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訶 | |
---|---|
軍人 作曲家 | |
出生 | 1922年10月28日 |
國籍 | 中國 河北 |
知名於 | 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 |
知名作品 |
《祖國祖國我愛你》 《長征組歌》 《唐訶歌曲精選》。 |
唐訶(1922-2013) 原名張化愚,作曲家,河北易縣人。 [1]
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副團長等職。
1940年開始音樂創作,所寫《翻身不忘共產黨》、《邊區好》等歌曾廣泛傳唱。
唐訶建國後在戰友文工團任專業作曲。
共譜曲上千首歌曲,撰寫了上百篇音樂論文,出版了音樂文集《歌曲創作漫談》。
目錄 | |||
基本資料 | |||
個人簡介 | |||
音樂生涯 | ▪為時代而歌 | ▪ 樂者樂也 | ▪ 如歌人生 |
作品音樂會 | |||
主要作品 | |||
紀事年表 | |||
歌中人生 | |||
書法作品 | |||
長者之風 |
基本資料
唐訶,原名張化愚,中國著作曲家,1922出生,河北易縣人。
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總團副團長等職。1940年開始音樂創作,所寫《翻身不忘共產黨》、《邊區好》等歌曲曾廣泛傳唱。
建國後在戰友文工團任專業作曲。創作了上千首歌曲,撰寫了上百篇音樂論文,出版了音樂文集《歌曲創作漫談》。1955年中共中央軍委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2003年中國文聯授予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項「終身榮譽勳章」(金鐘獎)。
2013年7月25日0時26分,唐訶因肺部感染導致呼吸衰竭,在青島與世長辭,享年91歲。 [2]
個人簡介
唐訶(農曆1922年9月9日), 生於河北易縣荊軻山下樑各莊的一個教師家庭,祖父、父親、舅父都是教師。讀小學時,曾受進步教師董雅山的影響,初步接受了一些抗日救亡思想。15歲參加八路軍,當年考入「幹部訓練所」,畢業後,被分配到八路軍某劇社任歌舞隊長,師從社長杜寶潔學習音樂,掌握了幾種樂器,並指揮合唱。1939年部隊整編,被分配到步兵團任宣傳隊長、文化幹事、團部支書以及連隊指導員等職。18歲,寫了他的第一首歌,處女作《七七之歌》。唐訶的音樂才華被發現,進入了晉察冀軍區二分區的七月劇社,從事正規的音樂學習和創作。1946年調軍區冀晉劇社創作組,1949年部隊改編為66軍。冀晉劇社更名軍文工團,1952年 調華北軍區抗敵劇社創作研究室,抗敵劇社後改名為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後又改名為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唐訶在這個全國聞名的文藝團體一直擔任作曲和領導,直到1983年離休。
唐訶是一位國寶級的作曲家,他從1940年開始音樂創作,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音樂創作的70年中,為祖國和人民創作奉獻了2000多首音樂作品,其中包括音樂史詩、器樂曲、歌劇、舞劇及影視作曲。各地出版社先後出版《唐訶歌曲精選》、《歌曲製作漫談》、《歌曲創作講座》、《唐訶散文集》、《唐訶行書冊》以及作品單行本等數十種。新中國成立後,他創作了《在村外小河旁》、《眾手澆開幸福花》、《老房東查鋪》等流傳甚廣的歌曲。上世紀60年代,唐訶參與主創了史詩巨作《長征組歌》。改革開放初期,為影片《甜蜜的事業》創作的插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和為i電影《紅牡丹》創作的插曲《牡丹之歌》被廣為傳唱。 唐訶的「音樂書法」作品曾傳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並收入《中國百名藝術家書畫冊》、《中國書畫擷英》(香港)、《中華傳世書畫鑑賞》等專集中。
音樂生涯
「部隊領導曾有意在政治上培養我,但我還是更喜歡音樂創作。」唐訶說音樂也是一種戰鬥武器。
為時代而歌
每年八一前後,全國的各大劇場幾乎都要上演一場久唱不衰的曲目,這個保留曲目就是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有評論說,在國內《長征組歌》的普及率、影響率,在我國大合唱歷史上是少有的。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幾乎就是聽着《長征組歌》走過來的。因而,這部凝聚了藝術家心血的聲樂套曲,成了一個時代優秀藝術作品的代名詞。
