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式芬 | |
---|---|
出生 |
1796年 京師 |
逝世 | 1856年 |
國籍 | 中國清道光 |
職業 | 金石學家 |
吳式芬(公元1796年-1856年),字子苾,號誦孫,山東省海豐(今無棣)縣人。嘉慶元年丙辰年二月二十四日,生於京師。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1]
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於音韻,精於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錄。懂古代繪畫和書法,善鼓琴,愛作詩。還是封泥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2]
平生著述有《金石匯目分編》、《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雙虞壺齋日記八種》、《海豐吳氏雙虞壺齋印存》、《<寰宇訪碑錄>校本》、《唐宋元明人摘句》、《綴錦集》、《陶嘉書屋詩賦》等。[3]
生平簡介
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鐘鼎彝器1329件)兩部金石學名著,對金石文著錄之多和詮釋之精均超過前人,為清末以來的金石學家所推崇和引證。所收明睢陽袁樞(袁可立子)家藏《宋榻聖教序》和《摹沉石田贈吳匏庵行長卷》等俱為天下名品。
他憑藉對古代歷史和古文字的深邃造詣,斷定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印范"的鈴有印章的土塊就是秦漢魏晉時期的封泥,並對其進行收藏和考釋。後與另一位封泥的收藏者、山東濰縣陳介祺合撰《封泥考略》十卷,著錄了兩家所藏的封泥。
《封泥考略》一書,是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專著,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釋,對研究秦漢官制、地理以及秦漢篆刻藝術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式芬祖籍海豐,科舉世家。吳家以"一方望族"著稱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之稱。自清順治至宣統,十朝皆列科名,九世累遺典籍;掇英擷秀科甲如林,名宦賢卿方伯聯第,素有"七巡撫、八侍郎、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
從吳氏十世祖光祿大夫吳永孕,到十九世孫中憲大夫吳峋,科貢舉人20名,進士9人,家乘寶印為"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之家"。
金石收藏家
清金石收藏家、藏書家。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今無棣)人。
道光十四年(1834)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後贈光祿大夫。長於音韻訓詁之學,對經史考訂有精湛見解,精於金石。
從政之暇,搜集金石器物,撰寫《捃古錄》,《捃古錄全文》兩部金石學專著,《捃古錄》20卷,著錄商周至元代器物18 000餘種,是清代金石目錄書中收錄資料最多的一種。
又薈萃金石目錄,分州縣編次為《金石匯目分編》。書中將現存者列為已見,未見者註明見某書,列為待訪。凡古今金石書籍,採錄甚博。已刻者10卷。
著書甚多,現原稿多數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吳氏家族著述頗豐,有"家乘萬卷"之稱,與濰縣陳介祺並冠齊魯。著《封泥考略》、《雙虞壺齋藏器目》、《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陶嘉書屋詩賦稿》等。
年譜
嘉慶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一歲;
二月二十四日,生於京師。是年,祖父吳之勷補缺昌黎縣,故取小字"逢昌"。
是年十月,其父吳衍曾病故。吳之勷《潘恭人行略》雲:"甲辰世父出撫湖北,命余夫婦居京邸。癸丑余教習期滿,以知縣揀發直隸,夫人留京師。
甲寅子衍曾得咯血疾,恭人憂之,命赴余兄吳縣任為娶婦,歸而疾益劇,丙辰二月生一子,十月衍曾歿。"兄弟輩中有吳式敏、吳式群,吳式訓;
嘉慶二年丁巳(公元1797年)二歲;
是年,龔自珍(定庵)六歲,魏源四歲,劉喜海(燕庭)五歲,丁晏四歲,陳慶鏞三歲。是年,許瀚生;
嘉慶三年戊午(公元1798年)三歲;
嘉慶四年己未(公元1799年)四歲;
是年,何紹基(何凌漢之子)生。是年,吳榮光成進士,郝懿行成進士。吳榮光(1773一1843),原名燎光,中式後改今名,字殿垣、伯榮,號荷屋,自稱白雲山人,廣東南海人
。精鑒金石。官至湖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後降調福建布政使。著有《歷代名人年譜》、《筠清館金文》、《白雲山人詩稿》、《綠伽南館集》。傳見《清史列傳》卷三八;
嘉慶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五歲;
是年,從父吳熙曾成舉人,徐松(星伯)成舉人,杜堮成進士。杜堮,字次厓,號石樵,山東濱州人。官至吏部左侍郎,誥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生平能畫山水,善書法,著有《時文學問》等。卒諡文端。
嘉慶六年辛酉(公元1801年)六歲;
