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威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威孙选矿专家,改进了我国的钨矿选矿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钨矿特点的选矿经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钨的选矿》专著,为发展和振兴中国的钨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7月,吴威孙毕业于北洋大学,正值“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为支援抗日战争,他随同北洋大学教授谭锡畴等到湘南找到了抗战时火车急需的煤矿资源。1938年,他到云南,在云县找到了另一个煤矿。[1]

人物生平

吴威孙,福建省福州市人,1916年1月出生。1927年,吴威孙随父母到天津,考入南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南开中学开设东北历史和地理课程,启发了学生抗日救国的激情。1932年,他和30多名同学到当时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冯玉祥所部的一个团接受军事训练,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熏陶。1933年,吴威孙考入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当时学生抗日救亡要求进一步高涨。1935年,他担任北洋大学学生自治会常务委员。同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他作为天津学生联合会的3名代表之一,去北平参加组建了平津学联。

1937年7月,吴威孙毕业于北洋大学,正值“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为支援抗日战争,他随同北洋大学教授谭锡畴等到湘南找到了抗战时火车急需的煤矿资源。1938年,他到云南,在云县找到了另一个煤矿。 1940年前后,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吴威孙受命在桂林建设选炼厂精选钨砂、炼锡锭。他承担了选炼厂的建厂和生产的全部技术工作。当时,进厂的钨砂、锡砂和杂砂(粗精矿)中含有铋,成为钨、锡产品的有害杂质。他主持用磁选及手工方法选出了铋精矿,并用铁置换法熔炼出金属铋锭,成分达到99%以上。过去认为,中国有色金属的丰产元素只有钨、锡、锑、汞,称为中国的四大特矿。吴威孙却选炼出了铋,这是一个新发现。1943年在桂林召开的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年会上,他发表了论文《中国的铋》,该文阐述了铋的特性、中国钨矿共生铋及选炼铋的工艺等。他主张铋应当成为中国五大特矿之一。这些意见受到资源委员会的重视和表彰。历时近50年后的今天,铋的重要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国铋的储量也已探明占世界的80%,确系我国丰产元素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吴威孙通过考试被选派到美国实习。他曾在美国矿业局和十几个矿山、选厂实习,并在科罗拉多州矿冶学院进修。1947年归国,他到湖南锡矿山继续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技术成就

1953年,吴威孙调任冶金部中央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中南分局计划处主任工程师。他先后组织编制了盘古山钨矿、画眉坳钨矿、湘东钨矿、小龙钨矿等中小型钨矿选厂的建设方案,并参加组织实施,直到建成投产。

1956年,吴威孙以冶金部中南钨矿局生产技术处主任工程师身份,负责中南钨矿选矿工作组工作,以盘古山钨矿选厂为试点,进行了现场试验、改造,使选矿回收率从70%左右提高到83%左右。他们的经验主要是:加强预选富集,实行洗矿脱泥,分级手选废石,单独选出块钨及高品位连生体;实行闭路碎矿,保证碎矿粒度;以及为了早收多收,在摇床给矿水力分级机前增加不分级跳汰作业,实行三级跳汰(原为两级)和五级台洗(原为四级)等措施。当时钨矿机选厂的矿泥都流失在洗矿脱泥的溢流、棒磨给矿螺旋分级机的溢流、摇床给矿水力分级机及浓泥斗的溢流中。这些溢流浓度稀,量大而品位高,是造成选厂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要使“矿泥归队”,采取浓密机或沉淀池等方法把矿泥浓缩并分级处理;他们还在重选粗精矿精选作业中采用3台浮脱硫,以及在多台浮摇床上附加小床面等方法。上述这些经验在中南各钨矿推广后,选矿回收率得到普遍提高。

1957年,在湘东钨矿召开的中南钨矿局第二次机选会议上,讨论如何提高机选厂处理能力时,吴威孙提出:将原通用流量的“大闭路”,改为“部分闭路,贫、富分选”。即把原来棒磨跳汰后的尾矿不返回原有的双层振动筛,而给入另设的一台单筛(或双筛)及以下跳汰、分级、摇床的贫系统。这样棒磨机可以多处理原矿石,使原系统成为富系统。这种做法,只需增用动力很小的几台设备(筛、跳汰、摇床)而选厂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大吉山钨矿按此迅速将船底窝的第二个机选厂(经选出废石后重力选矿能力为250吨/日的选厂)进行改造,采用贫富分选流程。花了三个月时间改造完成后,重选能力达400~500吨/日,处理原矿石能力增加一倍,达800吨/日,且回收率略高于在公司坪的第一个机选厂。湘东钨矿画眉坳钨矿等也依此进行了流程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处理能力。

1959年大吉山钨矿大型选厂投产后,存在许多问题,吴威孙支持并协同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大胆简化了原苏联设计的选矿流程。事后苏联派来了在有色金属矿山有30多年现场选矿经验的专家舒宾。他深入现场,经过深入考察后取消了疑虑,诚恳地对中国有关方面官员说:“苏联设计的大吉山钨矿选厂确有许多不应有的错误,……苏联对黑钨矿石选矿没有经验。你们中国钨选矿的经验好!”1959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大吉山选厂又做了进一步改进,改三段磨矿为一段磨矿,中间再磨,取消了重选尾矿再磨浮选,提高了回收率,降低了能耗与成本。之后,对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大型选厂原苏联设计的流程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改造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总结我国钨矿选矿的经验,1959年吴威孙作为第一总执笔人,组织了20多名选矿专家,编写了一本40万字的题为《钨的选矿》的专著,1960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钨的选矿长篇专著。该书详细介绍了我国钨矿的类型、开采和各种选矿方法。特别是结合我国矿石特点,对重选、浮选、粗精矿的精选、试选、人工选矿以及国内外的钨选厂的生产实践做了系统的叙述。出版后,有关部门和读者评价认为:《钨的选矿》一书内容丰富,适用性强,对生产很有指导意义。

