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新涛 | |
---|---|
| |
出生 |
福建石狮 | 1939年4月6日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厦门大学 |
职业 | 科研教学工作者 |
研究领域 |
结构化学 簇化学 |
吴新涛[1]
物理化学家,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该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背景
- 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 196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班
- 1983年-198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及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担任访问学者
人物生平[2]
- 1983-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
- 1988年,担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 1992年,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
-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工党福建省委会主委
- 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02年,当选为福建省科协主席
- 2003年 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 2007年 连选连任福建省科协主席
- 2014–2017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用学者名单
研究方向
- 纳米团簇的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 半导体或荧光性质的纳米复合材料
- 纳米分子磁性吸附分离材料
科研成果
- 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
- 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主要奖项[3]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40多篇,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7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15项。
- 钼(钨)-铜(银)-硫三元簇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第一完成人)
- 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及2000年中国科学院冠名奖教金。1999年获福建省"5·1"奖章
- 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 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荣获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