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以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以良
周以良教授
出生 1922年12月
天津
逝世 2005年12月5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周以良教授安徽建德(今東至)人,森林植物學家[1]。長期以植物分類為基礎,從事植被生態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東北地區的森林、草甸等各類型植被的結構和演替規律,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先後發現了70多種新植物,發現的海林落葉松已成為東北地區東部的主要速生豐產用材樹種,對發展林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簡介

周以良(1922-2005)安徽至德(今安徽東至)人,出生地天津。1949年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林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林學系系主任、副院長,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生物學學科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林學會第五、第六屆常務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黑龍江省第五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植物學會第四、第五屆理事長,黑龍江省生態學會第一屆理事長。長期從事森林植物地理學和地理植物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中國東北森林、草原植被的研究尤有成就。發現並命名35個植物新種及15個變種。發表有《中國興安嶺柳樹之研究資料》、《中國東北東部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等論文。合著有《小興安嶺木本植物》、《黑龍江樹木志》、《黑龍江省植物志》。與楊銜晉主編《黑龍江省野生經濟植物圖志》。1960年獲取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1973年、1986年獲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稱號[2]

人物履歷

1922年12月 出生於天津

1941-1942年 在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3-1946年 在燕京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6-1949年 在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9-1952年 在東北農林植物調查研究所任助教。

1952-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籌備)森林更新組組長。

1955-1972年 任東北林學院植物教研室植物研究室主任。

1972-1974年 任東北林學院林學系主任。

1975-1977年 任東北林學院帽兒山分院負責人,教授。

1978-1982年 任東北林學院科研處處長。

1983-1984年 任東北林學院副院長。

1985-1997年 任東北林業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

人物經歷

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林學院教授、林學系主任、副院長,東北林業大學教授,中國林學會第五、六屆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植物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位評議組成員。從事森林植物地理學、地植物學的教學與研究,對中國東北森林、草原植被的研究尤有成就。先後命名三十五個植物新種、十五個變種。發表有《中國興安嶺柳樹之研究資料》、《中國東北東部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中國東北草場的研究》等論文。與楊銜晉共同主編有《黑龍江省野生經濟植物圖志》,合著有《小興安嶺木本植物》,主編《黑龍江樹木志》。

1922年12月出生於天津。1941年9月,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1946年轉入清華大學。

1947年,蔣家王朝瀕臨崩潰。當時,周以良一一姻女友(系國民黨中央政府外交部副部長之妹)竭力勸他去美國留學。周以良只要同意,就能飛往大洋彼岸。然而,周以良的心裡早已埋下了對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嚮往。他決心要用自己之所學,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1949年,周以良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到祖國的東北工作。從此,他開始了在植物王國的沃土上耕耘、奮鬥的生涯。

50年代初,美麗富饒的長白山,在年輕的共和國的資源版圖上還是一塊空白。為了填補這塊空白,為了打開這座植物資源寶庫的大門,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劉慎諤教授組織了中國第一支對長自山進行植物資源考察隊。周以良便是這支考察隊的隊員。

在長白山莽莽林海中進行科學考察,那工作生活之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白天,他身背30多斤重的行裝,在深山密林中艱難跋涉。晚上,用茅草和樹枝搭成小棚,把上半身藏在草棚里,下半身露在外面……

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山考察,周以良豐收了。他採擷了大量各種各樣的植物標本。後來,他在《植物分類學報》上發表了《中國東北鬼筆菌屬的研究》和《中國東北三孢鏽菌屬的研究》兩篇論文,首次澄清了我國在這兩個屬類植物在命名上的混亂。他還發現了一些新種類,這些新種類,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從而開創了我國學者研究東北低等植物的新時期。由他主編出版的《小興安嶺木本植物》,學術價值極高,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有關東北森林植物與植被的專著。

40多年來,周以良的足跡,踏遍了東北三省的山山嶺嶺,在那峰巒起伏的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老爺嶺的綠色森林海洋中,都溶有他的汗水和心血。至於忍受東北林區"小咬"、瞎蠓、蚊子三班例"的攻擊,對他來說,巳屬家常便飯了。

l985年冬,一次周以良教授深入大興安嶺林區考察,不慎踩進冰水中。時值隆冬,漫天飛雪。他從冰水裡拔腳上岸,身體瑟瑟發抖。考察隊員們勸他回去,可他往濕透的鞋上套上氈靴,又繼續帶着大家考察……