是年,吳式芬隨祖父居天津,入小學。塾師"以頴異見賞,期必遠大"。是年,"畿輔大水,為從來所無"(《吳之勷行狀》),祖父吳之勷調清苑縣,升天津河防同知。
是年,從父吳熙曾成進士;從父吳侍曾成舉人。吳熙曾,字輯文,官至翰林院編修,著有《少頤詩稿》;
嘉慶七年壬戌(公元1802年)七歲;
是年,居天津小學學習;
嘉慶八年癸亥(公元1803年)八歲;
是年,居天津小學學習;
嘉慶九年甲子(公元1804年)九歲;
是年,吳式芬隨祖父宦居黃州。是年正月,祖父吳之勷擢授湖北黃州府知府,眷屬由運河赴任,九月行至揚州,式芬母查氏遽以時疫,歿於舟次。吳式芬藐然孤露,依祖父母至黃州郡署,被祖父視為"掌中珠",延名師課讀,護惜至深而訓導至切。
拜江西省學者徐幼眉為師,學業大有長進。吳之勷《潘恭人行略》雲:"甲子余擢守黃州,恭人復至京別王宜人,及舟次揚州,媳(查氏)又歿。"吳之勷,字羽臣,號淦崖。乾隆甲戌生,己亥舉於鄉。"公諳習吏治,歷官十餘任,以興學校、恤民隱為先。
喜觀書,至老不輟,少工篆隸,晶石金玉印章,摹古逼真。"(吳侍曾《從父淦崖公(吳之勷)行狀》)
嘉慶十年乙丑(公元1805年)十歲
是年,就讀黃州。是年,魯一同生,張穆生;何凌漢(雲門)成進士,徐松(星伯)成進士;桂馥(未谷)卒,年七十。
徐松,字星伯,河北大興人,原籍浙江上虞人。生平嗜讀新舊唐書及唐人小說,"研究經術,尤精史事,……性好鐘鼎碑碣文字",所藏金石亦多,尤長西北地理。(《續碑傳集》卷七十八)
著有《漢書西域傳補註》、《唐兩京城坊考》、《說文段注札記》、《新斠注地里志集釋》等書,均藏國家圖書館。
嘉慶十一年丙寅(公元1806年)十一歲
是年,就讀黃州。
嘉慶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十二歲
是年,就讀黃州。是年,李佐賢生。李佐賢,字竹朋,山東利津人,著名古泉學家。著有《石泉書屋金石題跋》、《古泉匯》、《李竹朋續泉說》、《書畫鑒影》等書,參與纂修《大清一統志》。
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十三歲
是年,就讀黃州,得父乙爵拓本。吳重周、吳重憙合撰《行述》雲:吳式芬"幼年即酷好金石文字"。許瀚在《商女 彝》注云:"吳閣部有戊辰父乙爵拓本。"(北京國家圖書館藏《筠清館金石文字》校本)是年,其從父吳侍曾成進士。
吳侍曾,字泰孫,吳式敏之父。官至吏部文選司主事,著有《垂蔭接葉軒詩集》等。
嘉慶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十四歲
是年,就讀黃州。是年,凌廷堪卒。凌廷堪,字次仲,乾嘉時著名經學家,著述甚豐。
嘉慶十五年庚午(公元1810年)十五歲
是年,其祖父吳之勷署武昌府知府,吳式芬隨署就讀。
嘉慶十六年辛未(公元1811年)十六歲
是年,就讀武昌。是年,吳雲生。吳雲,字少甫,自號平齋,晚年曰退樓,又曰愉庭,浙江歸安人。平生坎坷,"凡六試始籍於學館,應省試又不售,乃講求經世之學,旁及金石書畫,咸究壺奧。" (《續碑傳集》卷三十八)
著有《兩罍軒彝器圖釋》、《虢季子白盤銘考》、《漢東海廟碑殘字》、《兩罍軒印考漫存》、《二百蘭亭齋收藏金石記》、《兩罍軒校漢碑錄》等,皆藏於國家圖書館。
嘉慶十七年壬申(公元1812年)十七歲
是年,就讀武昌。是年,胡林翼生,左宗棠生。
嘉慶十八年癸丑(公元1813年)十八歲
是年四月,在武昌與高陽劉氏結婚。是時,吳式芬學業具有根柢,帖括外兼工詩古文詞,祖父以楚省遼遠不便小試,為其援例入國子監。是年,陳介祺生。
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十九歲
是年九月,吳重周(吳式芬長子)生。吳重憙《石蓮暗詩》卷三《三十三初度家門感賦》雲:"兄為達之伯,弟居 之季。甲戌為戊戌,長弟廿有四。"
嘉慶二十年乙亥公元1815年)二十歲
是年重陽日,游黃州西山題詩:"松陰曲徑接山根,萬綠蔥蘢擁寺門。四壁雲峰奇入畫,一江煙水勢遙吞。每因懷古求遺蹟,更為登高共舉樽。從此林泉成故識,再來重認舊題痕。"該詩題記雲:"居黃十載,每思游西山而未果。乙亥重陽,渡江往游,得盡覽其勝,賦以志快。"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二十一歲
是年,吳式芬受祖父命回山東為父母辦理葬事。葬事畢,吳式芬回武昌。是年,劉喜海成舉人。劉喜海(1793-1853),字吉甫,號燕庭。山東諸城人。官至浙江布政使,署巡撫。是道咸間著名的金石學家、古泉學家和藏書家。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年)二十二歲
是年,祖父吳之勷得蘇東坡"雪堂寶硯"。《雪堂寶硯記》雲:"歲丁丑,始從故家得此硯,形制古樸,背鐫'雪堂寶硯'四字,下有東坡居士私印一,其為洗墨池中故物無疑。"(《無棣縣誌·藝文志》卷二十《雪堂寶硯記》)
吳氏故居之"寶硯堂",即因其珍存宋代蘇軾"雪堂寶硯"而得名。吳之勷用東坡石鼓歌韻另作有七言古詩《雪堂寶硯歌》,詩云:"我初得硯歲丁丑"。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818年)二十三歲
是年仲夏,祖父吳之勷作《雪堂寶硯記》。《無棣縣誌·藝文志》卷二十《雪堂寶硯記》文末有"嘉慶戊寅仲夏"。是年,龔自珍成舉人。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819年)二十四歲
是年,祖父吳之勷升安襄鄖荊道,吳式芬隨祖父去襄陽,同年由襄陽入都應順天鄉試,未售。吳重周、吳重憙合撰《行述》:"己卯,應順天鄉試,道光辛巳,均未售,壬午舉人。"
《清代職官年表·鄉試考官》:是年,"順天鄉試主考官為茹棻(工部尚書),副考官為恩寧(吏部左侍郎)、王以衡(工部左侍郎)。"與許瀚訂交約在本年。許瀚,字印林,山東日照人,室名"攀古小廬",為吳式芬摯友。
本年亦赴鄉試,未售。(袁行雲:《許瀚年譜》,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4頁。)是年,吳式敏成舉人。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二十五歲
