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邦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邦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Zhou BangXin
出生 1935年12月29日
江苏省苏州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作品 《周邦新文选》

周邦新,1935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核材料、核燃料元件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1956年周邦新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6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冶金系、纽卡斯尔大学冶金系进修;1960年至197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课题组长;1970年月至1998年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室主任、所长;197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调入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

周邦新多年从事核材料及核燃料的研究工作。

个人简历

周邦新,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5年至1967年在英国Newcastle、Cambridge牛津大学进修。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现任职于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兼职研究员。多年从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近10多年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某工程核燃料元件单棒"白点"的问题;组织领导参与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邦新院士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高难度科学项目的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十七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周邦新院士还担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现兼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5年12月29日,周邦新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9年09月至1952年07月,就读于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

1952年09月至1956年07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金相热处理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6年08月至1960年02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5年08月至1966年0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冶金系、纽卡斯尔大学冶金系进修。

1960年02月至1970年0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课题组长。

1970年07月至1998年03月,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室主任、所长、研究员。

1978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03月,调入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

社会任职

周邦新担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

人物故事

近五年来,周邦新带领研究团队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军口97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核燃料及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这些数字让人欣喜,但也意味着周院士的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在每一个项目的完成中,周院士从不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尽量做到最好。年近耄耋之年的周院士还亲自做实验,坐在高分辨电镜前观察显微组织,这是一项费力又费神的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得到了很多新的实验结果,对锆合金的腐蚀机理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见解,这对开发使用性能更加优良的新锆合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在40多度的实验室内,亲自指导学生进行高压腐蚀试验的取样分析。有人问,“您为什么不把这些事交给学生去处理呢?”他笑笑说,“很多实验现象,由于学生没有经验,抓不住重点,我与他们一起做,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他那质朴无华的言语和潜精研思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崇高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010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周邦新院士带领项目组顺利完成了军口973项目的验收,相关研究成果于2011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近5年来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其中刘廷光博士于2014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和“光华二等奖学金”;陈传明硕士于2014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瑞典SSAB奖学金”和“光华二等奖学金”。

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曾获多项奖励,如论文“热处理对Zr-4合金在360℃ LiOH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姚美意等, 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36(11):1920) ”入选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论文“690合金原始晶粒尺寸对晶界工程处理后晶界网络的影响,金属学报 2011, 47(7):859-864(刘廷光等)”获“2012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荣誉称号;论文“不同晶粒尺寸690合金晶界工程处理过程中晶界网络的演化(刘廷光等)”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他培养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姚美意老师被评为“2014年上海市教委系统三八红旗手”;夏爽老师被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聘为“科技副总”。

他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多项专利实现了知识产权转让,其中1项专利转让费为150万元。他在加快推进我国自主品牌高性能锆合金的研发进程,实现我国核电的“自主化和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邦新

除了科研外,周邦新还花费大量时间培养学生

周邦新经常对学生说:“成功就需要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找到了困难,也就可以发现问题,成功也就有了希望。”周邦新用严谨的治学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谦逊平和的人格魅力,为团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他既是良师,亦是益友。浓郁的科研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热爱科研,乐于奉献。整个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关系融洽,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愉悦的环境。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自发地组织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周邦新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当好一名称职的伯乐。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在学术上超过自己并以他们取得的成绩为荣。他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汇报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努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年轻人的科研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同时也把他真诚对待学生、认真培养学生的优秀师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邦新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组织领导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中国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邦新主持的中国国内首次低富集度铀“U3Si2—Al弥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制和生产,解决了低富集度铀的使用问题,满足了反应堆中核燃料由高富集度铀转化成低富集度铀的需求;组建了中国国内唯一的核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 2013—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4]

学术论著

2014.12- 《周邦新文选 上下》,

1999.07- 《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 第10B卷 核材料 第II部分》

1999.07 -材料科学与技术丛书 第10A卷 核材料 第I部分》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周邦新经常对学生说:“成功就需要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找到了困难,也就可以发现问题,成功也就有了希望。”

周邦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汇报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努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他坚持一年只招收一至两位博士生,本着招收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的态度,他招收的标准,并不是论文发表量,而是学生是否踏实肯干,基础是否扎实,是否适合这一领域。

团队建设

1998年周邦新来到上海大学后,花费数年时间组建核材料研究实验室,与材料学院几位教师共同倡议,成立了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

人物评价

周邦新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中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高难度科学项目的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大学评)

周邦新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优秀科学家,他扎根科研一辈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言传身教无保留,为高校提高教学与科研的软硬件水平操劳;他严谨治学心平和,为青年人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上海大学校报》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