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代寺觀壁畫珍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代寺觀壁畫珍品,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是五台山西台外九大寺之一,隋唐之際,名震長安,受到唐王朝的重視。唐代會昌滅法時寺院被毀,後由高僧願誠在施主京都女弟子寧公遇的捐助下於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

原文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輝煌的時代,佛教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鼎盛。修佛寺,鑿石窟,建道觀,數量之多,創作之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為佛教寺觀壁畫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據文獻記載,唐代時兩京(長安、洛陽)的大寺廟都有壁畫,其中有不少是繪畫大師的作品。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寺塔記》記載,凡唐代200多名畫家中,就有180多名參加過壁畫的繪製。據說僅吳道子就繪過300多堵。所惜的是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雲變幻,保存下來的大多是石窟和墓葬壁畫,寺觀壁畫僅山西省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內保存有唐代壁畫60多平方米。雖然數量不多,篇幅不大,不能代表唐代壁畫藝術的全貌,但卻是中原各地絕無僅有的唐代寺觀壁畫珍品。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是五台山西台外九大寺之一,隋唐之際,名震長安,受到唐王朝的重視。唐代會昌滅法時寺院被毀,後由高僧願誠在施主京都女弟子寧公遇的捐助下於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東大殿是寺內的主殿,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檐廡殿頂,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按唐代佛寺有繪製壁畫的習俗,佛光寺的重建得到的京城施主的捐助,四壁應該都是繪有壁畫的,只是明代時寺內僧人重砌檐牆,在四壁塑造五百羅漢,可能這時將壁畫毀掉了,現在只在殿內的拱眼壁和明間的佛座背後保存有零星的大小不一的22幅。拱眼壁是兩個柱頭斗拱之間的空檔,繪有壁畫的拱眼壁長450厘米,高66厘米。壁畫的構圖分為三組,中間的一組是說法圖,主像是佛祖在說法,兩側是觀音和勢至菩薩,左右兩組以文殊、普賢兩菩薩為中心,各有脅侍菩薩和天王、飛天等簇擁,作赴會行進的狀態,壁畫的各端各繪有供養人,北邊的一組是僧人裝,南邊的一組是俗人裝,畫幅雖然不大,卻繪有眾多人物,形象也十分生動,與敦煌石窟中同期的壁畫相比較,設色繪法都完全一致。在繪製技巧上,以濃淡墨色虛實相映,用色以硃砂、石綠、土黃為主,有「焦墨淡彩」的唐畫之風,畫臉和鬍鬚的筆法,尚存漢畫的遺風,人物的衣着線條飄逸流暢,仍有傳說中吳道子「衣帶當風」的筆意,由於年代久遠,畫面的的顏色除赭土青綠外,均已變成暗褐色,失去了原有的艷麗色澤,但是更顯得古樸蒼老。

明間佛座後的壁畫較為清晰,是1964年時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在考察時偶然發現的。壁畫繪製在佛座背後的一個壁面上,畫面高35厘米,寬100厘米,兩側被後人用土坯牆封護,光線幽暗,故發現時色澤如新。這幅珍貴的唐代原作,歷經後代的多次維修,竟沒有被損壞,保持了唐代時的原貌。畫上畫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龍等,人們俗稱《鎮妖圖》。畫面分三部分,左側畫有毗沙門天王,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手執寶劍,雙眉高聳,盛氣凌人,突出的肌肉,強健的體魄更使其雄猛無比,腳下被降服的兩隻鬼怪,赤身露體,面目猙獰。旁立一個天女,雙髻高聳,佩以花飾,眉清目秀,長裙及地,衣帶飄逸,衣紋流暢,典型的唐代仕女裝飾。中間的一幅繪有一個神官,頭戴幞頭巾,身着豹皮服,鬚眉直豎,雙目圓睜,手擒妖猴。右邊的一幅繪的是一個神官,手執長杵,上身裸露,腰系豹皮裙,赤足向左作追趕狀,右上角繪有一三爪神龍,張牙舞爪,一隻小妖赤身裸體,跌倒在地,驚恐萬狀,這幅壁畫以降魔護法為題材,表現天王法力無邊,無惡不懲的英雄氣慨。繪畫的線條採用蘭葉描的方法表現,骨骼肌肉強勁有力,眾多的形象生動傳神,富有個性,設色簡單,與傳世的盛唐吳道子《天王送子圖》相比較有驚人的相似,說明了吳道子畫派的廣泛影響。[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