47年前,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有關方面決定要編排一個大型歌舞,戰友歌舞團接受了這個任務。唐訶當時是戰友歌舞團的一名曲作者。他因為創作了《眾手澆開幸福花》、《祖國祖國我愛你》,這樣一些在群眾中有影響的歌曲,而被點將參與創作了《長征組歌》。
回顧自己70年的音樂創作生涯,唐訶說,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有4次上大學的機會,但最終都沒能實現這個願望。他最大的滿足就是他從沒有離開過的火熱的生活。無論是60年代創作的《長征組歌》,還是70年代創作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都是他心裡想說的話,人們心中要抒的情,只是他用音樂的形式表現了。他說,說他是作曲家並不確切,確切地說,他只是一個歌者,一個為時代而歌的人。
樂者樂也
唐訶出生在河北易水河畔、荊軻山下,是高漸離的故里,擊築送荊軻的地方。他走上音樂之路,是從學吹笙開始的。他對音樂有驚人的悟性,曾和工人一起,製作出瓢琴、俄式三角琴、板二胡、五弦琴和意式曼陀林等樂器。他曾以3天時間,借讀完李煥之的《作曲教程》(兩冊)油印本,並認真做了筆記。他有驚人的記憶力,在老同志中堪稱佼佼者;他學什麼會什麼,唱什麼像什麼。
1940年,一首歌名叫《七七之歌》問世並廣為傳唱。那是當年還不到18歲的唐訶的處女之作,當時他在晉察冀一分區26團宣傳隊任隊長,還不懂作曲,但他編唱的《七七之歌》,戰士們很喜歡。
他的勤奮在圈裡是出了名的,戰爭年代,無論行軍打仗到任何一個地區,他都注意搜集當地的民歌民謠。抗美援朝時期,部隊住在朝鮮老鄉家,一次房東大媽的女兒邊燒火做飯邊哼歌,他為了記譜子就躲在窗下聽,一蹲就是半個鐘頭,正好被房東老大爺看見,為這事還差點發生了誤會。在朝三年,他收集了大量朝鮮民歌和民間小調。每天堅持寫音樂日記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有時洗臉到一半突然想起一段旋律,臉上香皂沫顧不上擦就拿起紙筆記譜子。唐老風趣地說這叫靈感記錄,由於平時有大量積累,到用起來時才顯得得心應手。
在唐訶70年的創作生涯中,每當他有一首歌曲問世,就有一部作品成功。於是不少人問他創作的秘訣是什麼,創作是否有天才的因素。他總是說兩句話,一是勤奮,二是深入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說起天才,唐老說自己並不感到與別人有哪些不同,有些方面總覺得比別人還笨 。俗話說「笨鳥先飛」,他特別篤信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什麼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於寫作罷了。
如歌人生
抑揚頓挫的音樂也讓唐訶體驗到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有過成功的喜悅,也嘗過挨整的滋味。參加革命滿10年時,全國即將解放,而那年整黨,他的家庭出身,由中農改劃為地主,這包袱一直背了30多年,給他帶來過苦惱。直到「文革」結束後,問題才得到解決。
在創作《長征組歌》大獲成功之後的第二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大革命」,他和晨耕、生茂,被打成「唐茂耕」三家村反黨小集團,被隔離審查。造反派對他們約法三章:一不准回家;二不准發表作品;三不准與外界接觸。於苦悶中,他想出自我解放的一招———寫語錄歌。作了毛主席語錄歌《完全徹底為人民》,讓孩子偷偷寄給《解放軍報》。編輯沒把握,拿去問《解放軍歌曲》主編田光:「這歌能不能發?」正直的田光答:「很好,有部隊特點,准能唱開!」又問:「這作者打倒沒有?是那條線上的人?」「唐訶我了解,不是黑線上的人,沒問題!」歌曲於是發表,並立即在全國傳唱開。他也因此被解放,三條禁令隨之撤銷。1976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逝世,使神州布滿哀痛的陰雲。他於是與生茂、石祥、劉薇等合作,寫了一批懷念歌曲,頌揚老一輩革命家,寄託自己真切的哀思。而思想解放的春風,充滿光明的生活,又讓他激情難已,心潮難平。他和呂遠合作,為電影《甜蜜的事業》創作了主題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我們的明天比蜜甜》和電影《紅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 [3],表達了他對新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唐訶的作品曲調通俗易懂,便於上口,有許多歌曲在群眾中久唱不衰。他創作的《翻身不忘共產黨》在解放區人人會唱,解放後創作的《志願軍戰士之歌》、《眾手澆開幸福花》、《在村外小河旁》、《打靶歌》、《老房東查鋪》等都廣為流行。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參與創作的《長征組歌》,成為中國音樂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史詩。
