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22日) |
吴锡龄 | |
---|---|
出生 | (?—1776)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乾隆四十年(177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
吳錫齡(?—1776年),字純甫,清代安徽休寧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目录
生平簡介
兄代父職,任勞任怨,弟發奮圖強
據現存上海圖書館的《休寧大斐吳氏族譜》和道光版《休寧縣志》記載,吳錫齡的遠祖是元末一個名叫吳富的山林隱士,非常有學問卻不願意做官。父親吳思英是康熙年間的休寧縣學生員(秀才),病逝的時候,吳錫齡才3歲。
吳錫齡是靠同父異母的哥哥吳長齡撫養成人。哥哥長齡是增貢生,為了侍奉繼母陳氏,撫育幼弟錫齡,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學業,替人當帳房先生掙錢養家,並延請名師為錫齡授課。錫齡見哥哥如此任勞任怨,對自己如此關心愛護,既感動又愧疚,無以為報,只有更加發憤讀書,絲毫不敢懈怠,學業由此突飛猛進。
吳氏“尊德堂”高高掛上“文魁武威”的金匾
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南鄉試,吳錫齡中舉人,授內閣中書,很快又進入軍機處任職。乾隆四十年(1775)中一甲一名(狀元)。喜事連連,哥哥與族親們笑逐顏開,在村中吳氏“尊德堂”高高掛上“文魁武威”的金匾,不時炫耀著大斐吳氏的光榮。 吳錫齡更是喜極而泣,他深知如果沒有哥哥的無私奉獻,他不可能有在萬眾矚目之下,胸戴紅花騎馬游街的無上榮耀。他的狀元桂冠,最起碼有一半是哥哥的。
紙墨未乾,口吐鮮血,不治而亡
他寫信給哥哥,要哥哥保重身體,贍養全家老小的重擔今後該輪到他來挑了。可誰知,紙墨未乾,他這個做官不久的新科狀元竟然口吐鮮血,不治而亡。噩耗傳來,大斐山村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中,鬢髮染霜的哥哥長齡痛哭失聲,卻沒有被無情的現實擊倒。
挑起撫養孤侄吳若曾的重任,成為七品小京官
他又挑起撫養孤侄吳若曾的重任,直到70高齡還到山外四處奔波,終於將弟弟留下的獨苗培育成人,由拔貢入選吏部文選司,成為七品小京官。侄孫吳自孚後來也能自食其力,接續狀元郎的香火。
“可惜徽州吳狀元!”
公元1775年陽春三月的一天清晨,紫禁城太和殿丹墀下,身穿各色官服的朝廷大臣和新科進士穆然肅立,乾隆皇帝緩緩登上寶座。一陣鐘鼓齊鳴之後,舒緩悠揚的《慶平樂章》湊響,殿試金榜揭曉的隆重典禮“傳臚大典”便正式開始。諸位大臣和眾多新科進士不由自主地將目光聚焦在掌管朝儀的鴻臚寺官身上,隨著他宏亮的宣唱聲響起,原本立在丹墀下的吳錫齡聽到自己的名字頭一個在空中迴盪,驚喜萬分,連忙出列朝著高高在上的皇帝跪拜謝恩。幾天后,吳錫齡率領新進士剛剛享受了一頓豐盛的“恩榮宴”,緊接著又在午門前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乾隆見錫齡眉清目秀,心中已有幾分喜愛,有意要進一步試一下新科狀元的才學,突然發問:“那日大典,歷經諸多宮殿,其中名聯佳句可還記得?”錫齡沒想到皇上要問這樣的問題,先是一愣,隨即腦中就像放電影一樣,閃現出那一日隨禮部官員出太和門、經午門中門出宮到長安門放“金榜”的一幕幕,前宮後院的佳聯名句也隨即一一脫口而出,直聽得乾隆皇帝連連點頭,禁不住高聲讚歎:“過目不忘,真乃奇才也!”不知是因為過於勞累,還是因為過於緊張,皇帝的話音剛落,錫齡止不住猛咳一聲,竟然吐出滿口鮮血。乾隆大吃一驚,關切地問錫齡是老毛病還是新創傷。錫齡知道自己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不敢隱瞞,便照實說是舊病復發,但還不至於礙事。乾隆略作沉吟,隨即授錫齡翰林院修撰,賜六品衣冠和金質簪花,並特賜參湯一碗、御酒三杯,以示厚愛。誰知,錫齡已是癆病晚期,御酒、參湯加御醫,都已無力回天,翰林沒做滿一年就不治身亡。乾隆皇帝聞知,嘆道:“可惜徽州吳狀元!”因“吳”與“無”諧音,當時在場的徽籍大臣聽罷,無不潸然淚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