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离休干部,技术一级教授、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原委员,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原荣誉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原常委兼临床医学组组长,《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原主编,广东省干部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原成员,广州军区保健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原成员。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杂志》等3家杂志副主编。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

周殿元
出生 1925年12月6日
辽宁省沈阳市
逝世 2012年8月26日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主任医师 教授
知名于 主持研制胃药"三九胃泰"

目录

个人履历

  • 1925年12月6日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 1945~1946年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学习。
  • 1946~1948年 国民党二○七师士兵、卫生队看护、卫生大队及野战医院军医。
  • 1948~1949年 任东北军区第五、第六后方病院内科军医。
  • 1949~1950年 任东北军区第一后方病院内科军医。
  • 1950~1954年 任第二陆军医院代主治军医、第十一军医学校助教。
  • 1954~1957年 任第十一军医学校讲师、主治医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液病研修班学习。
  • 1958~1959年 任齐齐哈尔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 1959~1960年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进修。
  • 1960~1962年 任齐齐哈尔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 1962~1975年 任解放军军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 1975~1979年 任第一军医大学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 1979~1995年 任全军消化医学专科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 1995~1996年 任第一军医大学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
  • 1996年~2012年去世前 任第一军医大学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专家组成员。

[1]

成就荣誉

开辟了纤维内镜临床应用的新领域

周殿元1957年开展半可曲式胃镜,1966年开展纤维胃镜。1973年研究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他在荧光屏下描绘了260多例次进镜全过程的结肠镜走行图;结合成功或失败病例与充气量多少,与手法辅助、变换体位的关系等,系统地总结出"少充气、循腔进镜结合滑进、去弯取直结合结圈、急弯变慢弯、锐角变钝角"的插镜基本原则及"寻腔、跟腔、滑进、定位、钩拉、旋镜、结圈及防袢"等八项基本技术。1980年纤维结肠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到98%以上,每例平均不足10分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大肠疾病的检出率。他还创立了对不能悬空于肠腔的长蒂大息肉,根据电流密度与截面积相关原理创建了"密接"切除法,使原为切除禁忌的大息肉避免了手术。他最早利用纤维结肠镜开展结肠镜下插管阑尾造影术、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及内镜下钳取胆道蛔虫等诊断、治疗技术,使大量胃肠疾病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以自己资料为主的结肠镜诊疗专著《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奠定了结肠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础,并先后为全国580多家医疗单位培训了1000多名内镜诊疗技术人才。

创造性地开展了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

周殿元长期从事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在胃肠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1984年作为临床学科,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微生态实验室,不仅培养肠道致病菌、菌群分析,而且能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对伪膜性肠炎病原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方法、致病机制、及临床诊治,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为华北制药厂验证去甲万古霉素,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继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之后从病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首先从Barrett食管上皮,又从柱状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分离出H.pylori,从而证实了H.pylori是亲胃黏膜的细菌;在国内最早从胃粘膜中检出海尔曼螺杆菌(H.heilmannii),证明了它与H.pylori的同源性,并建立了其动物转染模型,丰富了慢性胃炎病因学的内容;发现猫是H.pylori的自然宿主,推翻了该菌不存在于非灵长类动物宿主的观点;结合家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ylori 存在口-口传播、粪-口传染机制,为H.pylori感染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主持了国内第一、二两届全国性幽门螺杆菌研讨会,1992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专著。其系列研究成果"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正在进行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

创立了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多种筛检新方法

周殿元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研究,积极探索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检的新方法。主要表现在:①最早开展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免疫便潜血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方法已成为我国大肠癌早期筛检的最主要方法之一。②建立更为特异的基因筛检方法,成功地从粪便中提取DNA,并在粪便中检出p53、APC及MCC等三种抑癌基因的突变。在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家庭背景的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和微卫星DNA 不稳定性增加是高危人群筛检的一项重要指标;率先建立了对大肠粘膜癌变的计算机诊断模式,提出了提高内镜活检确诊率的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对确定大肠癌普查筛检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发现大肠癌变有多基因的改变,腺瘤阶段不典型增生与多基因产物表达有相关性,这对判断腺瘤有无恶变倾向有参考意义,同时为"腺瘤-癌演续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④确定了与原发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的一些新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了预测大肠癌转移潜能的新方法,对使用内镜活检标本综合评价肿瘤病变及预测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⑤最早揭示了姜黄素、绿茶等提取物的抗癌机制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治学严谨,勤于著述,成绩斐然

周殿元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1951年起先后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246篇(第一作者101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计775万字)。翻译专著1部(11.7万字)。参加编写12部(共计35万多字),主要有: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的《消化内镜学》;陈敏章主编的《中华内科学》;彭文伟主编的《现代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学》;王吉甫主编的《胃肠外科学》等。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1983年被评为总后先进个人,1988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园丁奖,1978、1982、1983、1985、1994年分别荣立三等功各1次。1999 年江泽民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记二等功。2001年获总后伯乐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

