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康衡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 |
出生 |
1932年9月 江苏 |
逝世 | 2017年6月3日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南京医科大学 |
职业 | 主任医师 |
吴康衡(1932年9月-2017年6月3日),男,1956年7月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1962年入成都中医学院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师带徒老中医专家、四川省名中医[3]。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3日在成都逝世。
人物生平
吴康衡教授是江苏人,1956年,24岁的他从江苏医学院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远离故乡,来到了天府之国,来到原成都中医学院。
在学校的安排下,他拜师中医杂病名家戴云波,3年后又师从名医刘安衢。得益于两大名师的言传身教,吴康衡很快领悟了《伤寒论》《内经》《瘟疫论》等中医经典的精髓。1961年,他被破格提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主治医生之一。
四川省人大代表。历任省政协医体文委委员,省科协委员,
学术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四川省科技顾问,儿科主任委员,肾病专委会名誉主任,
《中华儿科杂志》编审,
《四川中医》编委、副主任,
《中医急症》编委,
《四川医药》编委。
个人成就
坚持临床医疗工作,潜心于急重症、疑难症及新病种的防治,尤长于温病、肾脏疾病。注意将西医学的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病机及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1987年,在省中医学会学术大会上提出:外感热病推崇"寒温结合"。据此形成小儿肺炎系列治法。70年代组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小儿"三病"防治协作组,重点收治乙脑病人,连续8年,创用"三五注射液"取得较好疗效,其论文在1978年第七届全国儿科大会上作特别交流,获得与会权威和学者的嘉勉。1979年,在全国抗休克会议大会作"厥逆与休克"报告,引起与会代表广泛兴趣,会议纪要中医学院被列为表彰的4个单位之一。此外,将脊髓灰质炎分为乍热期、痛痹期、软瘫期、萎痹期四个阶段,将小儿泄泻分为7型27法,施以专方专药,均取得较好疗效;对细菌性多发性肝脓肿的治疗,巧妙运用中医外科疮疡的消托补法创立多发性肝脓肿治疗6法;对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结合西医病理分期,运用中医阴疽、流痰、流注之治法,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后遗症。在一些新病种的治疗方面,如坏死性节段性肠炎、巨细胞包涵体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等,均形成了独特的系列诊治经验。主攻难治性肾病,创制了6个配套方药,并对肾炎性肾病、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病,衍用活血化瘀法进行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求治病人来自祖国各地。
重视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坚持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积极主张中医现代化,与现代科学接轨,与世界接轨。60年代,即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力主运用现代科研思维和方法研究祖国医学。80年代,开展了高热及惊、厥、闭、脱、血诸症(抗感染、抗休克、抗三衰)研究,主持了4 2家单位参加的大协作,为我省中医急症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温病(高热及惊厥闭脱)、肾脏疾病(难治性肾病)。
个人荣誉
承担国家科委"七·五"攻关项目"小儿高热及其伴发惊风厥脱之系列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开发项目"解热毒注射液治疗外感急重症的新药研究"等项目。
撰写论文54篇,主要有"解热毒静脉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118例临床总结"(《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等。"清肺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辨证论治小儿肺系高热的临床研究",获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解热毒注射液治疗小儿急重外感热病研究",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社会评价
吴康衡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富敬业精神,热衷于学习中医,坚持中西结合工作,致力于专科专病的形成、科研项目的投标以及培养研究生方向上,都体现了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坚持社会主义卫生方向。在任大儿科主任期间,常常谆谆教导大家,不搞歪风邪气,有家长说"吴教授不仅医术高,医风也高"。他年逾花甲,坚持医、教、研一线工作,得到了同仁的尊敬。
参考来源
- ↑ 吴康衡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康网
- ↑ 古有叶天士今有名医吴康衡 ,四川新闻网, 2006-11-23
- ↑ 四川人民公认的十大中医 ,中国中医药网, 2017-07-06
- ↑ 吴康衡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