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祖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祖垲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14年3月23日
浙江嘉兴
逝世 2014年1月16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日光灯制造基础》

吴祖垲(1914.3.23-2014.1.16)浙江嘉兴人,中国著名的真空电子技术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日光灯技术研制的先驱者和电子束管产业的奠基人[3]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祖垲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第一只日光灯、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等研发与生产。曾任南京741厂、成都773厂、咸阳4400厂总工程师,主持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像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为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早年的专著《日光灯制造基础》被视为中国日光灯工业的奠基之作,为中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

人物简介

吴祖垲(1914.3.1-2014.01.16)真空电子技术专家。浙江省嘉兴人。1937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46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获硕士学位。电子部科技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公司及咸阳彩虹集团公司高级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南京741厂、成都773厂、咸阳4400厂总工程师,主持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象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1986年任陕西省政府特约技术顾问。   

1956年参与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规划后。1957年赴苏联国家科学院等研究所进行访问及学术交流。   

咸阳4400厂是世界罕见的综合性工厂,1982年顺利投产,日本东京NHK向全世界广播,同行视为奇迹。1995年5月美国SIG特授于他“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 1996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首届工程科技奖。   

著有“日光灯制造基础”,彩色管上册(合著),并主编电子束管丛书及论文40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历

1914年3月23日,吴祖垲出生于新塍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父亲早年随祖父在上海,后辗转广东杭州、宁波等地从事财务工作,因长年在外,吴祖垲兄妹三人由其母亲一人抚养成人。

1926年,考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

1929年,考入杭州省立高级中学。

1932年,他以该校首届理科毕业生第一名的成绩,破例免试保送浙江大学工学院。

1933年夏,考入国立交通大学。

1937年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选择了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工作。

1938年该厂迁到广西桂林。在桂林时,吴祖垲了解到美国已经发明了荧光灯,发光功率是白炽灯的5~6倍,寿命为白炽灯的6倍。

1940年,他得知美国在1936年已生产日光灯,发光效率是普通灯泡的4-5倍,开始对日光灯产生浓厚兴趣,他凭自己在交大学得的基础知识,首先试制成了硅酸锌:锰(Zn2SiO4:Mn)荧光粉,并把它涂在866汞汽整流管的玻壳内。此管在工作时成功地发出了绿光。接着他又试制出了另一些荧光粉。在其玻壳内涂上这些荧光粉的866管,都先后发出了不同颜色的荧光。

1942年,反映吴祖垲这些研究成果的论文Phosphors Under UV Excitation发表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兰州年会的论文集内,这是吴祖垲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中国有关发光材料最早的一篇论文。 同年冬,吴祖垲被调到重庆分厂担任厂长。他一到重庆黄桷垭分厂就开辟了两个小实验室,一个试制荧光粉,一个试制荧光灯。当时中央电工厂的总经理恽震非常支持吴祖垲的工作,设法为他从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取得了在当时甚为稀缺的30克硝酸铍。

1943年冬,吴祖垲终于试制出中国第一支日光色荧光灯的雏形,当时样品的发光效率和寿命还有问题。

1944年,吴祖垲升为副工程师,并担任中央电工器材厂重庆二支厂厂长的吴祖垲,他决定参加国民政府经济部举行的留美出国考试,被录取。同年,吴祖垲在中国工程师学会重庆年会上,他演示了各种颜色的荧光灯,所发文章《荧光粉发光的机理》获推荐论文奖。

1945年8月15日,吴祖垲公费出国留学,就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

1946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他除学习了电子工程学的有关课程外,还选读了数学,如傅氏级数、复变函数、高等微积分等,以及原子光谱学、核子物理等课程。硕士毕业后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兰城工厂产品开发试验部的阴极射线管(CRT)实验室任工程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收集一些发光材料的研制资料,解决了投影管的问题,学到了国外研究开发光电器件的工作方法,这对他归国后试制日光灯、显像管和摄像管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1948年春,吴祖垲回国。归国后,他被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命为中央电工厂器材总公司辖下南京电照厂正工程师兼副厂长。

1949年后,吴祖垲先后担任南京电照厂(741厂)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成都红光电子管厂(773厂)和陕西咸阳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4400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57年,吴祖垲在苏联参观时发现莫斯科地铁车站上的日光灯两端都是发黑的,这表明他们的排气工艺有问题。时值苏联在全世界第一个将人造卫星送上天,但是他们在日光灯两端发黑这个问题上,技术比美国至少落后了20年,比中国落后了5年。

