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黎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出生 1966年
江西省高安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1],应用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IEPR)副所长。

职务职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IEPR)副所长[3]

学习经历

1984年以全省文科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

1988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

职业经历

1991年-1996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教,讲师

2002年-2005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助理教授

2007年2月-8月 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访问学者

2005年-2010年8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2010年8月至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转型与发展。自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一 流经济学和管理学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08年出版专著《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官员晋升激励与行为、大饥荒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功寄语

周黎安老师自2002年进入光华管理学院以来,已在光华教书10余载,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每次上周老师的课,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明确的框架,诙谐的语言,一切看似老生常谈的东西,却被周老师运用的淋漓尽致,相得益彰。那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经过他的诠释,都变得通俗易懂。也正因如此,周黎安老师于1993年和2007年两次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并于2011年荣获"厉以宁教学奖"。那么,究竟周老师与教学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周老师的身上,又发生着怎样传奇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去寻找答案。

明确的人生定位

听周黎安老师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令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周老师与经济的相识、与教学的缘分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他了解自己的天赋所在、清楚自己的兴趣为何,对人生的明确定位,使他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与经济学牵手、与教学相伴,并在不断地思索中书写生命的价值。

周黎安老师在高中的时候便对经济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规划他的未来世界。对于他来说,从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开始,学习、教学、研究……他的经济学之旅从未中断过。1988年完成本科学业后,周老师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师从胡代光先生和范家骧先生。1991年硕士毕业后,他在北大经济系教过书,给进修班的老师上过课。他走出国门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继续学习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他回到北大给光华的学生上课,传播先进的知识与思想。周老师在经济学上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都源于他与经济学之间固有的情感纽带。周老师坦承,自己是幸运的,有很强烈的自我认知。他知道自己的"偏好",从而可以做出人生的"最优选择"。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生命的初期便形成如此清晰的自我认知,这不仅仅是运气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一颗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头脑。

而说到经济学的教学,周老师的讲述更加证明了他的思考能力以及对教书的天赋和对教学本身的热爱,他也把教师这个职业准确定位为他的人生事业来"经营"。自从周老师毕业留校给整个学院老师试讲的第一个小时的课开始,无论是教授、进修老师、还是学生,听课之人便好评不断。这便是天赋的一种侧面体现。教学需要老师换位思考自己的听众在想什么,而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周老师早早地发现了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然后进行包装,不断挖掘和提高。这种教学导向在周黎安老师的人生经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期间,他从第二年开始,前后做了五年的助教。因为他深知,相比助研,自己更愿意做助教,做助教给了他更多的机会站在讲台上教课,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能够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还收获了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在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第一次做助教就获得了象征着助教最高荣誉的Teaching Award,这是对周老师助教工作的肯定和激励,而在另一方面,更向我们验证了这样的道理: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周黎安
北大光华教授 周黎安

所以,周黎安老师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源自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蓝海"。兴趣为先,思想助航,他的人生与经济和教学相伴,简单而充实,只因明确的定位。

丰富的教学经验

自1991年毕业至今,周黎安老师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一直以来,他的课都有很高的声誉。长期的实践,让周老师对教学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他认为讲课一定要对讲的内容很自信。据周老师回忆,1988年本科实习时,被银行挑中去给职员上课,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学生,准备的时候很紧张,但一站到讲台上就忘却紧张,因为他觉得即便年长,他们也都是自己的学生,他相信自己知识的储备和讲课的能力,便即刻进入了授课状态。

其次,讲课要有激情、很投入,把教学当做是分享自己爱不释手的东西,靠自己的真心传递知识吸引别人,而不是一种任务。对于学生们而言,在周老师的课堂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教学本身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在讲课过程中,周老师总会将自己的热爱激情、独特态度和知识价值传递给学生们。

而最为关键的则是自己要和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怎么理解这些知识。周黎安老师说,北大学生不怕难,就怕讲不清楚。备课的时候,周老师会想学生在这部分是怎么接受的,就像预想顾客对此种产品会有什么体验,然后决定讲课方式。他提到,答疑不仅是学生解答心中疑惑的机会,更提供给老师一个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渠道。每次同学问过问题,周老师都会总结出同学到底想听什么,自己上课的时候哪里讲得最不清楚。只要自己揣摩出学生的需求,理解他们,就可以自信地将知识按听众能理解的程度去传递,让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成功激发学生的热情。

周黎安老师教学时还有一个重要技巧:教课以学生为导向,就像企业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他会在讲课前进行预判,把亮点难点预习一遍,精心的准备,让学生觉得有意思,然后针对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周老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包装。人越年长越功利。对于年长的学生,他们有很多预先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识有自己的人生体会,更关注知识的实际用途。所以听课的价值于他们而言,在乎知识对工作生活的实用价值。周老师会选择结合他们熟悉的现象来解释知识,让他们看得更加清楚。相反,对于本科生,他们对知识照单全收,相比于应用,更关心知识的体系和内在逻辑,所以这也就是周老师备课的重点。

实效的服务理念

周黎安老师无论是在处理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平衡教学、行政与科研的关系上,都十分讲究一点,那就是效率。实效的服务理念带给他的生活健康而积极的气息与活力。

这种对实效的追求早在周黎安老师的大学经历中就已有所体现。据老师回忆,他1988年上半年考研的时候,北大图书馆的座位很紧张,图书馆6点钟开,有人5点,甚至更早,就去排长队,可是占座后就先回宿舍补觉了,睡到十一、二点。在周老师看来,这绝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所以他从不占座,因为他知道反正总会有被占却没有人的空座,他便坐下学习,有人来了再换一个。

利用好时间,实现高效率,似乎是周老师的人生准则。他从不开夜车备课,他觉得这样既不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对周黎安老师来说,每门课只要保证3个星期的提前量,再在讲之前看一遍要讲的东西,思考第二天讲课的几个亮点,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精准把握量的多少,实现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教学、行政、或是科研都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他们之间看似矛盾的冲突关系,被周黎安老师"时间用在刀刃上"的行为原则轻松地化解了。周老师说,教得好不一定花很多时间,这是个效率的问题,行政、科研亦是如此。他的教学工作量一直高于学院的平均水平,备课很费功夫,但讲旧课则不同,每次做些更新,课前回顾一下即可。保证教学的基本时间,充分利用,便可带来良好的效果。况且,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一看就明白老师的讲课态度。这个不是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所决定的,而是你愿意投入多少的态度,是不是用心在做这个事情,对学生负责。而对行政、研究,他同样注重投入产出比。就是这样,周老师从高效出发,实现了教学、行政、科研的平衡。

另外,同样也因为实效的服务理念,让周黎安老师有一个十分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一星期打两三次乒乓球,靠运动保持体力。周老师晚上一般不工作,看些闲书,累了便休息。因为一旦工作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就很难入睡了。充满活力的身体与良好充足的睡眠,都更好地保证了工作效率。

明确的人生定位、丰富的教学经验、实效的服务理念,这三点便很好地回答了周黎安老师讲授的课程为何如此深得人心。相信周黎安老师凭借着自己积累的人生哲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做得更好,为光华管理学院培养出更多的优 秀人才。

视频

周黎安教授 2019年1月11日发布

北大光华MBA年刊专访——周黎安教授 2017年6月19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