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佑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佑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5年7月14日
泰国曼谷
逝世 2015年1月14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吴佑寿(1925年7月14日-2015年1月14日),出生于泰国,祖籍潮州枫溪,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和教育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2015年1月14日凌晨5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2015年1月20日上午,吴佑寿先生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人物履历

1925年出生于泰国。

1935年就读于潮州枫溪崇礼学校(小学一、二年级) ,后返泰国;

1939年当地政府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后,偕弟佑福离泰国到香港,入岭英中学及岭南大学附中。

1941年日寇南侵,港九沦陷,又偕弟返内地就学。

1943年毕业于梅州广东省立梅州中学。

1944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

194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专攻电信学科。

1953年任系秘书。

1956年任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主任,讲师。

1962年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兼通信教研组主任,副教授。

1981年任系主任兼图象信息教研组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兼任新成立的无线电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清华大学设研究生院任副院长。

1985年任清华大学设研究生院长。

1991年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IHEAS)院士。

2015年1月14日凌晨5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2015年1月20日上午,吴佑寿先生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生平介绍

吴佑寿祖籍广东省潮州枫溪乡 ,1925年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吴炽堂侨居泰国经商,1934年间特地带着一家人回到家乡居住了两年多。时年10岁的吴佑寿,在潮州枫溪崇礼学校读了高小一、二年级。"虽然事隔70年,但学校有的事情记忆很深,历历在目。1936年,我参加潮安城的小学生竞赛,比赛写作文、算术、美术,得了银盾奖。老师还鼓励我好好学习,他的悉心照料和指导,这一生都永难忘怀。""我们这一代人,所受最深的教育和影响,就是要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家乡。"吴老感叹,"父亲之所以将我们带回祖国,为的是在中国居住后再去泰国,就意味我们是中国的移民,不入泰国籍,而是拿居留证。不论什么时候,父辈们都谆谆教导:我们的根在'唐山',我们是中国人。

吴佑寿,电子学家、 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技术、特别是 数字通信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 数字信号处理和 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为培养电子学人才和发展中国数字通信和 汉字计算机识别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佑寿,曾用名吴武烈,日出生于 泰国曼谷一1925年7月14日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 华侨商人家庭。祖籍广东省 潮安县(现 潮州市),父吴稳昌,有子女九人,鼓励佑寿读书,日后显亲扬名。他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秀。原就读于曼谷 中华中学,1939年当地政府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后,偕弟佑福离泰国去香港,先后在岭英中学及 岭南大学附中就读。年日本侵略军南侵,港九沦陷,海外华侨饱受多重压迫之苦。他痛恨日寇侵凌, 山河沦丧,报国之心弥切,又偕弟返回内地。1943年他毕业于 广东梅县 梅州中学,同年入中央 政治学校经济系,在学一年,因志趣不合,对重庆政府贪污腐败,消极抗日,尤为不满。在家庭经济资助断绝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转学,辗转周折,考入 西南联大电机系。抗战胜利后,联大各校相继回迁,吴佑寿随清华大学返迁北平,积极参加历次爱国 学生运动,更认清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本质,对欣欣向荣的 解放区,热切年向往。1948年9月他加入 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他放弃出洋深造机会,留校工作,参加护校活动,专攻电信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吴佑寿在清华大学参与筹建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该系正式成立,次年任系秘书,协助正副系主任 孟昭英教授和 常迵教授,借鉴 苏联高等学校教育经验,制订出无线电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同时,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 《无线电基础》、《 电子管》和《 脉冲技术》等多种苏联教科书,及时为中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他还热心于无线电科普工作,编写了《 无线电基础知识》、《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通俗读物,对中国 业余无线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吴佑寿在通信与 电子系统学科前沿从事开拓性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中国率先开展数字通信的研究,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所创建的科研组也未停止过科研工作。1969年秋,无线电系内迁到四川 绵阳,他在参加繁重的基建劳动之余,仍致力于数字通信的研究,并经常深入工厂,作 调查研究,根据国外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现状,提出加快发展数字 微波中继通信的建议,亲自承担了供 卫星通信和远程输气管道通信需要的 数字微波通信机和无人值守微波 接力机的研究。

吴佑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振兴中国电子事业为己任。他常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勉。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承担起重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任,担任常务副系主任和系主任,并兼任图象信息教研组主任。不仅在专业设置、学科方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深入教学、科研第 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丰硕成果。

1984年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次年任 院长,在五年任期内,锐意改革,提出多项建议和 实施方案,得到学校和教委的重视,为完善 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起了积极作用。1989年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博士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年 中国通信学会成立,吴佑寿先后任该学会第一、二、三、四届副理事长。年受聘为国际无线电联盟) 电路与系统学组理事年,担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1990年起,走上国家教全国委员会委员。委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吴佑寿先生逝世后,习近平、胡锦涛分别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对吴佑寿院士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赵乐际、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曾培炎、杨晶、张宝文、陈晓光等分别敬送花圈表示慰问和哀悼。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侨务办公室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北京邮电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近百家单位及组织敬献花圈和挽联。)

吴佑寿
吴佑寿院士

主要成就

吴佑寿院士是我国数字通信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创建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负责研制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和国内第一台TJ--82图像计算机,为我国通信与信息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佑寿先生在数十年执教生涯中,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培养了众多的接班人和后来的领军人,为探索了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1985年至1989年,吴佑寿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他积极鼓励博士生破除"跟踪、仿制"的"懒汉思想",要敢于创新,面向国家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攻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通信事业异常落后,教育也很薄弱。无线电系成立后,吴佑寿协助系主任孟昭英教授借鉴前苏联高校教育经验,制定出无线电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同时,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无线电基础》、《电子管》和《脉冲技术》等多种苏联教科书,及时为我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他还热心于无线电科普工作,编写了《无线电基础知识》、《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通俗读物,对我国业余无线电的发展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主要荣誉

吴佑寿先后主持或参加国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6项,获国际,国家和部委级科技奖8项[3],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64篇,并荣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4]

人物评价

吴佑寿自幼受到侨胞爱国思想熏陶,酷爱中国历史典籍,阅览甚丰,他为祖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出色的科技发明创造而自豪和骄傲,他也痛感近百年来国家的落后与积弱,力求在自己工作领域作出贡献,为国争光。

吴佑寿为人谦和、治学严谨,深受同行敬重并为广大师生所爱戴。他一直坚持第一线教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无线电基础、无线电接收设备、数据传输、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

视频

我校师生八宝山送别吴佑寿先生

参考来源

  1. 吴佑寿: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的开拓者 ,中国工程院, 2015-02-24
  2. 吴佑寿 ,中国工程院
  3. 吴佑寿 - 科学思想 ,价值中国网
  4. 吴佑寿老师的简历 ,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