1979年9月,第一次国际钨讨论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吴威孙在大会上,以《中国钨矿》为题作了发言。他根据自己长期的选矿实践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选矿经验,把中国黑钨选矿概括为四个工段四条经验。即:

1.预选富集工段“多丢多收”。只有多丢废石才能多收精矿多收益。

2.重力选矿工段“早收多收”。只有早收块大和大颗粒粗精矿石,才能减少过粉碎,多收钨精矿,多收副产共生有用金属。

3.矿泥处理工段“矿泥归队、浓缩、分级、处理”。

中国得天独厚的钨矿资源居世界第一位,长期以来,钨精矿产量和钨的出口量也占世界第一位。然而,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深度加工产品开发迟缓,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原因,不能在国际上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产业的作用,甚至被动地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一度陷入困境。 吴威孙曾于1979年、1982年、1985年先后三次分别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美国的旧金山和西班牙的马德里参加第一至第三次国际钨讨论会。他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参观访问中深深认识到振兴中国钨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迫切性。因而在1979年以后的10年时间里,他先后撰写并在国内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旨在振兴中国钨业的论文和向省、部的报告10多篇,着重提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并多方努力促其实现。

一是建议提高中国钨精矿质量。长期以来,中国钨精矿均采用1965年制订的质量标准,品位低、杂质高,适应不了已经发展了的国外冶炼的需要。他参加第一次国际钨讨论会回国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国外用户对中国钨精矿质量问题的意见。1981年还发表了题为《为发挥我国钨资源优势,急需提高钨精矿质量》的论文,列举了各国钨精矿、钨铁、仲钨酸铵等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提高我国钨精矿质量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案。同年底国家标准总局组织制定并颁布了钨精矿国家标准,除保留原标准品种外,增加了达到国外优质品水平的特级品。促进了中国钨精矿质量的提高,恢复了国际声誉。1982年,在第二次国际钨讨论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钨矿选矿及提高精矿质量》的论文,宣传了中国钨精矿质量的现状,引起了各国代表的普遍称誉。

二是建议开拓深度加工,扩大钨的用途。吴威孙不但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建议,而且还亲自做过几次成功的尝试。例如:他曾积极介绍国外白钨精矿直接炼钢工艺,并组织南昌钢铁厂试验应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与大连钢厂做了扩大试验,均通过了技术鉴定。现在大连、重庆、上海等钢厂已在生产上采用了钨精矿冶炼钨钢。他还组织南昌钢铁厂与德兴铜矿合作研制并试用高碳低钨铬轧锻钢球。采用黑钨精矿作合金添加剂直接炼钢,工艺可行,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可比使用普通锻钢球磨矿球耗下降40%~50%。1984年,他组织了赣州有色冶金机械厂研制含钨中锰衬板,曾在德兴铜矿7.5米直径自磨机上试用,初步说明耐磨性能优于原衬板。

三是建议实行工贸结合,加强宏观管理。过去工贸脱节、产销不见面,收购和销售都陷入混乱状态。一方面引发了国内矿山的滥采乱挖,资源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国内竞相出口,钨价一降再降,给国家造成损失。为此,吴威孙提出了必须“产销结合,统筹规划,统一对外”的主张。1981 年3月,吴威孙的题为《搞好工贸结合,打好我国钨精矿这张王牌》的专题报告,经江西省领导阅批后呈送国务院各副总理及全国进出口委员会。1982年9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牵头,会同湖南省、广东省和冶金工业部联名向国家经委呈送了《关于振兴钨业的紧急报告》,并报国务院。报告的中心内容是要求成立中国钨业联合公司,实行工贸结合,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内销和出口,以提高中国钨制品在国际钨市场上的地位。其后,即1983年,中国华兴钨业公司正式成立,以加强全国性的宏观管理。

吴威孙为发展和振兴我国的钨业,尽心竭力,做出了杰出贡献。[2]

人物简历

1916年1月 生于北京。

1937年 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毕业。

1937~1938年 任湘南煤矿局技士。

1938~1940年 任资源委员会云南易门铁矿局助理工程师。

1940~1944年 任资源委员会锡业管理处桂林选炼厂副工程师、工程师。

1945~1947年 赴美国实习、考察,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矿冶学院进修。

1947~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二特矿处锡矿山工程处总工程师。

1949~1952年 任中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局湖南锡矿山矿务局总工程师。

1953~1954年 任冶金部中央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中南分局计划处主任工程师。

1955~1958年 任冶金部中南钨矿局生产技术处主任工程师。

1958~1983年 任江西省冶金工业厅生产技术处、有色处、计划处、科教处、科技处主任工程师,厅副总工程师。

1983~1987年 任中国华兴钨业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总工程师。

1987~1989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 退休。

主要论著

1 吴威孙.湖南锡矿山锑矿建设经验.武汉:长江日报摘登,1952.

2 吴威孙.1957年中南各钨矿选厂的收获.有色金属,1958 (2):55.

3 吴威孙.江西钨选矿的几个问题.有色金属,1959(10):14~17.

4 吴威孙(总执笔人).钨的选矿.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

5 吴威孙,谢胤祥,夏泽.钨选矿的综合回收.冶金技术,1963(3):1~5.

6 吴威孙.黑钨矿石中铋的综合回收.有色金属,1964 (1):13~18.

7 吴威孙.关于钨精矿质量标准的商榷.有色金属,1965 (7):27~30.[3]

参考文献

  1. 吴威孙来源百度百科
  2. 吴威孙来源百度百科
  3. 吴威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