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引與排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吸引與排斥是自然界一切運動的基本形式。吸引指一切具有接近、收縮性質的運動形式;排斥指一切具有分離、膨脹性質的運動形式。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就認為宇宙間「有兩種原始力量:愛與恨,一種是結合的力量,另一種是分離的力量」(艾修斯《學述》第一卷),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相反的運動源泉」(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一卷)。

基本內容

中國唐代柳宗元( 773-819)說「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非國語》),也把合離、吸吹看作是運動的原始力量。隨着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人們對吸引和排斥有了新的認識。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把太陽系的引力和地球上落體運動的引力聯繫起來,加深了人們對吸引的認識,但哲學和物理學中卻逐漸產生了忽視排斥而偏重吸引的重力論。康德批判了牛頓的吸引觀,指出引力和斥力這兩種力「是同樣確實,同樣簡單,而且也同樣基本和普遍」,明確指出物質是吸引力與排斥力的矛盾統一,並運用吸引與排斥對立統一的思想,建立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1]

分子間會排斥和吸引

同時存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分子力就是分子間這些帶電微粒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分子力的本質是電磁相互作用。

分子間作用力的規律比較複雜,一般採用簡化的模型處理。常用的模型是假設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具有球對稱性,近似地用下列半經驗公式來表示:

式中的λ和μ是大於零的恆量,r為兩個分子中心間的距離,s和t都是正數。式中第一項是正的,代表分子間的斥力;第二項是負的,代表分子間的引力。圖15-2中的兩條虛線分別表示引力和斥力隨距離而變化的情況,實線表示合力隨距離而變化的情況。

當時,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為零。這一位置稱為平衡位置。當r<r0時,引力和斥力雖然都隨着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因而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r>r。時,引力和斥力雖然都隨着距離的增大而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因而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這個合力(引力)隨着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小,當r的數量級大於10-9米時,已經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計了。

分子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同時存在,分子之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但是這兩個力在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般地認為,當分子間的距離等於r0=10-10m時,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為零。這一位置稱為平衡位置。當r<r0時,引力和斥力雖然都隨着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因而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r>r。時,引力和斥力雖然都隨着距離的增大而減小,但斥力減小得更快,因而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這個合力(引力)隨着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小,當r的數量級大於10-9米時,已經變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計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