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姓《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4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姓氏源流

源于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姬昌。黄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源于少数民族

①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②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源于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入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源于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源于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姬昌。黄帝的后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源于少数民族

①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②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源于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入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1]

文物遗存

徽州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南村村蟠龙西街27号。当地人又称"孖祠堂",两座祠堂并排在一起,规模形制基本相同。左边一座为纪祀始祖周仕龙而建,右边一座为纪祀三世祖周遂禄而建。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