在植物分類學這個領域,周以良教授是鹿蹄草和楊柳科的權威。1950年,他在長白山發現第一棵鹿蹄草新種開始,半世紀發現了15個薪種,占我國產此類植物的三分之一。為了查清中國柳樹和鹿蹄草資源,他走遍了中國的鹿蹄草主要分布區。

l983年,植物學界將他發現的新植物正式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周氏鹿蹄草"。用一個人的姓氏給一種植物命名,在周以良教授之前,獲此殊榮的學者不多,和他的同代學者中,獲此殊榮的就僅有他自己一人。

植物分類,是一項及其艱苦、細緻、長期的工作。它要經過野外考察、室內觀察、查詢資料等多方面的綜合研究之後,才能確定一種植物的種屬。

半世紀以來,周以良教授的足跡遍布東北的森林、草原、沼澤。我國主要植物分布地區,都留下他的身影。他共採集了一萬多號植物標本,在拿面系統地研究基礎上,先後發現了72種新植物。這些新植物,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植物種類植物區系,而且受到國內外植物分類學界的普遍承認。它們填補了國內外植物資源的空白。

周以良教授提出的"三江平原次代表我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81年,他代表我國赴日本參加了第17屆國際林聯世界大會;1982年9月,他代表我國赴意大利出席了聯合國糧食組織國際楊樹委員會31屬執委會;l987年8月,他代表我國赴芬蘭參加國際林聯北方森林經營與管理會議;1987年9月,他在哈爾濱主持國際林區草地學術會議,他在參加以上一系列學術會議上,每次都宣讀了學術價值極高的重要論文,為社會主義扭國多次爭得了榮譽。

周以良教授認為,植物學的研究,一是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分布特點、蕃衍史;二是開發利用植物的價值,利用資源的特有生長規律,為生產生活服務。而後者尤為重要。

60年代初,我國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周以良就進行用野生植物代食品的研製工作。他研製的蕨菜根制澱粉、東風草和小球藻等代食品,在社會上引起轟動,為黨和人民在共度難關中作出了貢獻。

1964年,周以良發表的《中國東北中部平原植被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規律》、《中國東北東部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等論著,提出了對植被資源開發利用,為生產服務的獨特觀點,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文化革命"後,周以良教授重點進行立體開發利用植被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中國東北的植被》、《中國東北草場的研究》、《松嫩草原植被的特點及其開發利用途徑》等論著,為合理開發利用植被資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1986年,周以良教授主編的《黑龍江樹木志》出版後,我國一些著名林學家評價說:"《黑

龍江樹木志》充實與發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許多獨到的學術見解,是一部科學性、系統性強,適用性廣的樹木學專著,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該著被評為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

周以良教授提出的《三江平原次林合理經營與立體開發試驗》的方案,得到美國、日本、加拿大、芬蘭、印度等國專家的重視。他們來到東北林業大學,對周以良教授的方案進行了系統的考證,並給予很高的評價。日本專家還提出與他進行合作的願望。對他承擔的這個科研項目,正在進行全面的總結、三鑑定。其中,有兩部分已鑑定為"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此外,他主持的"小興安嶺植被及植物資源的研究"的科研項目中的《伊春林區植被及植物資源》的研究.經專家組鑑定為"居國內領先地位,具有國際同類研究八十年代先進水平"。除上述科研項目外,從1986年起,周以良教授還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江平原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項目《中國煎被》和地方項目《白樺種群生態的研究》、《小興安嶺植被及植物資源的研究》等。其中,《中國植被》中的《黑龍江省l/50萬植被圖與植被區劃》,經專家鑑定為:"屬於國內先進水平,其中在揭示與表達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山地植被分布規律和分異規律的深度上具有國際水平";而《小興安嶺植被及植物資源的研究》,則被專家鑑定為:"居國內領先地位,具有國際同類研究八十年代先進水平"。

1983年,周以良教授從東北林業大學副校長的職位上退下來。一時間,議論紛雲。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疑惑。然而,他卻說:"自己年歲大了,應該讓給年輕的去干。我退下來之後,全力從事植物學的研究工作,發揮所長,對黨的事業更有利。"他對名利看得很輕。

l 985年,某林場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松樹,請周以良教授雲鑑別。他聞訊立即前往,不但鑑別了奇松,還撰寫了論文。當論文發表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那論文的署名不是周以良,

而是最先發現奇松的人。還有一次,周以良教授參與了對遼寧省某縣的植被、植物資源考察工作。而後,負責寫考察論文的兩個同志向他提交了論文。他發現論文沒有把問題的實質闡述明白,就親自動手,重新寫好論文,並以那兩個同志的名字署名發表。後來,這篇論文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象這祥不為名不為利的事還有許多。他那種甘當人梯的廣闊胸懷令人讚嘆!

