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朝历代君王

增加 36,229 位元組, 1 年前
回退源初之风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世界和平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西周]]'''==
=='''[[周武王 姬发]]'''==
[[File:周武王.jpg|缩略图|右|周武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25593491&di=96141cac925f7def42d48de75da36762&imgtype=0&src=http%3A%2F%2Fb-ssl.duitang.com%2Fuploads%2Fitem%2F201302%2F09%2F20130209221049_ZrFSA.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duitang.com/blog/?id=452732214 来自堆糖 的图片]]]
'''<big>[[姬发]]</big>'''[[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为[[邑姜]]。
[[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ref>《资治通鑑》卷一</ref>二十六年(乙巳,前376年),[[姬骄]]病死,谥号[[安王]]。其子[[周烈王|姬喜]]继位。<ref>{{wikisource history|史记|004|骄}}</ref>
==='''人物生平'''===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史书记载'''===
子女 [[周烈王]]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烈王]]'''= =[[ File:周烈王.jpg|缩略图| 周烈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1510677&di=67193139fb927bd161ed5201118d66ae&imgtype=0&src=http%3A%2F%2Fpic.gerenjianli.com%2Fmingren%2F1977%2F10881009.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8/bcscgrmobr.html 来自名人简历的图片] ]]'''[[周烈王]]'''({{bd|?||前369年|catIdx=J}}),又称'''[[周夷烈王]]''',姓'''[[姬姓|姬]]''',名'''[[喜]]''',[[中国]][[东周]]君主,在位7年。<ref>《史记·六国年表》</ref>他是[[周安王]]之子。[[周烈王]]在位期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开启[[秦国]]强盛的序幕。[[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韩国]]六座城市。[[烈王]]六年(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威王]]贤名更盛。<ref>《资治通鉴》周纪一</ref> ==='''基本介绍'''=== [[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 ==='''人物事迹'''=== [[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诸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威王]]来朝拜,因此天下都称[[齐威王]]贤德。[[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告诉他,自从你为官以来,诽谤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发现,人民富足,地方生活安定。这就是你不侍奉我的左右近侍,求他们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然后[[齐威王]]赏了[[即墨]]大夫。后来又召见[[东阿]]大夫,告诉说赞誉你的话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发现田野不辟,人民陷于贫穷饥饿中。过去其他国家侵占我友国领土时你也不帮忙!这就是你侍奉我左右近侍,所以他们才帮你说好话的原因吧!就在当天[[齐威王]]将赞誉[[东阿]]大夫的近侍们进行了处死。于是群臣再也不敢巧言欺诈,凡事务必说明事情,[[齐国]]因而成为了天下强国。 ===''' 在位贡献'''=== [[周烈王]][[ 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后的谥号为[[烈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显王]]'''==[[File:周显王.jpg|缩略图|左|周显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2880433&di=9eef6aeb369a406c761bbd9b3950da3c&imgtype=0&src=http%3A%2F%2Fimg.chuansong.me%2Fmmbiz%2Fc2Sib3Mp7pOPfEKQtwJYSx88LFvMB4IsFGKx4C4sOXDb1hL2jAOhnUZrfGY3RYXialNFN3ZyQGSINR8oNh9Nvb4w%2F0%3Fwx_fmt%3Djpeg 原图链接][https://chuansongme.com/n/2047470 来自传送门的图片]]]'''[[周显王]]'''({{bd|?||前321年|catIdx=J}}),又称'''[[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姓'''[[姬姓|姬]]''',名'''[[扁]]''',[[中国]][[东周]]君主,在位48年,为[[周烈王]]之弟。 [[周显王]]五年(前364年)发生[[河西]]之战,[[秦献公]]亲率主力进至[[河东]],秦将[[章蟜]]在[[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大败魏军,斩首6万。由于[[赵国]]出兵救援[[魏国]],秦才退兵。此战为[[秦国]]对[[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并颁赏他绣着[[黼黻]]图桉的服饰。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 ==='''人物生平''' === [[周烈王]]死后 [[周显王]]派遣使者对[[齐威王]]说:“你再不来奔丧,就斩了你。”结果[[齐威王]]出言不逊。[[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即日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齐侯]]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 ——前369 谁最坏?不少人说,[[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大夫最坏。[[齐侯]]派人实地调查,情况却正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齐侯]]当即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齐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齐国]]的风气为之大变,人人都忠于职守,不敢说谎。[[齐侯]]又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没有多久,[[齐国]]大治,成为当时一大强国。 [[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史称“[[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3年。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赵求救于齐。[[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的谋划下,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魏军慌忙回兵,齐军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 另一次史称“[[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 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庞涓]],俘[[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 “[[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经先称王,接着,[[秦]]、[[韩]]、[[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齐国]]所以能很快地强盛起来,主要是因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说自己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并问[[齐威王]]有什么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回答说,这就是我国的[[国宝]]。