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培源

增加 535 位元組, 3 年前
  <p style="text-indent:2em;">'''周培源'''({{bd|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Z周}}),生于[[江苏]][[宜兴]],1993年在[[北京]]逝世。[[ 清华大学]] 毕业。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 ]] 大学]] 数学力学系教授、 [[ 北京大学 ]] 副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 ]] 科学院]][[ 院士]]
1993年,周培源基金会正式成立。2003年,周培源铜像在北京大学落成。
{{Infobox person
}}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 [[ 物理学家 ]] [[ 教育家 ]] 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毕业于[[ 清华学校]]。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 。1926 年春获 [[ 美国]][[芝加哥 ]] 大学]] 学士学位,同年底获硕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获美国[[加州 ]] 理工学院]] 博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 。1936 年在美国[[普林斯顿 ]] 高等研究院]] 跟从[[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 <p style="text-indent:2em;"> 其后,在 [[ 德国]][[莱比锡 ]] 大学]] [[ 瑞士[[ ]] 苏黎世联 理工学院]] 继续进行量子力学的博士后研究。<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zhongguojiaokewenweimingren/1051113362963335339.htm 周培源简介]第一范文网</ref>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 ]] [[ 宜兴 ]] 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 。1919 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发表数学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1924年,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 
===出国留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秋天,因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继续完成大学课程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后改从数学家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并参加数学谱系计划(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The Gravitational Field of a Body with Rotational Symmetry in Einstein's Theory of Gravitation》[1] ,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沃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
===回国任教===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并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 ]] 大学]] 任教授。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至1937年,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在[[北京]]逝世。<ref>[http://edu.qq.com/a/20141124/004961.htm 教育史上的今天1993年原北大校长周培源逝世腾讯教育] </ref>
{{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周培源1.jpg|缩略图| 周培源1居中|250px|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527195607&di=e478cd876006e05dfd5f2c799387c084&imgtype=0&src=http%3A%2F%2Fagzy.youth.cn%2Fmzh%2Fhuigu%2F201207%2FW020120718537506533468.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91%A8%E5%9F%B9%E6%BA%90&step_word=&hs=0&pn=5&spn=0&di=2015393059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623819873%2C904671709&os=3292925569%2C4163135819&simid=4048698922%2C497596729&adpicid=0&lpn=0&ln=1929&fr=&fmq=154451706841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gzy.youth.cn%2Fmzh%2Fhuigu%2F201207%2FW02012071853750653346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w2zy_z%26e3By57pi_z%26e3BvgAzdH3F4ziAzdH3Fi7t27AzdH3Fda8da0AzdH3Fpda8da08b_dd0ccbl_9_z%26e3Bip4&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360网]]] }}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p style="text-indent:2em;">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相对论===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广义相对论方面,周培源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定解,并应用于宇宙论的研究。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就求得了轴对称静态引力场的若干解,与静止场不同类型的严格解,并于1939年证实,在球对称膨胀宇宙中,若物质和辐射处于热平衡态,则宇宙必为弗里德曼[[宇宙]]。70年代末,他又把严格的谐和条件作为一个物理条件添加进引力场方程,求得一系列静态解、稳态解及宇宙解。还指导研究生进行了与地面平行和垂直的光速比较实验,以探求史瓦西解和郎曲斯解哪一个更符合静态球对称引力场的客观实际。初步结果已显示出,郎曲斯解与实际相符。80年代,周培源致力于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即经过坐标变换联系起来的几个解,究竟应该是一个解还是几个解。他对照流体力学中保角变换,认为这种情形应该是几个解而不是一个解。产生这种不确定的原因在于[[爱因斯坦]]方程缺少必要的坐标条件 。 
