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丈蜀

增加 24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 出生乱世'''
  吴丈蜀出生时值军阀混战时代,家道寒微。吴丈蜀有幸得到外祖母的关爱,口诵唐诗教他学念,不到一年,就能背出绝句五十多首。平时他喜欢拿起父亲的为人开处方的毛笔,在纸上像模像样的写写画画,父亲甚喜,便写成中楷字教他辩识,指导摹写。并告诉你:"写字一定要规规矩矩,字形要端正匀称,每一行笔都要有起有收不可草率。"吴丈蜀记住在写字"三要"的教诲,认认真真一笔一画照做,三四岁时便已识得和写成三千余字,这便是使他终身受益、日后成了书法的起点。嗣后他自己摸索,见到同学中有临写《郑文公》碑者,十分羡慕,但泸州难于见到碑帖出售。偶尔见到,也因家贫没有钱买。这时已经热爱上中国古典文字和汉字书法的他,便常去装裱铺、匾对铺、名寺、会馆等地方去看看匾对上的字,择其好者默记在于心,用手指在掌心画字,背临下来,再一次两次地加以熟记。这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萌发了攻习快活支获得这门学识的强烈愿望。
''' 顽强自学'''
  吴丈蜀十一岁丧父,其母又不识字,难以谋生,此后就生活无着,随外漂泊。他的两个姐夫观其志、爱其行,分别资助他在泸州读初中,又去成都读商中。课余之暇,便到西御西街的两家旧书店看碑贴,揣摩碑贴的韵致和行笔方法,暗自摹写。书店伙计看到这个穷学生专心致志的"临贴",自学十分上劲,大受感动,不但任其翻看,还将店中珍藏的碑贴给他读。<br>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成都经友人介绍到灌县空军幼年学校教国文课。这是一所完全中学,有部分教师是从沦陷区流亡到四川来的大学教授。有同事发现吴丈蜀写字出手不凡而有功力,便买宣纸来请他写,而且求者日众。因此,他年方二十五便在灌县举办了个人的首次书法展览。受到了行家好评。此后,他便在成才以卖字为生,又举办第二次个人书展。
''' 成名'''
  抗战胜利后,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其间曾任秘书、编辑、新闻记者。吴丈蜀为谋生经重庆并顺流而下东到上海,在荣宝斋悬卖字。这期间书法家马公愚等人在《中国生活》杂志上介绍了他的书法艺术,辟有专版,介绍的作品是马公愚等在一次书法作品评选会上选出的。称赞他和书法艺术格调很高,由是吴丈蜀的名声不仅由四川走向全国,并开始远播到国外。
''' 毅然回鄂'''
  1951年从香港回到祖国内地,在武汉出版部门任文学编辑,并同时从事学术研究与写作。不久,吴丈蜀应邀去了香港,在宣传民主自由的《周末版》任职。由于经费困难,同仁挤在亭子间工作。“民主建国会”港九分会文凭委员王宽诚爱其字,惜其才,欲以厚薪、高位招入他所办的企业,吴丈蜀毫不动心,一侔全国解放,即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湖北武汉市。吴丈蜀在湖北人民出版社为读者编辑内容健康的读物,未尝稍懈,讵未料于一九五七年竟被划为“右派”,发配农场劳动。这时期他是什么农活都干,还养猪养牛,但得到监督者的评语只是:“干什么不像什么,你就是思想抵触!”吴丈蜀也自知他的“劳动"确实很不称职,但不管怎么改进依然如此。以后,再出去放牛,他索性就把这牲畜放到草地上去自由活动,自己则思考诗、词、书法。人自忖早年就盼望着共产党快来,曾投奔过延安,到了汉中,由于国民党军、警、特的拦截,自己贫病交加才折返四川的。他相信冰山总要消融、万物总必复苏,国运自会昌盛,他这块"料"也应该吃一碗笔杆子饭实现夙愿。因此,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以沙土为笔,把大地作纸练字,闲来"书空"自娱,吟咏作乐,无怨无悔。世事洞明,精神反而充实得很。六十年代,他被分配在出版社的纸张仓库作勤杂工,扫地时就把仓库的抛弃的废纸拾起来裁成十六开大小稿纸成叠,从事写作。首先著成《读书常识》作第一册,在他"右派"改正后立即将此书稿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br>
3,1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