周以良教授在森林植物學上的貢獻卓著,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他一貫重視多層次地

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把培養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作為自己對國家的重要貢獻。他先後培養

指導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16名。其中,博士生在讀期間就有10人次應邀赴國外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博士生畢業論文多篇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有三位博士生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有的榮獲"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力、"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和"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等科技獎勵或榮譽稱號。

周以良教授領導的研究群體人才濟濟,梯隊結構合理。他作為東北森林植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所創立的森林植物學科,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學科。

周以良把自己的一生溶進了莽莽蒼蒼的森林事業,自已則成為~棵挺立其中的青松和科

學大樹,把累累碩果不斷撒向祖國的大地。

2005年12月5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84歲

顯赫家族

周以良,原名周顗良,祖籍安徽省建德縣(今東至縣),1922年12月生在天津的一個世代顯赫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是清代晚期重臣周馥,叔祖父周學熙出任過袁世凱和民國時期的財政總長,後來辦實業,和南方的狀元實業家張謇有"南張北周"之稱。其父周叔弢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文物鑑藏家和政治家。建國後出任過天津市副市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周一良的幾個兄弟姐妹後來都是教育和科技戰線上的名家,其大哥周一良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陳寅恪先生的得意弟子。二哥珏良長期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三哥艮良是建築設計專家。四哥杲良為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教授,神經生理學家。六弟治良曾任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亞運會工程副總指揮、總建築師。七弟景良50年代留學蘇聯,是我國最早使用電子衍射進行晶體原子結構分析的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地質學會分析測試委員會主任。

求學生涯

周以良自幼天津培才小學讀書。1936年小學畢業後考入南開中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轉入廣東中學,後轉到耀華中學至1941年畢業。後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學習。1942年10月去四川成都,考入燕京大學生物系學習。1946年隨燕京大學遷回北京,即轉學到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畢業離校。當時他謝絕了學校的挽留,主動到解放區的東北參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東北農林植物調查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曾任森林更新組組長。

一身成就

1954年12月,周以良調到東北林學院(現東北林業大學),任副教授、教授,先後擔任植物教研室主任、林學系主任、帽兒山林學分院副院長、科研處長、副校長、森林植物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植物學)帶頭人。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1996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林學組)召集人、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地區農田防護林領導小組技術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生物學科組成員(1979)、國家林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1980-1989),全國高等林業院校林業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1984-)、全國林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4)。1959年創辦《植物研究》並擔任主編至1992年,自1984年先後被選為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第二、三屆)、中國植物學會理事(第九、十屆)、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第五、六屆)、中國植物學會人參協會理事長(第一、二屆)等。此外,在國際上被聘為世界保護同盟(IUCN)維護生存委員會(SSC)委員及中國植物專家組成員、法國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國家公園委員會委員、美國傳記研究所(ABI)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等;以及被邀為國際植被協會(IAVS)會員、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會員及美國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研究員等。

周以良自1949年以來,一直從事以植物分類學為基礎的森林植物學和植被生態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教學上,先後講授植物分類原理、植物地理學、植物系統學、植被生態學、森林植物學等6門課程,並先後指導了32名博士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上,在兼顧全國的同時,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植物和植被進行了全面系統地研究,取得了創造性的學術成就,為促進中國森林植物學和植被生態學以及林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40多年來,他在植被生態學和植物分類學領域中著述甚豐,先後主編(合編)學術專著20餘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先後主持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科技項目6項。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

他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和業務會議,並應邀在大會上做專題報告或宣讀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讚譽。先後被選入英國出版的《國際名人錄》、《國際突出成就專家錄》和美國ABI出版的《國際光榮冊》、《國際著名專家錄》等國際傳記性刊物十餘種,並被國際白十字會授予生物保護後爵士頭銜等榮譽稱號[4],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主要貢獻

致力研究東北森林植被

中國東北地域遼闊,地跨中國5個氣候帶中的寒溫帶、溫帶和暖溫帶,生態環境複雜,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涉及全國8個植被區域中的4個。因此,中國東北地區的植物和植被不僅與中國的植物和植被渾為一體,並特色明顯,而且與歐亞大陸乃至全球植物與植被亦有廣泛的聯繫,特點突出。