===引力理论===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引力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谐和条件是物理条件"的重要观点,并且提出和指导了中科院高能所李永贵同志等的"地球引力场中光速各向同性检验"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地球表面水准方向和竖直方向传播速度的相对差值在10-11量级上相同的结果,这一结果有可能使人们对[[爱因斯坦]]引力论的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湍流理论===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湍流理论方面,30年代初,周培源认识到湍流场和边界条件关系密切,后来参照广义相对论中把品质作为积分常数的处理方法,求出了雷诺应力等所满足的微分方程,并希望能把边界的影响通过边界条件引入雷诺应力的运算式中  1940年,周培源写出了第一篇论述湍流的论文,该文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并用求剪应力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满足动力学方程的方法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从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 1945年,周培源在[[美国]]的《应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推为以雷诺应力方程为出发点的工程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 50 ,周培源 写出了第 利用 篇论述 个比较简单的轴对称涡旋模型作为湍流元的物理图像来说明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并根据对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的研究,分别求得在 湍流 衰变后期和初期的二元速度的关联函数、三元速度关联函数。之后,他又进一步用"准相似性"概念将衰变初期和后期 论文 相似条件统一为一个确定解的物理条件 该文 并为实验所证实。从而 在国际上第一次 由实验确定了从衰变初期到后期的湍流能量衰变规律和泰勒湍流微尺度扩散规律的理论结果。他首先 提出 了以研究湍流的基本涡旋结构作为出发点,以某种典型旋涡作为 湍流 脉动方程 剪应力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满足动力学方程 解后求平均 方法 建立 ,从而避免 普通 传统 湍流理论 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现不封闭性的致命弱点。根据这一想法 他与蔡树棠先生在1956年 而奠定 粘性流体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找到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在衰变后期的轴对称涡旋解。此后周先生又与是[[勋刚]]、[[李松年]]、[[黄永念]]、[[魏中磊]]、[[钮珍南]]等同志合作引进并验证了准相似条件,发展 均匀各向同性 湍流 模式 理论 的基础 ,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 80 ,周培源 在[[美国]]的《 将这些结果推广到具有剪切 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 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 普通 湍流运动 中去,并引进新 逼近求解 方法, 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 以平面 模式理论"流派 作例子 对推 求得平均运动方程与脉 流体力学尤其是湍流理论 方程 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立解 被公推为以雷诺应 经过半个世纪不懈努 方程为出发点 ,周培源 工程 湍流模式理论 的奠基性工作 体系已相当完整
<p style="text-indent:2em;">50年代,周培源利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轴对称涡旋模型作为湍流元的物理图像来说明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并根据对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的研究,分别求得在湍流衰变后期和初期的二元速度的关联函数、三元速度关联函数。之后,他又进一步用"准相似性"概念将衰变初期和后期的相似条件统一为一个确定解的物理条件,并为实验所证实。从而在国际上第一次由实验确定了从衰变初期到后期的湍流能量衰变规律和泰勒湍流微尺度扩散规律的理论结果。他首先提出了以研究湍流的基本涡旋结构作为出发点,以某种典型旋涡作为湍流元,采用先求解后求平均的新方法,从而避免了传统湍流理论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现不封闭性的致命弱点。根据这一想法,他与蔡树棠先生在1956年从粘性流体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找到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在衰变后期的轴对称涡旋解。此后周先生又与是[[勋刚]]、[[李松年]]、[[黄永念]]、[[魏中磊]]、[[钮珍南]]等同志合作引进并验证了准相似条件,发展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p style="text-indent:2em;">80年代,周培源将这些结果推广到具有剪切应力的普通湍流运动中去,并引进新的逼近求解方法,以平面湍射流作例子,求得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的联立解。经过半个世纪不懈努力,周培源的湍流模式理论体系已相当完整。
== 相关视频 ==
{{#ev:youku|XMTM4MTc1NDQyMA|640|center|<big>发现栏目《一代宗师——周培源》</big>|frame}}
== 参考文献 ==
[[Category: 著名力学家、理论 物理学家 ]][[Category: 教育家 ]][[Category:中国人]][[Category:軍政人物]][[Category: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