通鑑輯覽》《水道提綱》《讀史方輿紀要》等。

光緒十七年(1891年,辛卯),呂思勉讀書頗早,自言此時與史學發生關係。是年,母親、姐姐為呂思勉講解《綱鑑正史約編》,其父親令其讀《日知錄》、《廿二史札記》、《經世文編》等。

  • 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呂思勉選授江浦縣學教諭,合家同往,至1897年歸,呂思勉居江浦4年。晚年曾撰《青年時代的回憶》,記早年江浦之生活。
  • 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呂思勉家境開始轉壞,不再延師教讀,改由其父親自教,其父親無暇,則由母親、姐姐幫助講解。母親始授《說文解字》。
  •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呂思勉始讀新書報刊,所讀之書有徐繼畲《瀛環志略》、魏源《海國圖志》、鄒沅帆《五洲列國圖》、日本岡本監輔《萬國史記》、蔡爾康譯《泰西新史攬要》、王韜《普法戰記》、黃公度《日本國志》等,由此略知世界歷史。
  •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經史子集,了解中國歷史。呂思勉始讀梁啓超所編《時務報》,凡是梁啓超的著作必讀。其時最信康梁之說,深受影響。
  •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呂思勉已能作文。從父命以所作就正於石小泉、薛以莊諸先生;又從族兄點讀《通鑑輯覽》,約半年畢。
  •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己亥),呂思勉赴江陰應小試,考入陽湖縣學。呂思勉父親叮囑多讀書,不該兢兢於文字之末;是年始讀正史,及《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通典》《通志》和《昭明文選》等,並寫有史札和史論數本;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呂思勉始記日記,取名為《測晷錄》,每歲一易名,冠有小序,沿為成例。然所記日記大都毀於抗戰年間。是年,呂思勉始學填詞作詩,自學古史典籍。
  •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呂思勉自言"此時之所嚮往者,實為舊日所謂經濟之學(按:舊時經濟即"經世濟民"、"經世濟邦"之意)。於政務各門,皆知概略,但皆不深細"。是年著述《筆記·呂黻庭》(刊於《呂思勉編年事輯》)。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呂思勉早年起即重視國計民生,大至水利、賦稅、吏治,小至百姓衣食住行、物價變化,有所見聞,均一一載錄,所集之資料大都毀於抗戰年間。
  •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呂思勉赴金陵應鄉試,在場中代人作文多篇。因從小就愛好下棋,出場後不即返寓所,而去夫子廟茶肆觀人弈棋,必至晚而歸。呂思勉不僅棋藝精湛,對棋局、棋譜乃至弈史也深有研究,一生收集棋譜,自言"只缺三種",後均散失。
  • 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在常州"讀書閱報社"聽元史專家屠寄講元史,受其影響而關心民族問題;與虞菱(又名采蘭)女士結婚。虞家世居常州,歷代仕宦:祖父虞映溪,曾任浙江衢州知府,父親虞樹蓀,是清代末年的貢生。虞氏機敏明察,處事謹嚴,操持家務,備極辛勞。[1]

執教生涯

呂思勉1.jpg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是年1月至次年12月呂思勉在常州私立溪山兩級小學堂教書,講授國文、歷史。
  •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11月5日呂思勉父親逝世。遍讀正史。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是年1月至6月,在蘇州東吳大學教書,"因氣味不相投,至暑假辭去";
  • 是年(10月至1909年12月),應屠孝寬(屠寄之子)之延聘,任常州府中中學堂教員,教歷史、地理。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是年8月11日呂思勉母親逝世;與朝鮮學者秋景球交往。
  • 宣統元年(1909年,己酉),是年呂思勉與陳雨農王冠時劉脊生錢叔陵等第一次結詩社,作詩並互相點評。其時,先生作詩填詞的興致極高,且常有佳作,晚年呂思勉自選詩作,後由家人整理匯編成《誠之詩稿》,油印成冊,分贈各大圖書館及親友。
  • 宣統二年(1910年,庚戊),應屠寄館長之聘,在南通國文專修館任教,教授公文寫作。
  •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與朝鮮志士金於霖交往。其時,先生頗留意民間歌謠的搜集與研究,輯錄不少常州、南通等地民謠、諺語,一一圈點、評析,寫成短文,刊於報端,以供同好者賞析。
  • 民國元年(1912年,壬子),是年1月至1914年6月在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任教,教授應用文字、商業地理、商業經濟等,其時,能教授此類課程者"幾如鳳毛麟角",呂思勉乃參考日文課本講授之。
  • 民國三年(1914年,甲寅),舊曆三月初一(3月27日)女呂翼仁誕生(此前,呂思勉曾有二子一女,皆夭折)。是年春夏間,與詩友管達如、汪千頃、趙敬謀、丁捷臣等在上海再結詩社,名為"心社",每半月一集,後又有莊通百、陳雨農、李滌雲、周啟賢、張芷亭等加人,"凡二十七集而輟"。是年七月至民國七年在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
  • 民國四年(1915年,乙卯),舊曆九月二十七日(10月31日),子呂正民誕生,乳名興保。
  • 民國八年(1919年,己未),8月至12月,由吳研因介紹在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是年呂思勉由謝觀(利恆)介紹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謝氏為武進名醫,邀呂思勉入館協助《中國醫學詞典》之編撰,呂思勉舅家世業儒醫,從小耳濡目染,熟悉傳統醫書典籍,是年暑假寫成《中國醫籍源流考》一篇,[2]
  • 民國九年(1920年,庚申),是年1月至1922年12月在國立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呂思勉第一次發表學術論文《致廖仲愷、朱執信論學公開信》,參與學術討論。
  • 民國十年(1921年,辛酉),是年著述:《整理舊籍之方法》(原刊《瀋陽高師周刊》第4041期,又刊於《呂思勉遺文集》上);《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的關係》(原刊《瀋陽高師周刊》第31、32期,又刊於《呂思勉遺文集》上);《答程鷺於書》(原刊《瀋陽高師周刊》、《呂思勉編年事輯》(有節錄),又刊於《呂思勉遺文集》上);《勿吉考(日文漢譯)》(刊於《呂思勉編年事輯》,刊有譯者識語);《駑牛雜談:(一)個性、(二)資本制度》、《中國醫學的變遷》(以上諸篇均刊《瀋陽高師周刊》)。
  • 民國十二年(1923年,癸亥),2月至1925年7月,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專修科任教,由校長王應岳(飲鶴)延聘,教授國文、歷史課程。是年呂思勉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白話本國史》出版,該書在內容、體例、方法和寫法上均有創新,成為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顧頡剛稱該書[3]
  • 民國十三年(1924年,甲子),是年著述《更新初中本國史(四冊)》(商務印書館初版);《新學制高中本國史教科書》(商務印書館初版,1932年11月印行國難後第一版)。
  • 民國十四年(1925年,乙丑),8月至1926年7月,由朱經農介紹在上海私立滬江大學任教,開設中國文字學、宋明理學等課程。
  • 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 實為一部以醫籍史為綱的中國醫學史。
  • "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