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淑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淑安(1894年5月4日-1974年1月5日)曾用名胡周淑安。1894年5月4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家庭。1914年作为清华学校官费女留学生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校、纽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钢琴与声乐等科目,取得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她是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1974年1月5日病逝。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周淑安 别名 胡周淑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 189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1974年1月5日 职业 音乐家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 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 第一位女作曲家 代表作品 《抒情歌曲集》、《恋歌集》 性别 女

个人简介

周淑安(1894~1974),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曾用名胡周淑安。福建省厦门市人。

个人履历

1894年5月4日生于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家庭。

191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作为清华学校官费女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校、纽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钢琴与声乐等科目。曾取得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

1921年回国,在上海中西女塾、厦门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再次去美国入纽约音乐学院进修声乐。

1928年回国后,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声乐系主任。

1959年应聘至沈阳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

1974年1月5日病逝。

主要成就

周淑安是中国最早学习与研究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音乐教育家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是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数十年来,她努力探索声乐教学民族化,为培养中国声乐专业人才作出了成绩。她的论文《我的声乐教学经验》(《音乐论丛》第 4辑,音乐出版社,1963),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年代末,她在上海组织女子歌咏团,亲任指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她的作品有艺术歌曲、儿童歌曲与合唱曲,大多作于20~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她写的《同胞们》和《不买日货》等歌曲,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艺术歌曲《假朋友、假师生》、《纺纱歌》等则反映了她的民主思想。在创作中,她很重视歌词的声韵,注意吸收民族音调,如《安眠歌》、《坚劲歌》、《乐观》等。她的早期作品《佛曲》(合唱曲,1925)是根据传统曲调《思凡》改编而成,在和声配置以及运用民族乐器木鱼、铜钟与钢琴伴奏的配合等方面,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初步尝试。她的合唱《佛曲》和一些儿童歌曲,曾录制了唱片。出版的歌集有《抒情歌曲集》、《恋歌集》(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儿童歌曲集》4册(开明书店,1935)等。

个人生平

周淑安于1894年5月4日诞生在鼓浪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周之德是深受人们敬佩的基督教牧师,母亲谢氏是南洋归侨,勤俭贤惠,心地善良,育有二子四女。周淑安是幼女,她的大哥周森友是留美医学博士,二哥周辨明博士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留学美、英、德等国,曾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文字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49年应聘为新加坡大学教授,定居新加坡。

周淑安在孩童时代便显露了音乐天赋。当时,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她只能在教会里接触到一点音乐,她的二姐在教堂弹钢琴,她便跟姐姐学认五线谱,并学习弹琴和唱歌。1907年,周淑安考入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1908年10月30日,美国舰队访问厦门一周,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搭建了15座牌楼和帐篷,作为欢迎的主会场。14岁的周淑安在招待会上领唱美国国歌,大受美国舰队司令额墨利的赞赏,他说:"就是美国小孩,也很少能唱得这么好!"

1911年,周淑安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进一步求学,她于1912年前往特别重视音乐教育的上海中西女塾读书。这时,她的大哥周森友已学成归国,在上海挂牌行医,二哥周辨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热爱音乐的大哥常在家中与亲友练习唱歌,周淑安视谱能力很强,是连弹带唱的钢琴伴奏。二哥的一位漳州籍同学胡宣明,也常来凑热闹,并认识了周淑安。胡宣明在大学毕业之后,考入清华学校,后公费赴美国留学,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成为第一个在这所名校学习的中国人。

周淑安在上海中西女塾学习两年后,听说清华学校招考第一届女子公费留学生,便与高年级同学一起去应试。在十项考试之中,有一门法文,从未念过法文的周淑安,跟着二哥周辨明突击学习了两个月,便去应试,居然全部课程都顺利过关。她成为我国第一批10名公费留美女学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