是年,祖父吳之勷授中憲大夫,吳式敏成進士。吳式敏,字平山。"性敏慧,筆墨異凡,尤工楷法。"官至湖北安襄鄖荊道,著有《求所知齋詩草》。
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二十六歲
是年,應順天鄉試未售。是年,吳式緒成舉人,吳式群成舉人,王筠成舉人。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篆友,山東安丘人。道光元年舉人,清代文字學家。他研究《說文》,綜合分析諸家之學,為後人指示門徑
。著有《說文句讀》三十卷、《說文釋例》二十卷、《說文系傳校錄》三十卷、《文字蒙求》四卷。傳見《清史列傳》卷六九。
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二十七歲
是年,成舉人(嘉慶己卯譜)。是年五月,祖父吳之勷奉旨到京原品休致,吳式芬隨侍北上,即應京兆試。六月初二日,祖母潘氏卒。吳式芬即隨祖父奔喪還楚,行至河南衛輝始聞"中舉"捷音。
是年,祖父吳之勷在京購宅宣南坊。(吳之勷《潘恭人行略》)是年,楊以增(至堂)成進士,翟雲升(文泉)成進士。
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二十八歲
是年,扶祖母靈柩返回海豐。是時,家居僅有薄產,不足自給,式芬悉心籌劃,諸事裕如。暇時植花木於庭,邀親朋於室,侍養祖父。摒擋之餘,以詩文自課。是年,吳式群成進士,黃爵滋(樹齋)成進士。吳式群,字季文。
《無棣縣誌》雲:"自幼聰穎絕倫,討論古典別有神悟。為文章探索理窟根柢六經,每一藝出士林傳誦。道光癸未成進士,以主事觀政戶曹。著有《家訓紀聞》、《雁舟吟草》等。"
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二十九歲
是年,在海豐,仍以詩文自課。
道光五年乙酉(公元1825年)三十歲
是年,在海豐,仍以詩文自課。是年,黃丕烈卒。黃丕烈為清代著名校勘學家
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年)三十一歲
是年,會試出李栯堂先生房,薦而未售。試後,考取咸安宮教習,仍回故里依依祖父膝下。
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三十二歲
是年,在故里侍祖父吳之勷膝下。
道光八年戊子(公元1828年)三十三歲
是年二月,祖父吳之勷亡故,吳式芬因悲痛而患怔忡疾,夜不能寐,臥床半載有餘。與何紹基訂交約在本年。何紹基《癸巳九日走訪吳子苾仁兄,適見襄陽夏侯夫人兩志拓本即題》詩云:"憶昔戊子冬十月,舟行瑟縮氐樊口。
芒鞋徒步叩郡閣,騎馬攜朋陟峴首。"是年,吳式訓成舉人,李佐賢成舉人。
道光九年己丑(公元1829年)三十四歲
是年,抱病治祖父母喪事,一邊在故里服喪,一邊調養身體。是年,劉良駒、桂文耀、奎綬、黃驤雲、江鴻升、龔自珍成進士。
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三十五歲
是年,服滿。是冬傳補教習到班,遂入京詣館供職。吳式芬在京與許瀚、葉志詵(東卿)、徐松、劉喜海(燕庭)、李璋煜、許槤等人同觀各家藏弆,眼界始闊。
《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國家圖書館藏,八卷)第一冊吳式芬《序》雲:"余自庚寅以後游京師,獲交當代好古諸家,每遇古器必手自摹拓,而四方同好亦各以所藏拓贈,所獲寖多。"(詳見丁酉譜)許槤在《古韻閣寶刻錄自序》中亦云:"余弱冠即喜好金石文字。
壯遊京師,同好者為徐星伯、劉燕庭、葉東卿、劉春園、李方赤、馮晉魚、吳子苾諸君,朝夕過從,各出所藏弆。"
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1年)三十六歲
是年,在京師。江藩卒。江藩,字子屏,號鄭堂,江蘇甘泉人。為清代著名經學家,一生從事著述,著有《漢學師承記》。
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三十七歲
是年,在京師,與陳慶鏞交遊約始於本年。是年,陳慶鏞成進士。陳慶鏞(1785-1858),字乾翔,別字頌南,福建晉江(今泉州)人。曾官戶部主事,後官至御史,直氣震天下。陳氏平生精研漢學,著有《籀經堂集》、《齊侯罍銘通釋》二卷、《三家詩考》等。
傳見《清史稿》卷三七八。陳氏所居之宅曰"問經堂",在北京宣武坊,與式芬京師居所相近。是年,王念孫卒。王念孫,字懷祖,乾隆四十年進士。系乾嘉之際著名經學家,著述宏富,以《讀書雜誌》為最著。
道光十三年癸巳(公元1833年)三十八歲
是年,會試薦出吳甄甫先生房,又未獲售。及教習報滿,引見以教習職用。是年七月,借觀何紹基所藏張玄暨妻陳氏墓誌原拓剪裱本,題跋:"魏晉人書,法帖率傳摹失真,賴碑誌猶存,可想見古人筆法,然如此刻之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者,見亦罕矣。
道光癸巳七月,海豐吳式芬借觀因題。""'故以清潔'句以以為已,晉人每如此。' 矣蘭 ',黃君虎痴跋以為蘭 ,余謂當是胄字,筆畫小異耳。芬又記。"(張玄暨妻陳氏墓誌原石已佚,存世僅有原拓剪裱本,何紹基道光五年購於濟南,有多家名人題跋。
民國間藝苑真賞社連同諸家題跋珂羅版影印。見《北魏張玄墓誌》,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又見《中國書法集·三國兩晉南北朝墓誌》,榮寶齋1995年6月第1版。)是年重陽日,何紹基來訪,與其觀《襄陽夏侯夫人兩志拓本》。
何紹基有《癸巳九日走訪吳子苾仁兄,適見襄陽夏侯夫人兩志拓本即題》雲:"今日何日煙雨冷,入門告君以重九。菊花瑣屑君不嫌,破帽欹斜吾豈偶。古光空復絢蘇齋,春艇回思探越紐。卻復視我襄上拓,記憶夙昔神抖擻。