作品音樂會
2007年12月,由青島市政府主辦的唐訶作品音樂會在青島隆重舉行,時年85歲的唐訶親自到場,與他合作過多年的著名作曲家呂遠、二胡演奏家許講德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賈世駿前來捧場。青島音樂廳里溫暖、快樂,掌聲飛揚。
一首經典的女聲小合唱《在村外小河旁》開場,活潑優美的曲調隨即點燃了觀眾熱情。滿頭白髮的二胡演奏家許講德上場,獨奏《歡樂的競賽》。曲如其名,在他製造出的歡快韻律感染下演出達到第一次高潮。演出完畢,許講德將獻給她的花遞向前排的唐訶,兩位白髮老人緊緊握手。
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歌曲《牡丹之歌》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賈世駿演唱,他的女兒賈薇鋼琴伴奏。賈世駿還演唱了毛主席語錄歌《為人民服務》,現場觀眾一聽旋律,便自覺打起了拍子,整首歌未停。除此之外,賈世駿還獻上了《革命風雷激盪》,拿着歌詞本上台的他難掩激動,表演完後與女兒在舞台上相擁,現場掌聲雷動。
青島市藝術學校少女合唱團表演的《祖國祖國我愛你》和《花兒朵朵向太陽》則讓唐訶很感動,小女孩們略帶稚嫩卻感情真摯的合唱讓他「仿佛回到當年」,在演出間隙講話的唐訶聲音幾乎哽咽,現場笑聲掌聲一片。
音樂會只有兩首新歌,都做於2007年,一是京韻十足的《東城西城龍的眼睛》,想必是居京多年的唐訶對北京城的深情表白;另一首則是據溫家寶總理詩作《仰望星空》譜曲的作品,深沉而充滿哲思。
最後音樂會在《長征組歌》中結束,右腿不方便的唐訶被攙扶上台,老朋友們鼓掌、握手、一起高唱《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旋律久久地迴響在音樂廳中。
主要作品
●1954年,《在村外小河旁》,傳入朝鮮、日本、蘇聯及東歐諸國。
●1961年,《花兒朵朵向太陽》,電影《花兒朵朵》主題歌,與丁平合作音樂,流傳廣泛。
●1962年,《眾手澆開幸福花》,曾改編為多種器樂曲,全軍第三屆文藝匯演中獲獎。
●1964年,《祖國祖國我愛你》,曾編入中小學教材,出唱片,流傳全國。
●1965年,與晨耕、生茂、遇秋合作的由肖華將軍作詞的《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整個組歌共分為《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輝》、《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10個部分,
以深刻凝鍊的語言,優美動人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歌頌了紅軍指戰員艱苦卓絕、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幾十年過去了,《長征組歌》已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家喻戶曉,傳唱至今。在這熟悉的旋律中,閃動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長征組歌》已誕生了三十多個春秋,當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三十周年,由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於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劇場成功地舉行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首場演出。
●1968年,《沁園春 雪》(毛澤東詞),與生茂合作音樂,馬玉濤原唱。在創作中,曾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進行修改。同年創作了《沁園春 長沙》(毛澤東詞)。
●1976年,《憶秦娥 痛悼總理》(張燕生詞),此詞曾收入《天安門革命詩文選》。同年創作了《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詞),劉斌原唱。