这使[[魏惠王]]启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间的[[秦国]],由[[秦孝公]]执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前,[[商鞅]]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 的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说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子10两。百姓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没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赏金加到50两,有一个人就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照数发赏。从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着,[[商鞅]]先后两次颁布了新法,宣布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级;废除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措施推行后没有几年,就大见成效,百姓自给自足,社会安定,路不拾遗,人民私下不敢殴斗,为国作战时却勇敢冲杀,争取立功。变法期间,旧贵族多方阻挠和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就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处[[公孙贾]]以黥刑(脸上刺字),保证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后来[[秦孝公]]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这时的旧贵族势力又重新抬头,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经不可动摇,[[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使一个原来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攻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姬扁]]在位期间的[[韩国]],国力薄弱。[[韩昭侯]]见各国通过改革变得强大起来,并且不断向外扩张,也在公元前351 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 前376 ,使[[韩国]]一度强盛。 战国七雄在先后进行了变法以后,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321 —前369 ,[[姬扁]]病死。[[姬扁]]死后的[[谥号]]为[[显王]],全谥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慎靓王]]'''==[[File:周慎靓王.jpg|缩略图|周慎靓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3714489&di=ed8ccfd887baa33e0b6ca0f822bc52e3&imgtype=0&src=http%3A%2F%2Fwww.qulishi.com%2FUploadFile%2F2015918141232523.jpg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9/46594_5.html 来自趣历史的图片]]]'''[[周慎靓王]]'''{{ref|1}}({{bd|?||前315 |catIdx=J}}),姓'''[[姬姓|姬]]''',名'''[[定]]''',又名'''[[顺]]''',[[中国]][[东周]]君主, 位8 位6年,为[[周显王]]之子。 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史称“[[连横 (外交策略)|连横]]”,以[[张仪]]为首。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国|巴]]、[[蜀国|蜀]]两个小国,大量移民[[巴]]、[[蜀]],佔有对抗[[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战略优势。前315 ,[[周王定]]病死,[[谥号]]为[[慎靓王]] 。  ==='''人物生平'''=== [[ 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 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 公元前315年,[[姬定]]驾崩。[[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若是其父在位时短,约出生于[[ 安王 ]]三年。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周赧王]]'''==[[File:周赧王.jpg|缩略图|左|周赧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634374590&di=b142c48d8b5b33fb847e38b65e01d366&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090103%2Fext-20090103120000-100263.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288523.htm?sp=Snext&sp=l288524 来自搜狗百科的图片]]]'''[[周赧王]]'''({{bd|?||前256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延]]''',或名'''[[赧]]''',[[皇甫谧]]说名'''[[诞]]'''。《[[竹书纪年]]》作'''[[周隐王]]''',为[[周慎靓王]]之子。史文常作'''[[王赧]]''',《[[史记]]》误为[[諡号]]。据传即位于前314年。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最长的君主。 他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王畿]](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赧王]]五十九年,驾崩。是年,[[秦昭襄王]]迁[[九鼎]],占[[王畿]],灭[[东周]]。 ==='''人物生平'''======='''最穷[[天子]]'''==== 说起“[[天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天子]]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谢罪才罢。<ref>[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032282.html 周赧王],中国国学网</ref> ===='''齐楚绝交'''====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於]](今[[陕西]][[秦岭]]以南至[[河南省]][[淅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 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跷]]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攻占[[郢都]]'''====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 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  秦在攻楚同时, 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 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 夷烈 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该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 ]][[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  ===='''长平之战'''====  公元 前369 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年纪较小的兵卒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赧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 ),[[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秦国]]借道'''====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韩索粮草'''==== [[周赧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 [[东周]]君[[ 班]]害怕,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劝秦退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赧王]]说:“[[秦国]]攻克[[韩国]]、[[魏国]],打败[[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 了,如果他真的 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巴结[[秦国]]'''====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的[[说客]][[周冣]]对[[周赧王]]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国,[[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公]]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定。[[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联合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西周]]。 ===='''[[周朝]]灭亡'''====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 庙号 国权已 [[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灭亡'''===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邯郸之战]],秦军围攻[[邯郸]],[[魏国]]和[[楚国]]都起兵相救,大破秦军。[[楚考 烈王 ]]决定组织各国[[合纵]]。同时派人到[[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命令,[[赧王]]为此求助于[[西周公]]。[[西周公]]倾其国力组建起一支五六千人的小军队,与诸侯商定在[[伊阙]]会师。但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当时[[周赧王]]为了联军的开销,向当地富人借贷,并答应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归还。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wikt:债台高筑|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令将军摎进攻[[西周国]],[[西周武公]]奔往[[秦国]]谢罪投降。同年,[[周赧王]]与[[西周武公]]卒。[[西周]]百姓东逃,[[秦国]]取[[九鼎]],迁[[西周文公]]于[[惮狐]]。七年后,[[秦国]]灭[[东周国]]。<ref>《史记·周本纪》:“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ref> ==='''历史疑案'''=== ===='''[[债台高筑]]'''====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赧王]]八年,[[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这里所说的“[[东周]]”和“[[西周]]”都是当时的[[诸侯国]],而不是作为[[王朝]]的存在。[[西周国]]是公元前440年[[周考王]]从自己的领地中划地出来分封给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个小[[诸侯国]]。所以史料才说“[[西周]]故[[天子国]]”,注意这里用了一个“故”字。而“[[东周国]]”则是后来“[[西周国]]”分裂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诸侯国]]。但为什么[[周天子]]自己[[债台高筑]]却仍然不惜要用自己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时间'''====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着时取[[九鼎]]。 ===='''[[赧王]]结局'''==== 《[[资治通鉴]]》中对[[赧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赧王]]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司马光]]对[[周赧王]]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的话,[[秦昭襄王]]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周民东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显然说不通。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真实史料,显然不会比[[司马迁]]更多。[[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 。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 '''[[周 王]] ===''' 姬扁''',(?——前321年)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也称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
=== '''[[ 周慎靓王姬杰]] ==='''姬定''',(? 前256年 —— 前315年)前320年—前315 前249 年在位 。周显王子,显王死后继位。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
=== [[ 赧王]] ===''' [[昭文君]],[[姓 延''' ]] (?——前255)前314年—前255年在位,周慎靓王之子 原名不详 ,是 东周的第25位 [[战 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 时期 ]][[ 东周 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 ]] 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 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 个有道明君(从他的谥号上看不是) 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 [[东 ]][[惠 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岁 ]]之后 周赧王悲愤而死,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 [[ 东周 公国 ]]君主
===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 西 公]]于[[憾狐]],[[秦庄襄 王]] ==='''姬杰''' 元年(前249年) 前256 [[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221 ——前249 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 在位 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 秦庄襄王战国时期]] 最有实力的是[[ 吕不韦]] 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 卫国、魏国 [[楚]] [[ ]] 楚国 [[韩]] [[ ]] 齐国 [[魏]] 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 [[ 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 ]] 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 人称“[[战 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七雄]]”
战国 《[[汉书]]》列属中下人。据《[[吕氏春秋·更报]]》记载[[张仪]]曾会见[[周昭文君]]一事来看,在位 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间当在[[ 战国七雄秦惠王]] 时期(前337年-前311年)
==参考资料==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