雲空雨歇詩夢寒,嘆息當時賢太守。"是年,許槤成進士。許槤,字叔夏,號珊林,浙江海寧人,著有《古韻閣寶刻錄》等。事見《續碑傳集》卷七十九。
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年)三十九歲
是年八月,選臨清州學正。文行到縣,吳式芬已請咨入都會試,不及赴省考驗。
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元1835年)四十歲
是年,成進士。春闈榜發中式二百第六名,殿試二甲第三十七名,朝考入選第二十八名。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
時與劉詹岩、張勵庵、喻鳳岡、呂鶴田、葉昆臣、孫蘭檢、羅椒生、張筱浦、何根雲諸年丈結詩賦之會,約十日一聚,互相切磋,有尊酒論文之樂。是年,始編《海豐吳氏雙虞壺齋印存》一書。
是年,與吳振棫、許槤、葉潤臣、何紹基、許瀚、王筠、李璋煜、陳介祺等人合助翟雲升《隸篇》成書。
翟雲升《隸篇》自序略雲:"助之成書者為蒙古奎榆村觀察昌、錢塘吳仲雲觀察振棫、石棣方友山司馬熙、海昌許珊林刺史槤、元和張六琴巡政祿卿、漢陽葉潤臣名灃、道州何子貞紹基、海豐吳子苾式芬、日照許印林瀚、安邱菉友筠、諸城劉燕庭喜海、李月汀璋煜、蓬萊葛瀛賓元昶、棲霞牟農星房、濰縣覃貽堂均贊、郭次虎熊飛、劉徽五文典、陳敬堂官橋、陳壽卿介祺、膠州張不群群雁、孫貽亭榮曾、孫雲舫榮靈、傅鐵巒賡岩、柯康侯名晉、孫渥田既堂、張小雲祖樾、同邑呂筠、莊延慶諸君子也。"
翟雲升《隸篇》自序作於道光十五年,十七年刊成。翟雲升,山東掖縣人。道光壬午進士,授粵西知縣,以母老不仕。自髫年嗜學,舉鄉後益精心訓詁,一貫群書,視世之榮悴若與己無與者。而惟鍵戶修業,終其身窮困老死而不悔。
公精隸法,一時豐碑墓碣多出公手,丐書者日踵其門,而終無率爾之習。所著有《說文辨異》八卷,《隸篇》十五卷,《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
吳式芬 | |
---|---|
是年,許瀚成舉人;呂賢基、李佐賢、彭蘊章、杜 成進士。
道光十六年丙申(公元1836年)四十一歲
是年,散館欽定一等第九名授職翰林院編修,仍與諸年丈以詩賦會課。是年,居於北京宣武城南坊雙虞壺齋,與龔自珍隔巷毗鄰而居。於所收藏金石碑版拓片相互傳賞,龔自珍有十八封寫給吳式芬的信,多記述金石碑版事。
《定庵文集補·己亥雜詩·別吳子苾太守》雲:"子云識字似相如,記得前年隔巷居,忙殺奚童傳拓本,一行翠墨一封書。"
是時,許瀚在京借居於吳式芬的雙虞壺齋。《石刻鋪敘》(山東省博物館藏許瀚校丁傑舊藏抄本)後有許瀚手跋:"道光十有六年歲次丙申正月十有一日許瀚識於宣武城南屬齋。"
此處"宣武城南屬齋",當是借吳式芬雙虞壺齋所居。是年,黃玉階(季升)成進士;何紹基成進士。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湖南道州人。官至四川學政。何氏為學廣博,通經史、精律算、工詩,尤擅書法。書法自成一體,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他又是近代早期宋詩運動的重要詩人。著有《東洲革堂詩鈔》二十七卷、《東洲草堂文鈔》二十卷。傳見《清史稿》卷四八六。
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1837年)四十二歲
是年,充國史館協修,《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成初稿。《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第一冊吳式芬《序》雲:"余自庚寅以後游京師,獲交當代好古諸家,每遇古器必手自摹拓,而四方同好亦各以所藏拓贈,所獲寖多。
爰薈萃墨本,汰其贗者,裝冊為玩,以是隨其所得付裝,故不次時代先後,亦不類分其器。續有所收,則別自為冊,蓋取其多而未已,用六一居士《集古錄》目例也。道光十有七年歲次丁酉二月十三日海豐吳式芬識於宣南坊寓。"
又,是年夏月自題雲:"凡百廿一器。"(許瀚《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跋語)。是年春,龔自珍受吳榮光之請,為其撰吉金款識,多與吳式芬搜尋金石碑版拓片。另據《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卷三雲:"《筠卿館金石文字》,五卷,清吳榮光撰。
清道光二十二年吳氏筠清館刻本,吳式芬校注並臨許瀚批識。"由此可知,吳式芬也參與了《筠清館金石文》的校注。吳榮光《筠清館金文·自序》亦云:"一日,廖工部(甡)來請曰:子之金文,龔定庵禮部(鞏祚)欲任校訂。余固知定庵研精籀篆,與家子苾編修搜訪若干,悉以付之。余再出閩藩,則以此事屬陳禮部(慶鏞)敦促成書。書存陳處。"
另,北京圖書館藏許瀚手校本《筠清館金石文字》卷四《周工鬲》下注云:"此書多出定庵之手。定庵與葉與吳(子苾)亦聲息相通,創稿時同在都門。"今查北京圖書館藏《筠清館金石文字》校本,有朱、綠、墨三筆校語,難辨出自誰手。
但本書卷一《商朕作父癸觶》下注"吳閣部雲,器形較大,疑是尊",卷二《商方器》下注"吳子苾釋作啟,亦未是",卷四《周鼎》下注"朱建卿亦釋先。首字先字,蓋晉器也,苾翁釋朋,反得之",《周大搜鼎》下注"苾翁釋 字精絕"等。
道光十八年戊戌(公元1838年)四十三歲
吳式芬在京數年,多方搜求金石器物和拓本,藏於陶嘉書屋。是年二月,晉江陳慶鏞、日照許瀚、昆陵丁嘉葆、吳企寬同觀吳式芬陶嘉書屋所藏鐘鼎拓片。且多與同好金石者切磋鐘鼎碑版拓片考釋,《齊侯罍銘考釋》約作於本年。
吳雲《二百蘭亭收藏金石記》附何紹基書雲:"珍藏各器,想以次第入錄。唯齊罍一器,已至數十紙,若照此例寫刻,殊非易易。且以此器而論,各家釋文甚多,即基與印林、定庵、子苾、朱椒翁各有考釋,互有出入。頌南釋文最為浩博,然亦不盡愜也。將何以定成本乎?"
