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吕荧

增加 2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佚事
==人物佚事==
<p style="text-indent:2em;">'''执教山东大学'''</p><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吕荧应邀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讲文艺理论课程。当时还是山大中文系学生的[[李希凡]]先生回忆道:他高高的身材,脸庞白皙而清癯,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镜。</p><p style="text-indent:2em;">我记得,他开始给我们上课时,似是初春季节(可能是1951年的3、4月间),学生们的春装已经上身,可吕先生仍然是全副冬装--大衣、绒线帽,棉鞋,外出时还要戴着口罩!那身体衰弱的情况,确如[[碧野]]同志在文章中所说,谁也难以想象,我们的吕先生,在当年的[[北京大学]]的跳远比赛中曾获得过第一名!不过,他身体虽然衰弱,讲课时声音不高,却沉稳有力,哪怕是坐在后面的同学也听得很清楚。他的讲课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正像他的论著一样,高度概括,很少水分,如浓缩的结晶品,但又决不枯燥,让你明白地把握到原理,并能引起你举一反三的联想。他讲授的文艺学,在那时就已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贯串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例证、分析,都出自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这些都是我们从当时已有的一些文艺理论教材中难得见到的。([[李希凡]]回忆录:[[《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编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51年11月的[[《文艺报》]](第5卷第2期)发表了[[山东大学]]中文系某干事(后调离)的来信[[《离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是无法进行文艺教学的》]]。这封信指责和批评吕荧先生在文艺学教学中所谓的严重脱离实际和教条主义的倾向。这封信在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引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文艺教学中的偏向问题”的大讨论。在当时的政治情势下,这类的“文艺批判”总是和“运动”联系在一切的。</p><p style="text-indent:2em;">因此,这封来信不仅在山大中文系引起了思想震动(不如说是引起混乱),而且还造成了一种“运动”的声势([[李希凡]]语)。尽管吕荧先生在[[《文艺报》]]上极力为自己辩护,指出:“XX同志没有去听过文艺学的课,可是他引了我在课堂上讲的话。这些话经他一写之后,和原意正正相反。还有一些话我根本就没有讲过”,表明自己的文艺理论教学不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而且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释文艺现象,尽管在运用过程中不是那么纯熟和全面,但当时宁左勿右的思想大势,却使吕荧先生不得不接受[[《文艺报》]](1952年第2期)上“编辑部的话”里概括的定论:“在该校的行政领导下,该系同学经过了热烈的学习和讨论之后,大都明确地认识了吕荧同志教学中脱离实际、脱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并迫切要求改进”。</p><p style="text-indent:2em;">吕荧的性格倔强执拗,他自是很难接受这样的“批判”,[[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爱吕荧的才华,他为了保护吕荧,曾几次劝说他,只要做一点自我批评就可以了。但以吕荧的个性,是不肯做这样违背自己心愿的事的。这样,他终于不辞而别,拂袖而去了。</p><p style="text-indent:2em;">事过三十年后,当时参加这次批判“运动”的学生[[李希凡]]先生曾怀着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谈到这次批判运动,他认为:“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运动起来给先生提意见,批评先生的'教条主义'。事情过了三十二年,这场我们所独有的'运动',似也可以看清楚了,即它反映了十七年文艺思潮中'左'的倾向,或者也可以叫做'左'的倾向的萌芽……这场批判运动,并不是[[张祺]]同志一人的过错,这种'左'的不实事求是的学风,在我们这些学生们身上也是存在的……而我们却很快懂得了,这样的'左倾'幼稚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好的师长,也给我们那未完的文艺学学习造成了怎样的损失!”</p><p style="text-indent:2em;">'''美学讨论中的”主观派“'''</p><p style="text-indent:2em;">离开[[山东大学]]后,吕荧来到北京。在[[冯雪峰]]任社长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任高级翻译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文艺界正在进行的美学大讨论,并卓然成为 主观派 的代表人物。</p><p style="text-indent:2em;">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当时的美学界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美是主观的, 美是观念 ,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泰]];第二种看法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的, 美在物本身 ;第三种看法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代表人物是[[朱光潜]];第四种看法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种看法的代表是[[李泽厚]]。他们当时就美的属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p><p style="text-indent:2em;">吕荧早在[[《美学问题》]](1953年[[《文艺报》]]第16期)一文中提出: 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p><p style="text-indent:2em;">1957年,吕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美是什么》]]一文,又进一步提出: 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他说:“我仍然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他在[[《美学书怀》]]中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这一定义作了这样的解释:“美是通过生活概念被人认识的”。