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孙娃一起“细嚼慢咽”(董凤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和孙娃一起“细嚼慢咽”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和孙娃一起“细嚼慢咽”》中国当代作家董凤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和孙娃一起“细嚼慢咽”

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小飞机都堆成了小山,孙娃天天在这一堆小山中体会着现代化的速度。娃儿归咱这位六零后奶奶管理后,享受着和奶奶一起“细嚼慢咽”的乐趣。

扮一扮商店里的售货员。现在大城市的孩子们花钱大都是在手机支付下进行的,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纸质人民币的概念模糊了,他们很难看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景了。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为生产队打猪草,每个清晨太阳还没露脸儿,孩子们就在田野里挖野菜了,8点不到一背筐野菜就交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了,生产队的记分员会在小本上给我家记上1个分工,每交完一筐菜,小本子上就增长1个工分,小心思活泛着:这些工分年底顶了口粮的任务后,一定会有一角两角的人民币到我手里,等拿到钱后先去买本小人书。在村里的前街上有一个小卖部,卖东西的是董家二伯,我记事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在两间房子里摆放着几个柜子,柜子里面有孩子们写字的作业本子、铅笔、尺子,柜台里边放着几个大罐子,罐子上面放着一个盖板,盖板上放着一个勺子,这几个罐子里放着盐,盛着酱油、醋,那时,我家在村里算个富裕户,因为爸爸在供销社上班,还是个小领导,每月有工资进家,可是会持家的母亲总是精打细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所以到孩子们手里的都是上学用的学费,最高兴的是拿着家里的酱油瓶子到小卖部去买酱油,看着二伯一手拿着长臂的大圆勺往大罐子里一舀,一手拿住我递过去的酱油瓶,只见满勺的酱油咕咚咕咚就进了早就“急了眼”的瓶子里,我垫着一双小脚丫瞪着大眼睛都看出了神儿,巴不得让瓶子满得冒泡,可二伯的勺子从来没错过,一双大手递过盛好酱油的瓶子,一双小手隔着柜台递过去两角钱。那时候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每个孩子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几个零花钱,到了腊月赶年集时,几个小伙伴儿一起跑着跳着到几里地外的集市上去耍一耍,我最爱买的是小人书,当看中一本后讨价还价一角钱递过去,一本想了一年的小人书就搂在怀里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流淌在童年的记忆里,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得到一件自己心爱的东西是多么不容易,童年的几本小人书伴随着我近五十年,每当夜晚台灯下翻看这些小人书时,童年的趣事就会逗得六十岁的自己笑出声儿来。

搬出家里的大算盘,拿出壹角、壹元、伍元纸质人民币,先给娃娃读一下纸币上的字,然后讲一下纸面上人物是谁。最后进行实操阶段,奶奶准备了一筐的糖块、小汽车、手纸,孙娃来到这个筐里挑,他拿出一辆小汽车“奶奶,我买这辆小汽车”“你先拿出伍元钱吧”奶奶接过五元钱,再把小汽车递给他,看他毫不犹豫掏钱的样子,我无声地笑了,能得到伍元钱在我童年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才几十年啊,我们国家经济腾飞了,在今天物质丰富的年代,他再也不会在小脑袋瓜了琢磨着能不能用肆元钱买到了,奶奶导演的这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游戏会给他留下印象吗?

土法炮制玩具。带孩子到田野里去,让娃娃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储备远视力,这是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奶奶天天带娃必做的功课。春天到了,牵着孙娃拎个小塑料桶,拿把小铲子,到城乡结合部的口袋公园里挖野菜,“这是苦苦菜,奶奶小时候常吃它,吃了祛火”奶奶一边挖一边教孩子认识野菜,娃娃小小的手攥住小铲子,一边挖一边喃喃着“苦苦菜,你疼吗?”春天的花赶趟儿似地开放着,杏花开了桃花来,孙娃总是踮起脚尖儿伸出小手抓住最低的枝条儿闻了杏花再跑着去闻桃花,野菜杏花桃花都成了孩子的玩伴儿。夏天到了,在一丛丛绿绿的草叶间挺起一支支细细地茎杆儿,茎杆上顶着一个象尾巴一样的“小脑袋”,人称狗尾巴草,没有花香的狗尾巴草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奶奶和孙娃拔出一根根儿狗尾巴草的茎杆儿,祖孙俩就坐在梧桐树下开始玩狗尾巴草变小老鼠的游戏,一会儿手里的几支狗尾巴草就变成一只有耳朵有小腿儿长着绿尾巴的的小老鼠,孙娃把小老鼠请上火车就去赶集了。秋天,车前草结籽了,拿一个小空瓶,和孙娃一起去捋车前草茎秆儿上的小黑籽,嘴唇轻轻一吹籽皮飞走了,手心洼儿里比芝麻粒还小的黑籽们就进了空瓶子,奶奶还不停地和孙娃说着这些小黑籽的利尿等功能。初冬到了,叶子落满地,捡几根儿大杨树叶子,祖孙俩玩拔根儿,捡几片红叶子、黄叶子,把它们请到在一页纸上做成花朵儿,爱写字的爷爷给题上字,很“精美”地一副作品诞生了。

农历节日传统着过。端午节快到了,奶奶给孙娃的衣服上缝个红剪刀正在咬蜈蚣,再端出泡好的江米拿出已舒展开的粽叶,祖孙俩一起包粽子,到郊野公园去采艾蒿,回来后把艾蒿放在大门上,在和奶奶一起做这些时,聪明的孙娃总是歪着小脑袋瓜儿,忽闪着大眼睛“奶奶,这是为啥呢?”在孙娃一个个为啥里,他的小脑袋瓜里装进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演示做菜的过程。有了孙娃后奶奶做饭的热情爆棚了,每天早晨都做上五、六个菜,孙娃最爱吃炒土豆丝,四道工序象出场的演员,第一道,洗土豆,第二道削土豆皮......孙娃就象个忠实的小观众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奶奶手里的土豆如何变成一盘土豆丝的“奶奶,太好玩了,真香”“大满意长大了做啥工作”“做炒土豆丝的工作”,忙碌的奶奶顿感轻松了许多,拿出两个松花蛋,去皮后请出一根儿细线来,轻轻地把一个椭圆的蛋切成了大小相等的莲花瓣儿,“奶奶,你为啥不用刀啊”小家伙儿还沉浸在切土豆那场戏里了,拿出刀切,这松花蛋成了一盘子碎瓣儿,孙娃似乎明白了什么,细线完成了任务,奶奶用水洗净它晾在一旁,孙娃忽闪着大眼睛“奶奶,为啥不扔了”“奶奶的妈妈说留着下次用”。

就这样,跨过近一个甲子,奶奶牵着娃娃的手一起“细嚼慢咽”过生活,在“旧日时光”里孩子一天天长大。[1]

作者简介

董凤琴,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会员,出生在一个空气里飘着枣花儿香的小村庄,有多篇散文获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