主要论著

  • 1、周殿元.疟疾、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东北军医杂志,1951,(7):374~376.
  • 2、周殿元.流行性感冒之临床观察.人民军医,1952,(4):27~30.
  • 3、周殿元,刘郁文,孙华蕴.阿米巴肝脓肿60例临床分析及分型探讨.总后论文汇编,1962.
  • 4、周殿元,刘郁文.急性白血病45例临床分析.天津医药杂志输血及血液病副刊,1965,(4).
  • 5、周殿元,冯福才,黄爱浔,等.提高纤维结肠镜插入成功率的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180~183.
  • 6、王哲生,周殿元等.经肋间肝穿刺胆道造影的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80,19(5):350~352.
  • 7、周殿元,黄爱浔,冯福才,等.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81例电切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81,20(2):67~70.
  • 8、周殿元,李淑文,孙华蕴等.1%联苯胺隐血试验实用价值的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81,1(2):130~132

社会评价

变医学奇迹为惠民绝技

50年代初期,纤维内镜技术作为消化学科的一种划时代创举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然而,这项被称为医学奇迹的技术,由于其插镜技术难度非常大,直至70年代初,发达国家送达回盲肠的成功率仅80%左右,我国对此技术更只能"望洋兴叹"[3] 。

1957年,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的周殿元,在旧书店里买到一本日文的《胃镜诊断学》,回院后不久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结肠镜的攻关。

人的大肠像一座迷宫,纤维结肠镜要顺利穿过迷宫到达回盲部,才能准确诊断疾病。周殿元像一个正在穿越雷区的工兵,紧张而又小心地探索着。寻找插镜的最佳途径,绘制了数百例成功和失败的图形,终于找出规律,并系统总结出"四项插镜基本原则"和"八项基本技能"。1978年,纤维结肠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让肠胃病患者都能享受这种良好的新技术,周殿元将1000册饱含心血的《纤维结肠镜检查法》单行本从广州免费寄往全国各地医院,南方医院内镜培训班办了一期又一期,1000多名学员遍及全国各地的568家医院。到70年代末,结肠镜技术已成为我国广泛使用的消化病诊疗技术。此后,周殿元又率先在国内介绍了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经验,他采用的长蒂大息肉的紧密切除法和内窥镜

下钳取胆道蛔虫术,都早于国内外报道。

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殿元始终认为,病人的利益是为医者最根本的利益。

美国某型电子内镜是世界上最先研制成功的电子胃肠镜,1984年,公司代理商找到周殿元:产品要打入中国市场,希望由他来试用推广。5万美元一台的电子胃肠镜,对于经费紧缺的周殿元来说,好比雪中送

炭。然而一试用,他却发现这种镜子质量有问题。周殿元要求这种镜子在改进前不要在中国卖,对方却提出把它免费送给他。周殿元明白,只要自己收下这个镜子,就等于在中国为这种劣质洋货签发了通行证,

他坚决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一种治疗胃病的新药上市后,经销公司找到周殿元,希望借他的声望办一个学习班。周殿元发现此药疗效不错,但价格昂贵,广泛推广不适合中国的医疗消费国情,拒绝出面作宣传。为此,有人说周殿元不是现代脑子,不会变通。周殿元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对现代非常了解和理解,现代人很多思想观念要转变,但公与私的界限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此后,凡是医药公司来推销新药,只要是病人认同的,不给一分钱他也热诚宣传;疗效不好或价格昂贵的,给再多的好处也休想得到他一句好话。

为民育英才不悔青丝白

今年7月7日早晨六点钟,在美国攻读博士后的王继德刚从广州白云机场走下飞机,就从迎接他的人群中一眼认出了满头白发的导师周殿元教授。他顿时眼眶一热,还没等他开口,周殿元已经快步走到他跟前,紧紧握住王继德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大家都欢迎你回来啊!"原来,周殿元担心王继德同机携带的价值5万多元的实验试剂不好过关,同一位院领导早晨5点多钟就赶到机场,和有关部门协商,终于使这批

试剂安全顺利运回医院。

周殿元正是这样毕生致力于祖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他要求学生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有两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先后到西藏和青藏高原代职工作。第一位是当时的消化科副教授杨希山。这位在回肠粘膜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在周殿元的支持和鼓励下,1995年成为我军第一位志愿到西藏工作的博士。在西藏工作的一年中,他把导师的内镜技术传遍雪域高原,为无数藏民解除病痛。第二位是现在的消化科副教授姜泊博士,在艰苦的青藏线上,他把自己所学全部应用到服务边防军民之中,并想办法为边疆人民引进厂家赠送的价值50多万的先进设备。谈到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在已是南方医院院长的杨希山教授深情地说:"我虽然也是农民的儿子,但如果没有周教授的言传身教,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在对待病人的感情上,导师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周殿元影响的是一代人,是一个学科。在他培养的69名研究生中,先后有16人次在国家、军队和广东省获得科技成果奖,21人次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百名医学科技之星"等称号。在

他科里,年青人个个有课题,中青年骨干人人有成果,教授们全部有专著。1998年,周殿元带领学生完成的"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