“美和善一样,是社会的观念”。他认为自己的美学观是依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他认为‘宣称’‘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映像,用以肯定美是物的属性时……美学就必然离开社会生活的基础,只能限于物本身立论,在物本身寻找美的规律(即种类典型),走生物学的美学道路了。因此,“辨证唯物论者认为美不是物的属性或者物的种类典型,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或评价”。</p><p style="text-indent:2em;">吕荧“美是观念”的主张,在当时许多“唯物论”者看来,颇有些“唯心论”的嫌疑,这当然得不到多少人的赞同。但吕荧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真理的探求,反而极力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这种“独战众数”的精神,凸现出吕荧崇高人格,这也为他后来在胡风落难时敢于力排众议为朋友辩护埋下了注脚。</p><p style="text-indent:2em;">而在另一方面,吕荧先生的美学研究,也奠定了[[山东大学]]美学研究的精神传统。</p><p style="text-indent:2em;">吕荧先生在山大教书时的学生,后来在美学研究上卓有成绩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来祥]]先生曾深情地回忆起吕荧先生给他授课时的情景。</p><p style="text-indent:2em;">周先生承认,他对于美学兴趣和爱好,正得之于吕先生的启蒙和指导。周先生认为,吕先生对于真理的探求精神,治学的严格与严谨态度,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介绍,都对自己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山东大学]]的美学研究之所以在全国举足轻重,吕荧先生有开启之功。</p><p style="text-indent:2em;">'''公开为胡风叫屈'''</p><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发。[[胡风]]和他的战友们如[[路翎]]、[[鲁藜]]、[[阿垅]]、[[绿原]]、[[曾卓]]、[[牛汉]]、[[贾植芳]]、[[彭柏山]]、[[王元化]]、[[冀汸]]、[[张中晓]]等纷纷被捕入狱。</p><p style="text-indent:2em;">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愤怒声讨和深入揭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群众运动。但不知为什么,这一年5月13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一批材料"公布后,曾经和[[胡风]]关系密切的吕荧,没有被列入逮捕的名单。</p><p style="text-indent:2em;">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他还发表了一篇[[《评明朗的天》]]的评论文章,分析[[曹禺]]新作的优劣。</p><p style="text-indent:2em;">早在1937年初,吕荧与[[胡风]]就开始联系了。1953年[[胡风]]全家由上海搬到北京后,吕荧便成了[[胡风]]家中的常客。在[[胡风]]夫人[[梅志]]的印象中,"他比过去见得更为古板了,学究气更重了。他在我们家聊天很少有开怀畅笑的时候,只有文文静静地说点什么,他年纪并不大,但看去已没有了青年人的朝气,成了一个老成持重的学者。"但"老成持重"的描述,绝对与1955年5月25日的吕荧挂不上号。</p><p style="text-indent:2em;">5月25日,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家协会主席团召开联席扩大会议。[[郭沫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他的题为[[《请依法处理胡风》]],第一次向人们透露出[[胡风]]等人已经遭受的结局,第一次向人们透露出即将全面开展的"肃反"运动的信息。到会的700多人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出对[[郭沫若]]讲话的欢迎,700多人举手通过了把[[胡风]]开除出文联和作协、并依法惩处他的决议。接着,有20几位代表发言,异口同声重复着报上的语言、[[郭沫若]]的建议。</p><p style="text-indent:2em;">在这700人中,也包括吕荧。将[[胡风]]等一下子打成反党、反革命集团,吕荧忿忿不平。他一直将[[胡风]]的问题视为文艺问题,过去对[[胡风]]的批判,虽然已经令他反感,但毕竟限于文艺范畴,他还能够接受,可如今……这时,吕荧走了上去。</p><p style="text-indent:2em;">他坐到了[[郭沫若]]、[[周扬]]的中间,对着话筒,振振有辞地说,"[[胡风]]不是政治问题,是认识问题,不能说他是反……"</p><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话未完,会场顿时一阵喧哗,谁也不会想到,时到如今,他还会站出来说出这样的话,和他平时的少言寡语,判若两人。人们更多的是气愤夹杂着惊奇,这样一个神圣、严肃的会上,怎么能容忍他说出这样的话,明目张胆为一个全国声讨的反革命集团头子鸣冤叫屈。不等吕荧再往下说,便有人跑了过来,在此起彼伏的斥责声中,吕荧被带下台去。暂时未上逮捕名单的吕荧,随即被带回家中,从此不让他出门,软禁一年后,才恢复行动自由。</p><p style="text-indent:2em;">新华社报道5月25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的消息中,提到了这个与700多人不同的人-吕荧。"会上,胡风分子吕荧在发言中为胡风集团辩护,遭到会议一致的驳斥。"</p><p style="text-indent:2em;">十几年后,在文革中,吕荧被捕入狱,罪名是手持刀威胁革命群众。起因是因为生活琐事他与人争吵,吵架时他拿着手中的水果刀胡乱比划着--他正用它削苹果。</p><p style="text-indent:2em;">1969年,吕荧冤死于狱中,他再也无法看到他为之辩护的[[胡风]]后来终于平反出狱了。</p><p style="text-indent:2em;">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于1979年5月31日作出的《关于吕荧同志被收容强制劳动问题的复查结论》说:"……吕荧同志在[[林彪]]、'四人帮'干扰和破坏下,于1969年3月5日在清河农场含冤病亡,现撤销原收容吕荧同志强制劳动的决定,推倒一切不实之词,予以平反,恢复政治名誉。"</p>
==人物著作==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