周以良
森林植物學家

周以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即獻身東北的森林植物分類與植被生態學研究事業。他首先對東北各地植物和植被,進行了全面地野外調查和典型地段定位研究。從植物分類學入手,從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兩個方面進行認真地研究。於50年代初期發表的"中國東北鬼筆菌屬的研究"和"中國東北三孢鏽菌屬的研究"等論文,首次澄清了這兩個屬植物在命名上的混亂,發現一些新種類,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他於50年代初期主編了《小興安嶺木本植物》。該書不僅詳盡地論述了小興安嶺木本植物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徵、經濟價值及繁育方法,而且深入地分析了小興安嶺的生態條件、森林類型、森林分布及成林規律,是中國的第一部有關東北森林植物與植被研究的專著。

在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除重點研究東北的各類森林植被外,對東北的草原植被、草甸植被和沼澤植被也做過詳盡的調查研究,先後著有"中國東北東部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天然次生林的結構、分布及其演替規律"、"中國大興安嶺山區的森林"等系列學術論文。同時,主編(合編)了《中國大興安嶺植被》、《中國小興安嶺植被》、《中國東北植被地理》等20餘部論著。在這些論著中,周以良全面記述了東北植被的類型、結構及其區系特徵,深刻揭示了東北植被的發生、分布及其演替規律,為東北植被生態學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這些論著中創造性地提出地處溫帶的東北東部山地森林植被為南北混合型,既混有寒溫帶植物,又具有亞熱帶植物成分的觀點;大興安嶺水平地帶性森林植被是混有溫帶闊葉樹種的寒溫帶針葉林學說;按生長在不同土類的優勢植物的生態序列,研究松嫩平原植被變化規律和按垂直分布規律;研究山地森林植被的特點的意見。均客觀地反映了東北植被的特點,具有獨到的學術見解,為促進東北植被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做出了貢獻。

在研究東北植被的同時,他還兼顧了全國植被,主編了《中國的森林》。該書闡述的東北森林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植被科學的理論,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

在植物分類學的研究領域中,他側重東北森林植物的研究,對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均做過深入的分析與考證,先後著有《中國東北部產新種及稀見植物》、《中國小興安嶺-長白山落葉松的分類與分布》、《東北木本植物圖志》(合編)、《黑龍江樹木志》、《黑龍江植物志》等論著,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重視與好評。在專科專屬的系統研究方面,周以良是中國研究楊柳科和鹿蹄草科專家,所著"中國柳屬新植物"、"中國鹿蹄草科植物志"等研究論文,科學地確定了柳屬和鹿蹄草科的各種分類等級,還發現了一些新植物,填補了中國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時,他先後承擔了《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鹿蹄草科)、《西藏植物志》(第一卷)楊柳科、《中國植物志》(20卷2分冊楊柳科和6卷鹿蹄草科),《中國樹木志》(楊柳科)、《中國主要樹種的造林技術》(部分)等學術著作的編寫任務。40多年間,周以良在全面、系統地研究東北植物的基礎上,先後發現了70餘新植物,豐富了中國的植物種類和植物區系。