何紹基在《東洲草堂金石跋》卷一《跋阮相國藏齊侯罍文拓本》也說:"作此釋文考訂,一豁從前紛蔽。使許印林、陳頌南、徐問蘧、曹秋舫、吳子苾諸君見之,當同稱一快也,壬寅六月二十六日邳州閘次。"
吳雲晚年得周齊侯罍、周齊侯中罍二器,署名"兩罍軒"。他在給陳介祺的書信中說:"子貞兄曾雲,子苾閣學與許印林、龔定庵皆有釋文,弟未見之。兄與吳、許至戚,應有稿本,務望錄示。"(吳雲:《兩罍軒尺牘》,光緒十年潘祖蔭序刊本,卷九《與陳介祺太史》。)
是年二月,吳重憙生。吳重憙,字仲飴,吳式芬次子,同治壬戌科舉人,歷官福建按察使、江寧布政使、駐滬電政大臣、倉場侍郎、江西巡撫、郵傳部侍郎、河南巡撫等職。卸任歸寓津門,民國紀年閉門謝客,專事輯錄"吳氏文存"、"吳氏詩存"、"吳氏世德錄",著有《石蓮暗詩文集》、《石蓮暗詞》等。
是年五月,奉旨召見,翰詹每日輪值二員。召見時,上備問知少失恃怙,依祖父成立,及在國史館修書等事,吳式芬敬謹陳對。及七月八日,遂有補授江西南昌府遺缺知府之命。
謝恩之日,上曰:"汝並無一人保舉,看汝尚可學習,是以命汝出外任,學習辦事斷不可染外官習氣。"(《閣部公、劉夫人行述》,見《吳氏世德錄》卷五)八月二十七日離京。(吳式芬《出都日記》,藏國家圖書館方志家譜庫。)許瀚亦將離京赴永平,從潘錫恩學政校文。
龔自珍、汪喜孫、王筠、陳慶鏞、陳金誠(念庭)、何紹基為他們二人餞行。《六君子磚合本》吳式芬題記:"道光戊戌秋,式芬被命作郡江右,時印林亦將有永平之行。王菉友、汪孟慈、龔定庵、陳頌南、念庭、何子貞六君子同餞飲於宣武城南廣恩寺。印林適出'六君子磚拓本'索題字,因識歲月,亦以證一時文字之緣非偶然也。八月十四日吳式芬記。"
侍講學士陳介祺有別詩《題襄陽唐志即送吳子苾六兄出守江西》:"一枝託喬木,知擇貴良禽。京洛多車馬,相從懷好音。一編千載契,同此金石心。君去日千里,悠悠江水深。"
是年十月,到江西,補南安府知府。"南安為入粵孔道,時夷船犯,順駛入廣東內河。上命靖逆將軍奕山帥師往剿,以南安為後路,糧台巡撫錢寶琛檄布政使趙炳言與式芬總其事。式芬布置井井,軍需得以無誤。"(民國《無棣縣誌》卷十《吳式芬列傳》)
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年)四十四歲
是年,任南安知府。吳式芬常將自己所拓分增同好金石諸友。陳介祺在《十鐘山房印舉自序》中說:"余自應試始至萊,秋試始至歷,見三代秦漢印即好之。在都見葉東卿世兄所藏,與李方赤外舅所有,吳子苾親家所拓,每拓必分贈者,二十年遂好日篤。"
四月二十三日,龔自珍出都,與留京同年及同官京朝相過從者吳式芬、徐松、何紹基、何紹業、許瀚、陳慶鏞等人贈別。贈吳式芬詩云:"子云識字似相如,記得前年隔巷居,忙殺奚童傳拓本,一行翠墨一封書。"
是年,吳式芬作《龔定庵禮部招同廖魯柴工部、家紅生舍人、蔣子瀟、孔繡山、梁敬叔三孝廉,出右安門,觀海棠。用東坡定惠院海棠詩韻》:"蕭齋兀坐如枯木,賴有琴書慰閒獨。春光如海未春遊,坐令名花笑人俗。忽欣良友相招邀,逸興翻如鶯出谷。
嘉賓萃止盡名流,劇談不覺月照屋。醉我深杯竹葉醪,飽我大胾花豬肉。侵晨聯 出郭門,數里未須疲馬足。林深寺古徑轉幽,日暖天清氣猶淑。嫣紅匼匝出檐牙,嫩綠葳蕤遮樹腹。新妝試罷媚清曉,翠褏無言斜倚竹。不羞狂態對幽姿,卻借花光洗塵目。
莫辭後會訂再來,得隴豈復嘲望蜀。良辰勝侶非易得,歸程恐逐南飛鵠。蘇堤十里足春陰,君家正在湖山曲。明年湖上看花時,此景回思定悵觸。"(見孫雄:《道咸同光四朝詩史甲集》卷一)
是年,吳式芬已著《金石目錄》。《海豐吳氏詩存》收呂賢基作於本年《送子苾同年出守豫章》詩,有"平生著述書等身,讀破萬卷筆有神"句,原注"近著金石目錄"。
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四十五歲
是年,任南安知府。是年,翁同書成進士。翁同書,字祖庚,號龢齋,別號藥房。
江蘇常熟人,翁同龢之兄。歷任編修、貴州學政、侍講學士、詹事、安徽巡撫等官。著有《巽軒雜記》,編有《巽齋自訂年譜》(藏國家圖書館》。(蔡冠洛編著《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國書店1984年版。來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841年)四十六歲
是年,任南安知府。時南安風俗,或惑於風水,或務為厚葬,或苦無葬地,因多停柩。式芬愷切曉諭,更捐廉置義山,期之以時月,使各營葬事。於是,積年停柩,一旦得安土者,葢千數百家。是年,龔自珍卒。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842年)四十七歲
是年五月,調署江西建昌府知府,整日忙於政務。到是年重陽日,始得閒遊覽當地勝景,作五言詩《壬寅重九日麻姑山紀游十首》。
其之一:"自我來盱江,三月牽塵牘。仙山在近郊,未獲一游目。惟於登樓時,遠見嵐翠撲。昨夜西風多,今晨天氣肅。良朋折柬招,遂策游山足。身便筍輿輕,意與飛雲逐,詰曲行田間,村村喜豐熟。市氛忽已遠,漸近山之麓。"
十月交卸,復奉吳甄甫中丞委派,解送奕山將軍進京,奉旨召見,旋迴省銷差。
是年,許瀚致書陳介祺雲:"……閱《縉紳》知昆臣江西糧道。彼處有吳城鎮,鎮有萬壽宮,中有石刻古篆,瀚向所聞。大動之始,尚義弗尚,霈義弗霈云云也。曩雲在湖南某縣者,傳者之妄也,祈速作書告昆臣、子苾兩君子物色之。子苾相距遠,不如昆臣在數十裡間也。"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843年)四十八歲
是年四月,委署臨江府事。八月,調署文闈監試道。復接署武闈監試道。自道光二十年(庚子)至道光二十三年(癸卯),許瀚在濟寧主講漁山書院。其間獲金石磚瓦拓本甚多,吳式芬的《捃古錄》多有著錄。
是年,嚴可均卒。嚴可均(l762一1843),字景文,號鐵樵,浙江烏程(今吳興)人。清文字音韻學家。專攻《說文解字》,與姚文田同撰《說文長編》,又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匯集唐以前文3000餘家,並各附作者小傳。