1958年9月,吴祖垲被调任成都红光电子管厂(773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77年,年逾花甲的他奉命筹建咸阳陕西彩色显像管厂,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78年,吴祖垲奉命筹建4400厂,全面负责生产和技术工作。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中国电子学会选为会士,1988年被尊为荣誉会员。

1986年退居二线, 应聘到陕西省人民政府任特约技术顾问,并兼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从事全国各地彩管、玻壳、荫罩和荧光粉项目的评估工作。

1991年和1992年分别写了《大中型企业搞不活的基本原因》和《科技成果如何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探讨》两篇文章,充满了鲜明大实话,可惜未能公开登载,仅见于内部。这后一篇文章直到后来被山西省的《经济时刊》所转载。只要我们今天再翻开这两篇文章,吴祖垲的直言便会跃然纸上。这篇文章已被国内《跨世纪战略文献丛书》所收录。

1995年5月23日获美国信息显示学会(SID)授予的国际公认奖;1996年6月7日获中国工程院授予的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

2014年1月,中国日光灯和电子束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一辈子只说真话的仁者吴祖垲去世,享年10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8年冬,摆在初任773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他面前的产品方案有示波管、雷达指示管、黑白显像管和摄像管四大类12个品种。显像管年产量定为50万只,其它三类各共10万只。1960年苏联专家撤退,当时正值全国性经济困难时期,不少援建项目呈停顿状态。面对这种情况,他根据国防和国民经济近期和远期的需要,建议改变产品结构,将黑白显像管的年产量减少到10万只;同时开发储存管和准备试制彩色显像管。为此,他一方面筹建开发试验部,并仿效美国的模式成立了理化试验室、特种电子管试验室、储存管试验室、彩色管试验室、摄像管试验室、荧光粉试验室和试制车间;另一方面他抓黑白显像管、示波管和指示管的试制和玻壳及示波管、指示管的大量生产,这涉及到设备、模具、原材料、工艺等一大串问题。在吴祖垲的运筹与主持下,这些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1963年,773厂经国家顺利验收时已能生产四大类、10个品种的电子束管。到1977年他调离773厂时,该厂已能生产六大类150种以上的产品。更成长了一支技术队伍。

主持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象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

主要论著

早年的专著《日光灯制造基础》被视为发展中国日光灯工业的奠基之作。

1、沈庆核,吴祖垲.《电子束管进展》.电子学报电子管专辑,1965.《电世界》

2、吴祖垲.《PIL彩色管近年来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1979(7).

3、吴祖垲.《华东工业部南京电照厂试制日光色荧光粉成功》.电世界,1952,9(5):143-145.

吴祖垲
97岁院士吴祖垲

4、吴祖垲.《光源颜色的测量及其应用》.电世界,1953,10(7):262-265.

5、吴祖垲.《冷光灯的发展》.电世界,1955,12(4):154-156.

6、吴祖垲.《电子光源》.电世界,1957,14(12):539-541.

7、吴祖垲.《荧光灯制造基础》.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初版,1960年再版

科研获奖

1996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首届工程科技奖[4]

荣誉表彰

1995年5月美国SIG特授于他"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在美国授予吴祖垲院士"特别国际公认奖"[5],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重要任职

1983.06 - 1988.04--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代表

1978.03 - 1983.06--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代表

1978.01 - 1982.12-- 四川省人大-- 代表

1965.01 - 1975.01--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代表

1954.01 - 1964.12-- 江苏省人大-- 代表

学术任职

第三届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

第一届、第二届中国真空学会, 常务理事,理事长

第二届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

第一届中国电子学会, 理事

个人生活

吴祖垲原配徐慧玉,是他杭高读书时的同学同乡,嘉兴王店人。1937年,吴祖垲上海交大毕业前和徐慧玉完婚,婚后育有三子。1954年,徐慧玉因心脏病病逝于南京。1955年,吴祖垲和上海外贸部职工医院主治大夫杨影波再婚。吴祖垲长子吴宗鑫留学英国,归国后在清华执教,后曾任能源研究院院长;二子吴宗森为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博士,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三子吴宗焱赴法留学,在法国邮电学院任教。

人物评价

您是电子行业的老前辈,是陕西人民的骄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和老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评)

中国电子工业特别是电视机产业发展迅速,吴老和老一代电子工作者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将以吴老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陕西省长娄勤俭评)

中国日光灯和电子束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一辈子只说真话的仁者吴祖垲。(科学网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