注重應用理論為經濟建設服務

周以良不僅在東北植物分類和植被生態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創造性的學術成就,而且十分注意應用理論為經濟建設服務。他先後針對"按植被分布規律,合理經營、開發與利用黑龍江省林區資源"、"中國東北落葉松林的特徵、更新規律與合理經營"、"中國東北林區草地的合理經營與利用"、"松嫩草原的演替及其綜合利用途徑"等問題,明確提出了今後合理經營、利用與管理的措施,指導了東北各地農、林、牧、副各業的生產實踐。他針對東北各地原生森林植被屢遭破壞,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根據植被地理分布規律,在次生植被中恢復和重建地帶性植被,實行良性生態循環"的理論,進而為東北次生林的定向改造和退化草原的定向更新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指導原則。在60年代,周以良針對中國松嫩草原開發利用的現狀,提出應以生長在不同土類的主要優勢植物的生態序列的演替規律為依據,進行經營、利用和改造草原,該意見正成為恢復大慶油田植被的指導思想。1979-1980年,周以良參加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組織的"三江平原沼澤地區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專業調查,總結了《三江平原地區植被調查報告》,針對過去在農業上採用排水開墾旱田的方式,提出應保存部分沼澤(尤其全部重沼澤)植被,以維護該地區的生態平衡,同時利用輕沼澤改種植水稻田(人工沼澤)。這不僅是調節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持續發展農、林、牧、副、漁的需要。經過10多年實踐和推廣,已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7年5月,大興安嶺北部發生特大森林火災,周以良根據上級領導的部署立即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提出"按植物群落生態學特徵,加速恢復大興安嶺'火燒跡地的森林'",全文從大興安嶺森林植被分布和演替特點,提出在不同地段,應採用天然更新、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3種方式,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災區生產單位的重視,經過10多年實踐,證明其意見是符合實際的。他還針對東北林業面臨的問題,及時提出"從生態系統的觀點出發,合理調控森林的立體生態結構,對森林資源實行立體開發、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理論,同時還提出了"東北林區草甸、沼澤草場在以營林為主的合理良性循環的產業結構中的位置應加以保護"。這些建議都已被有關業務主管部門採用。此外,周以良還十分注意將他新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種類及時地加以推廣和應用。如今他發現的海林落葉松(Larix olgensis var.heilingensis)已成為東北東部山區(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區域)的主要速生豐產用材造林樹種,僅黑龍江省累計推廣的面積約15萬公頃;此外,他發現的短序松江柳(Salix sungkianica f.brevistachya)已成為黑龍江省嫩江地區的高熱值的速生薪炭灌叢樹種,累計推廣面積約5萬公頃,僅黑龍江省克山縣林業局採用短序松江柳薪炭林,當年就獲利潤500萬元。

主要論著

1 周以良.中國東北鬼筆菌屬的研究.植物分類學報,1954,3(1):1~5。

2 周以良.中國東北三孢鏽菌屬的研究.植物分類學報,1955,3(3):8~11。

3 周以良.小興安嶺木本植物.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55。

4 周以良.長白山真菌初步記載.東北林學院學報,1957,(4):9~28。

5 周以良.中國東北部產新種及稀見植物(Ⅰ).長白山植物.Bull.Herb.Northetast Forest.Acad.,1959,(1):3~25。

6 周以良.中國東北部產新種和稀見植物(Ⅱ).Bull.Herb.Northeast,Forest.Acad.,1960,17~20。

7 周以良,李景文.中國東北東部山地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64,2(2):190~206。

8 周以良.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天然次生林的結構、分布及其演替規律.東北林學院學報,1964,(3):33~45。

9 周以良.中國興安嶺柳樹之研究資料.植物分類學報,1974,12(1):1~20。

10 周以良.中國柳屬新植物.植物研究,1981,1(2):159~166。

11 周以良.中國鹿蹄草科植物志資料.植物研究,1981,1(4):111~121。

12 周以良.中國大興安嶺山區的森林.東北林學院學報,1982(校慶增刊):7~16。

13 周以良.黑龍江樹木志.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4 周以良.中國東北草場的研究.植物研究,1987,7(3):139~158。

15 周以良,烏弘奇,陳濤.中國東北落葉松林的特徵、更新規律與合理經營.植物研究,1988,8(1):127~146。

16 Chou Y L.Recovery of Forest Vegetation after Fire in the Great Khingan Mt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Phytoecology.China:Published by Bot.Soc.,1989,11~17。

17 周以良,周瑞昌.鹿蹄草科.見:中國植物志(56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157~216。

18 周以良.中國的森林.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9 周以良.天然次生柞木林凋落物及營養元素變化規律的研究.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0,18(生態專刊):5~27。

20 周以良.中國大興安嶺植被.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21 周以良,馬克平.中國東北林區草場的合理經營與利用.草業科學,1992,9(1):15~19.

22 周以良.中國小興安嶺植被.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3 Chou Y L.Deciduous and Deciduous-Evergreen For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Handbook of Vegetation Science(Vegetation Science in Forestry),1995,12(1):307~316。

24 Chou Y L,WuHG.The Distribu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Larix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The Finish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Papers 567 (Northern Silviculture and Management),1995,139~150。

25 周以良.中國東北植被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26 周以良.黑龍江植物志.北京:(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卷).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5-1998。

獲獎記錄

由於周以良教授對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連續八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範,兩次被

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和黑龍江省科技精英,榮獲全國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及全國歸僑、僑

眷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5]

參考來源

  1. 周以良 ,東北林業大學, 2014-01-03
  2. 周以良 ,東北大學
  3. 周以良 ,名人簡歷網
  4. 鹿銜草的功效作用詳解 周以良與鹿蹄草 ,豆丁網
  5. 周以良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