另校輯諸逸文及佚子書數十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集》(《清史稿》卷482《儒林三·嚴可均傳》)。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844年)四十九歲
是年二月,經吳甄甫中丞保舉,委署南昌府事。是月,經巡撫吳文熔疏薦,升任廣西右江道。六月交卸,九月到京引見,奉旨著赴新任。
是年,作《遂啟祺鼎》。遂啟祺鼎於道光二十四年出於陝西岐山,葉志詵得之,置於金山作歌紀事,以詩和之。葉志詵作《周遂啟祺鼎考》和《道光甲辰夏五月,得遂啟祺大鼎,周宣王時物也,因置之金山,一垂永遠,作歌紀事,用新城王西樵焦山古鼎歌元韻》(葉志詵:《御覽集》,附《周鼎題詠匯存》)。
一時間,陳慶鏞、許瀚、王筠、張穆等四十三人均和詩,作《考》、《記》。而吳式芬記雲:"陳壽卿說,是鼎原銘止此九字,陝中人增刻偽字成三百鬻之。漢陽葉氏考釋數百言,且雲將留之焦山,永俾不朽,如無惠鼎故事。及見劉燕庭拓本,乃知余皆偽刻。"(吳式芬:《捃古錄金文》卷二之一《遂啟祺鼎》)
同年,吳式芬新得揚州古器拓本數種,寄贈許瀚。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七《跋周安彝》雲:"道光廿四年吳子苾廉訪於揚州得古器數種,此其一也。"卷九《跋周伯尊》雲:"道光廿四年吳子苾方伯得之揚州,拓以見示。"
《跋周兄日壬卣》亦云:"右拓本吳子苾方伯贈,所得揚州古器五種之一也。"
是年,許振禕受知於吳式芬。許振禕《雙虞壺齋八種日記序》雲:"道光二十四年夏,振禕以府試受知海譜吳子苾先生。旋以院試受知濟寧孫文定公,遂補學官弟子。
月歲就婚臨桂,而先生方權廣西臬事,乃益得執業相從,請益先生,宛然手削麵訓,不憚繊瑣。"是年,繆荃孫生,李佐賢授編修。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845年)五十歲
是年三月,抵任廣西右江道,兼署按察使。七月,奉周稚圭中丞委署臬篆。是年,王懿榮生,魏源、陳介祺成進士。王懿榮,著名金石文字學家。
陳介祺,字壽卿,號伯潛、簠齋,山東濰縣人,書房名"簠齋",又名"十鐘山房",道咸間著名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為吳式芬摯友,二人又是兒女親家,合著《封泥考略》十卷。著有《簠齋金文考》、《傳古別錄》、《十鐘山印舉》、《簠齋吉金錄》等。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846年)五十一歲
是年閏五月,回右江任。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847年)五十二歲
是年二月,擢河南按察使。七月到京,上召見三次,諭以祥慎案獄,除暴安良,及河南被旱應備事宜,速行赴任。時值豫省旱災,抵省接印視事時,奉上諭撥帑銀三十萬兩,賑恤災黎。
是年,與許瀚、何紹基共同審定陳介祺《簠齋印集》。道光二十七年鈴印本《簠齋印集》卷首有陳介祺序,末行:"日照許瀚印林、海豐吳式芬子苾、道州何紹基子貞審定。"是年,汪喜孫卒。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年)五十三歲
在河南。是年,以修治買魯河未能疏通,多費庫款,並辦理賑務不善。五月,上命吏部侍郎福元修、司寇駱秉章庶子前往查辦,旋查明入奏,凡經手各員俱降革罰賠。
吳式芬亦以此重大兩案,尚非專司而失察,亦難辭咎,命革職留任,八年無過方准開復。同日,復奉到兼署藩司(河南布政使)之旨。是年,孫詒讓生。孫詒讓,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
晚清著名經學家及金石學家。著有《周禮正義》、《宋政和禮器文字考》、《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等。其中,《古籀餘論》專主校訂吳式芬《捃古錄金文》之失。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849年)五十四歲
是年,在河南。八月,奉旨補授直隸布政使。十月到京,召見二次,諭令即行赴任,即於是月抵保定。十二月調補貴州布政使。
道光三十年庚戌(公元1850年)五十五歲
是年,任貴州布政使。是年正月,上御極於徒次,具折恭請聖安。三月抵貴州任所。時楚匪李沅發擾及粵西毗連黔境要隘,於是亟籌防剿,而支度維艱。黔省藩庫向無存項,吳式芬細加核稽,不得不移緩濟急。
雖為暫時權宜之計,而毫無濫用黎民安堵。是年,編《海豐吳氏藏漢封泥》、《陶嘉書屋秦漢印章》。
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五十六歲是年五月,由貴州布政使改任陝西布政使。喬見齊中丞以黔省乏員接署,奏留三月,九月交卸起程,十二月到京,召見六次,諭令赴任。
中丞翁同書有《次韻送吳子苾方伯由蜀道入覲即赴關中新任》詩四首:
(一)柳條荇帶盡毿毿,勝地頻停過客驂。寫入送行詩更好,秋風秋雨滿黔南。
(二)朝來孔壁發金絲,齊魯才名蓋一時。記否珂鄉秋色好,蓬萊日主訪秦祠。
(三)棧程鳳縣柳毿毿,定有長條拂曉驂。此去劍南詩已備,碧幢更盼向江南。
(四)駐馬尋碑解色絲,與君同癖喜同時。關中金石由來富,搜集應如武氏祠。
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五十七歲
是年正月,抵西安,任陝西布政使。二月以倡捐軍餉,賞戴花翎。八月兼署按察使。是年冬,粵匪竄及兩湖,即籌辦防堵事宜。是年,劉喜海、杜受田卒。
杜受田,字芝農,諡文正,山東濱州人,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年)九月初三日生,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七月初九日卒。道光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洗馬,督學山西,累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五十八歲
