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响铃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响铃豆

中文学名: 响铃豆
拉丁学名:Crotalaria albida
Heyne ex Roth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   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   科:蝶形花亚科
族:猪屎豆族
属:猪屎豆属
组:唇萼组
系:圆柱果系

响铃豆[1],中药名。为豆科野百合属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的根及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的功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鲜品捣敷。

临床应用

治疗白血病

从大叶猪屎豆种子中分离出的生物碱-野百合碱,据分析与草药农吉利中分离出的农吉利甲素性质相同(参见"野百合"条)。曾试治白血病26例,获得暂时缓解者(血液中幼稚细胞消失,骨髓象恢复正常或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全身情况明显好转)2例,暂时好转者(血象明显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全身情况好转)4例,血象进步者(血液中幼稚细胞减少,症状减轻不明显,全身情况维持原状)8例。总有效率为56%。治疗方法:一般每日用100~200毫克,一次或分二次静滴或静注,连续2星期左右。如血象不见进步,则停用野百合碱,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如血象有所进步,或虽无明显进步而全身情况尚好者,仍可继续用药。用药时间最长者为30天,总量6.0克。但考虑到野百合碱有一定的毒性,故建议总疗程不超过15天,总量不超过2.5克。据本组病例的观察体会,有效病例在用药后的5~7天,血象开始好转,平均在12天时血象好转最明显;但有效时期较为短促,最短的仅3~5天,最长也不过1个多月。野百合碱对肝脏有毒性损害,但个体差异很大。肝脏受损的主要表现是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上升,且往往在用药后1~2个月始表现出来。肝脏损害严重者甚至可以致死,故临床应用必须十分慎重

治疗恶性肿瘤

曾用野百合碱治疗21例,其中皮肤癌4例,基底细胞癌3例,宫颈癌4例,恶性淋巴瘤3例,头颈部肿瘤4例,食道癌1例,肺癌1例,纵隔肿瘤1例。结果显效2例,有效1例。显效标准是症状基本缓解或大部分缓解,肿瘤缩小一半以上;有效是症状有所改善,肿瘤缩小一半以下。治疗方法及剂量:㈠外敷粉剂,15~80毫克/天,总量最小765毫克,最大1520毫克;㈡局部瘤内注射,30~100毫克/天,总量最小165毫克,最大2000毫克;㈢肌肉注射,15~50毫克/天,总量600毫克;㈣静脉注射或滴注,100~200毫克/天,总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㈤动脉插管推注,多数为200毫克/天,总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根据病变的不同,分别采用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疗程一般为2~3周。毒性反应:可影响肝、肾及造血功能;一般副作用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无力、头晕、头痛等[3]

采收加工

夏秋采,洗净切碎,晒干。

药用选方

1、治夜梦遗精:响铃草五钱。夜寒苏五钱,爬岩龙五钱,毛药五钱,双肾草三钱。炖肉服。

2、治久咳,痰中带血:响铃草蜜炙,煎汤服。

3、治气虚耳鸣:响铃草一两,猪耳朵一对。加食盐炖服。

4、治病后耳聋:响铃草八钱,石菖蒲三钱。煎水服。

5、治虚弱气坠:响铃草根五钱,一朵云三钱。炖肉服。

6、治疔毒、恶疮:假地蓝全草,捣烂敷患处[4]

毒性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猪食入拌有响铃豆种子的饲料可致中毒。

急性中毒初期症状有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行走摇晃、呕吐、便秘、粘膜苍白,后期出现反射消失、心律不齐、流涎以及全身抽搐等以至死亡。

慢性中毒一般在7-8天后才出现症状,有流涎、咬牙、腹部皮肤青紫、黄疸、便血等。

尸检可见胃粘膜脱落,胃底出血,肠粘膜增厚呈弥漫性出血,淋巴结呈灰棕色,肝实质变性,心包积液,心内膜充血,血液粘滞度降低乃至凝固不全等。

形态特征

植株: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质,体高30-60 (-80) 厘米;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细弱,被紧贴的短柔毛。

:托叶细小,刚毛状,早落;单叶,叶片倒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5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钝或圆,具细小的短尖头,基部楔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叶柄近无。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长达20厘米,苞片丝状,长约1毫米,小苞片与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梗长3-5毫米;花萼二唇形,长6-8毫米,深裂,上面二萼齿宽大,先端稍钝圆,下面三萼齿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淡黄色,旗瓣椭圆形,长6-8毫米,先端具束状柔毛,基部胼胝体可见,冀瓣长圆形,约与旗瓣等长,龙骨瓣弯曲,几达90度,中部以上变狭形成长喙;子房无柄。

:荚果短圆柱形,长约10毫米,无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种子6-12颗。

花果期:花果期5月至12月间[5]

分布区域

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中南半岛、南亚及太平洋诸岛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荒地路旁及山坡疏林下。海拔200-2800m。

参考资料

  1. 响铃豆,天林中药材网
  2. 响铃豆功能主治,中医世家
  3. 响铃豆的临床应用,51中药查询
  4. 响铃豆的药用选方,农品e线网,2018-03-09
  5. 响铃豆的形态特征,苹果绿养生网,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