是年,陝省"賊"焰愈熾,剿"匪"所需餉銀俱預為籌備,又潼關等處各隘口添兵練勇,以及派委員弁巡察奸細,其口糧之費、薪水之資,皆斟酌付給,不使或缺。又屢次奉旨設法籌餉,以濟外省軍需,凡出入簿書無慮百數十萬,必親手鈎稽,巨細無遺。
蓋陝省庫款本足支銷,而至此亦萬分支絀矣。式芬目睹時艱,憂憤莫釋,以致肝病復發,肢體無力,延醫服藥,時止時發。十二月"有旨來京引見"。(彭蘊章《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吳公墓志銘》,《續碑傳集》卷十七)與趙烈文有忘年之交。
趙烈文在《國朝著述未刊目序》雲:"余道咸間得以通家子從東南諸耆宿游。迨壯,四方知交若日照許君印林、海豐吳君子苾、獨山莫君子偲、仁和邵君位細、龔君孝拱輩,咸富庋藏,而善鈎索。當是時士夫好重風義,不以財賄視典籍。
家有善本,喜示人;或披論終日不倦,無傾身障簏意。"是年,吳式芬已有《捃古錄》初稿。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二十《象山樹三篆字跋》雲:"《捃古錄》以入元末無年月中,不知何據。"此跋作於咸豐三年十一月二日,許瀚所云《捃古錄》即吳式芬初稿。是年,黃爵滋、呂賢基卒。
咸豐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五十九歲
是年二月,束裝北上,以久病不愈,遇道就醫,行路遲滯,至閏七月始抵京都。引見後,奉旨以四品京堂候補。吳重憙《石蓮暗詩》序雲:"石蓮幼多病,後隨先人任,而粵、而豫、而燕、而黔、而秦,七年歲月,半銷磨於船唇馬足之間。咸豐甲寅歸里。"
是年九月,補授鴻臚寺卿,十月授浙江學政(《清代職官年表·學政年表》)。歲除日抵杭州。彭蘊章有《送吳子苾同年視學浙江》詩云:"分陝尋宣泳芾棠,歸來秉鑒蒞江鄉。殿前虎拜司儀踅,湖上鶯飛索句忙。海岱文人識師表,過江名士費評量。
孤山萬樹梅花發,好與何郎共一觴。"(民國《無棣縣誌·藝文志》)是年,許瀚始助吳式芬編撰《捃古錄》。贈許瀚《唐石壁寺鐵彌勒像頌新拓本》及《周明我鼎》、《漢君宜高官鏡》、《漢上方鏡》、《吳烏赤鏡》、《嫦娥奔月鏡》等拓本。(許瀚:《攀古小廬雜著》)靠釋《周劉》、《甲午簠》拓本(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九)。
是年,與達受(六舟上人)交。達受,號六舟,俗姓姚。浙江海昌人。海昌白馬廟僧,主杭州西湖淨慈寺。
雅好金石書畫,尤工鑑賞,與同時金石書畫家多所往還。(來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陸心源受知於吳式芬當在本年。蔡冠華《清代七百名人傳·陸心源》雲:"陸心源,字剛父,號存齋,晚稱潛園老人。
浙江歸安人。年三十,通九經,尤精鄭許之學。受知於萬青黎、吳式芬、張錫庚。先輩如徐有壬、朱緒曾皆引為忘年交。"是年,王筠卒。
咸豐五年乙卯(公元1855年)六十歲
是年正月,在杭州接印,復奉旨補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鄉試監臨官。是年值更換學政之期,浙江學政奉旨毋庸更換。十一月,因病陳請開缺,得旨俞允。
時因浙省勸捐米石,嗣以捐助京倉海運粳米,加三級並賞給祖父母、父母及本身妻室正一品封典(《吳氏世德錄》卷一《吳式芬列傳》)。是年,夫人劉氏卒。
是年,將多年來收集的碑目白拓裝訂成冊,序說頗詳(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十一《王仲品等造像碑跋》)。邀許瀚赴杭州隨署校文。吳重憙《石蓮暗詩》卷三《謁印林師墓》:"
與我先子交,不變黎任初。襄校在臨安,雞鳴風雨俱。"(袁行雲:《許瀚年譜》,第274頁。)九月贈許瀚《北魏沐非龍造像》拓本(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九);許瀚借吳式芬拓本對勘舊藏《漢封龍山碑》(許瀚《攀古小廬雜著》卷十)。
咸豐六年丙辰(公元1856年)六十一歲
是年,為達受自編年譜《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作序《題六舟金石書畫編年錄》:"善摩拓鐘鼎。則肖形會影,無弗工也。其於搜羅古刻,則山陬海澨,無弗及也。
其於書,則篆草飛白,畫則潑墨傳采,無弗精也。……自記其遊蹤,復羅列其所見,閱歷甚富,考訂亦詳,讀是書可作上人之年譜觀,亦可作上人之訪碑錄觀。"此序作於咸豐六年(事見來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海豐吳氏文存》及梁廷燦著錄《年譜考略》)。
是年二月,買舟北歸,四月抵海豐。自浙歸途中過淮,造訪丁晏家。丁晏在《頤志齋感舊詩·吳子苾侍郎》小序雲:"余在都往還頗密。自出為浙江學政,以病乞歸,過淮猶造訪余家。歸後旋卒。"是年,許瀚助其編撰《捃古錄金文》,成初稿。
《捃古錄金文》匯集各家考釋文字,並撰案語七十餘條。各器圖像下文字或親撰,或用各家釋文。八月初九日,授光祿大夫。誥稱:"吳式芬藝苑鴻才,禁林碩望;早登華貫,久推玉尺之英;副領容台,雅稱冰衡之美。淑民風於清遜,彰國教於與休明。特煥殊榮,以昭新渥。"十月初八日卒。
吳式芬文件
1、彭蘊章《內閣學士吳公墓志銘》:"公性和易,平居無疾言遽色。與人交必相規以道義。故自京僚以至外吏,莫不慕公之篤雅,而樂與相親。好金石文字,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藏之,於古人書畫,尤工鑑別。
善鼓琴,每訪山川名勝,必攜以自隨。雖居處貴顯,其意趣泊如也。"(《歸朴龕叢稿續編》卷四,又見《續碑傳集》卷十七《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吳公墓志銘》)
2、高均儒《續東軒遺集·祭海豐吳禮部文》:"唯公碩行,十載前聞;伊誰稱述,日照許君。謂昔同方,實事求是;各究其精,相勖樂只。公博而約,常若欿然;取善於眾,主一罔遷。纂著斯宏,金石永好;奇字同文,析訛揭冒。靡間寒暑,孳孳研求;通籍而後,退食旁搜。古愈深湛,民胥保惠;文裕大猷,政懲小慧。
翼翼在位,不知有援;恂恂為度,若訥於言。道藝鮮儕,榮倅何異;許君所稱,均儒是識。公游浙學,多士慶鳴;均儒不才,部下諸生。旃蒙單閼,嘉興按試;均儒羈淮,未謁從事。是歲秋仲,許君南遊;公方見遲,相與校讎。許君冬旋,謂公引疾;凝神自恃,不離簡畢。逾歲暮春,雲歸海豐;淮堧小憇,俟車之攻。餘論齒牙,偶及賤子;謬賞蠢愚,為勘圖史。
好聲致譽,固有良朋;絫讀沿誤,無無所憎。彌感優榮,如素親昵;而室庸遷,未瞻顏色。公居里第,身其迪康;且雲卜日,近天子光。塗月上旬,許君函鯉;陽月八日,公還太始。遺書滿家,許君訂旃;開帙灑涕,恨不從焉。辱公之知,謁公不先。為位陳醴,時蔬侑薦。尚饗。"
3、咸豐七年丁巳(1857年)許瀚《哭吳子苾閣部聯》:"平生金石盟心,才幾時,江城剪燭,沂驛傳書,那期白馬素車,酹酒為君訂遺稿;世事雲煙過眼,從今後,拔劍歌哀,銜碑語苦,縱復高山流水,抱琴何處覓知音。"(許瀚《攀古小廬雜著》)
4、李佐賢《武定續詩鈔·吳式芬小傳》:李佐賢《武定續詩鈔·吳式芬小傳》雲:"君鮮榮利之好,而深瀚墨之緣,於金石書畫尤為篤嗜。所著《捃古錄》,鐘鼎碑版文字搜羅靡遺,蓋自歐、趙著錄,以迄今日考據家,無如是之詳盡該博者,洵堪信,今傳後無疑也。古詩氣清,筆健灑脫,自喜神似坡公,律詩亦工力悉敵。"(藏國家圖書館)
5、咸豐七年丁巳(1857年)正月初九,吳重憙邀請許瀚校訂吳式芬遺書。
6、吳重周、吳重憙合撰《行述》雲:"幼年即酷好金石文字,所積既多,因以《寰宇訪碑錄》為稿本,補其未備,刪其訛復,復增入三代秦漢以來吉今,各注某氏家藏,如孫《錄》收磚瓦之例。惟不載璽即泉幣,以各有專書也。鏡銘只載有年月者,以多不勝收也。
孫《錄》未詳碑額,亦並補之,書曰十六卷,名《捃古錄》。又復薈萃金石目錄,分州縣編之。其存者則列為已見;未見者則註明見某書,列為待訪。凡古今金石諸書,無不備采。復取歷代史籍及諸家文集說部以益之。惟墓誌非可訪求,必以曾出土著錄者為斷,而不採文集;鐘鼎磚瓦流傳本無定所,亦不收載地里未詳者,別附於後以俟參考,名《金石匯目分編》,約四十卷。
其已見者與《捃古錄》相表里而加詳。各省稿本粗備,待訪者猶未盡編成。於款識古文、研究六書多所考釋;於穹碑巨製、闕文誤字,博訪舊本,多所補正。凡所著述,隨時改訂,細字蠅頭,丹黃交錯,均未付刊。尚冀博雅君子詳覽而增益之,集為成書,付之剞劂,以傳後世。"《捃古錄》為金石總目,與《金石匯目分編》表里為書,而與《捃古錄金文》以考釋為主者性質不同。
《捃古錄》收上古迄元金文一千七百八十一種,石文一萬五千二百三十種,磚瓦文一千一百零五種,都一萬八千一百十六種。凡金文皆著錄字數、收藏者姓名或見於某書;凡石刻皆著錄字體。並錄碑額,原石已佚據拓本,並著錄收藏者姓名。本書刊本為二十卷,署"吳式芬撰",末署"男重周、重憙校字"。
7、孫詒讓《古籀餘論》後序雲:"海豐吳子苾侍郎《捃古錄金文》九卷,搜錄尤閎博,新出諸器,大半著錄,釋文亦殊精彩。"戴家祥《古籀餘論跋》雲:"《古籀餘論》者,太姻文籀廎公暮年之作也。
其書校訂海豐吳子苾《捃古錄金文》考釋之疏,間或自糾其舊作《古籀拾遺》之失,援經據典創穫良多。子苾生當古器物日出不窮之時,又與陳壽卿、劉燕庭、許印林、徐籀荘等海內名流相友善,故其書博採眾見,匯集成編。
光緒二十一年其子重憙付梓刊行。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福山王懿榮(廉卿)代其進奉初印本十部於內府。"
8、光緒刊本《捃古錄金文》卷首載光緒二十一年王懿榮進呈折:"奏為恭進國朝儒臣撰集古錄金文成書,有裨經訓堪備,御覽仰祈。聖鑒事,臣籍隸山東有海豐縣人,前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臣吳式芬,道光朝進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於音韻,精於考訂,所集《捃古錄金文》一書,凡九冊,為卷有三,每卷又各分三冊。
其書本義專集成周以來鐘鼎彝器款識,多據原器精拓本及相傳舊摩本收入。出前大學士阮元所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前湖南巡撫吳榮光所著《筠清館金文》二書,後尤為賅備。其書體例:則以各器自具之字,定為名數,每一字為文。
有文一文二以迄文四百九十又七,少者皆象形指事記日干支之屬,多者可敵真古文尚書百篇之一。字各有釋,釋各成文。又間附以各家之說。雖所釋說互有短長,要皆以根據禮典探討六書推闡經義為主。治今古文尚書者,非得此無以為。
同時佐證漢儒許慎說文敘雲:郡國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是以許書所收自籀文及壁中經古文外,所謂鼎彝古文者,厥惟此穜。蓋自宋明以來,諸家譜錄集摹古文之多,無逾於此者。臣詳閱此書一稟。欽定西清鑒,西清續鑒,壽古鑒"
9、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捃古錄》底稿本三冊。"秦漢、東漢、三國、晉附成、趙、燕、前秦"一冊,"唐起武德訖天寶"一冊,"唐起至德訖天佑"一冊,均有許瀚手書"校本"。《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一九七一年排印本)雲:"吳式芬撰《捃古錄》,所引題跋,半為瀚說。"
10、"《金石匯目分編》二十卷,清吳式芬撰稿本,二十六冊。"(《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卷三)刊本署"吳式芬編,吳重周、吳重憙補輯"。本書與《捃古錄》同為金石總目。《捃古錄》所收金文石刻按歷史年代順序排列,本書按全國州縣分編。
二十卷順序:卷一京師(順天府),卷二盛京(奉天府),卷三直隸(分上下卷),卷四江蘇,卷五安徽,卷六浙江,卷八福建,卷九河南(分上中下卷),卷十山東(分上中下卷),卷十一山西,卷十二陝西(分上下卷),卷十三甘肅,卷十四湖北,卷十五湖南,卷十六四川(分上下卷),卷十七廣東,卷十八廣西,卷十九雲南,卷二十貴州。卷首有吳式芬序。
11、"若吳氏《捃古錄》太揉雜,亦因苾老故後,經許印林先生紉之於前,丁少山先生校之於後,均非此學專家,亦草草矣。在今日已為繁富詳贍之書,無第二本也。"(顧燮光《夢碧簃石言》卷五引王崇烈《種瓜亭筆記》)
視頻
進士門第吳式芬故居 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