●1979年,《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於淑珍原唱;《我們的明天比蜜甜》,關貴敏原唱。兩首音樂均為電影《甜蜜的事業》插曲,與呂遠合作。其中:《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洲音樂教材,《我們的明天比蜜甜》入選15首群眾最喜愛的廣播歌曲。
●1980年,《牡丹之歌》,電影《紅牡丹》插曲,與呂遠合作音樂,曾獲「青年最喜愛的歌曲」二等獎,1992年獲優秀影視歌曲大獎。
●1988年,《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蘇軾詞)。
●1994年,《最美最美是中華》,於淑珍原唱,獲廣播歌曲金獎。
●2010年,《滿江紅 怒髮衝冠》(岳飛詞)。
紀事年表
【1922年】 10月28日(農曆九月九日)生於河北省易縣梁各莊村。
【1930年】 入小學
【1933年】 入預備班,受董雅山老師抗日救國思想的影響。
【1936年】 高小畢業。音樂考試唱《漁光曲》獲高分。
【1937年】 7月7日抗戰爆發。農曆八月十五日,日本飛機轟炸縣城和梁各莊,家鄉隨即淪陷。
【1938年】 5月與父、兄參加抗日軍。隨即考入幹部訓練所,跟隨馬義之學音樂,畢業後在宣傳隊工作。
【1939年】 2月任冀中軍區游擊三支隊曙光劇社歌舞隊長。隨社長杜保潔學合唱指揮。在此期間結識音樂家王 佩之,戲劇家蘇友鄰、魯易、金欣等。5月1日經社長杜保潔、指導員閻建中介紹成為中共黨員。秋,任26團宣傳隊隊長。參加金坡戰鬥。
【1940年】 創作第一首歌曲《七七之歌》,在紀念抗戰三周年軍民大會上演出。之後參加「百團大戰」,寫出第一篇通訊《郭英傑七處負傷》,載軍分區《導報》。在此期間結識作曲家李劫夫、美術家吳堅、戲劇家賈克等。
【1941年】 春,調二分區七月劇社任分隊長,結識戲劇家沈定華、王丁、江農,音樂家韋虹、丁辛,文學家葛堯、葛文、方行,美術家靳夕。同年參加第二屆邊區文藝會演,觀摩《帶槍的人》等名劇。
【1942年】 為話劇《櫻花節》配插曲《可奈何》。智世明、丁平、唐江從大眾劇社調來,劉薇從聯大文工團調來。參加對敵政治攻勢,創作《打擊歸順班》(葛堯詞)等歌曲。
【1943年】 邊區第三屆文藝會演,參加創作《麥收歌活報》以及清唱劇《王家莊擁護共產黨》,民族歌劇《一家人》(史明主演)的音樂。會演中結識晨耕、王引龍、嚴金萱、石磊、劉兆江等。年底與劉薇合作表演唱《罵閻錫山》。
【1944年】 在兵工廠與老工人合作造出瓢琴、俄式三角琴、板二胡、五弦琴、意式曼陀林等一批樂器。與群眾劇社聯合演出《血淚仇》時,結識王莘、曹火星、劉沛、張學明、張學新、顧品祥等藝術家。《罵閻錫山》經王莘審定,演出後,迅速傳遍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敵劇社的大型話劇《前線》配樂,結識羅浪、張非、劉佳、丁里、汪洋、胡可等藝術家。
【1945年】 1月任七月劇社副指導員。智世明、王丁、靳夕調五分區劇社,韋虹調軍區,葛堯、丁辛調冀中。
大生產運動開始。曹增銀、張素萍、蘇敏等從地方調來,演出《八月十五》表演唱,《新舊光景》歌劇等節目。創作大型歌表演《邊區好》(翟翼詞)。8.15後,張家口新華廣播電台播出合唱《我們是新中國的先鋒隊》(趙湘植詞),智世明等演唱,張非指揮。
【1946年】 1月調軍區冀晉劇社創作組工作,因患胃病回家養病。6月初病癒歸隊,參加歌劇《白毛女》的演出,彈風琴。7月與張素萍結婚。婚後張去石家莊「行知中學」讀書。
【1947年】 創作小歌劇《拆被子》(翟翼編劇)、《一家子》(邢也編劇)、《驢》(劉薇編劇)等。同時與邢也合作大型歌劇《不上地主當》,此劇連演近百場,頗受農民歡迎,1951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1948年】 春,開始整黨,唯成分論,無限上綱,打擊了不少好同志,造成內部不團結,互不信任。唐訶由中農改劃成地主成分。此後,地主成分背了數十年,至「文革」後,經村、鄉政府證明,才改為「上中農」。同年秋進軍綏遠,創作輪唱曲《軍隊向前進》,轉戰於卓子山—張家口一線,進駐宣化府,出版《歌集》一冊。其中《歌唱華北解放區》(唐訶詞曲)曾長期演唱。
【1949年】 部隊改編為66軍。冀晉劇社更名軍文工團,李舒田任團長,唐訶任指導員。千里進軍打太原,與劉薇合作《歡送英雄上火線》,在距前沿陣地一公里處演出。後隨軍北上解放大同,東進天津守海防。創作演出了童話歌舞劇《小紅帽》。
【1950年】 10月帶隊第一次入朝,失去第一次入音樂學院的機會。同年12月,第二次入朝,參加第三戰役,創作隊列歌曲《紅旗插上濟州島》(唐訶詞曲),載於《人民日報》,在部隊中傳唱。6月, 長子津生(張超)出生。
【1951年】 春,創作《五音山上英雄多》(唐訶詞曲),並帶文藝小分隊將此歌唱遍五音山上每一個陣地。在敵人轟炸掃射下堅持演出,給戰士很大鼓舞。4月隨軍回國在「文藝通信」上發表《朝鮮戰地文藝紀實》。
【1952年】 調華北軍區抗敵劇社創作研究室,後又從66軍調來劉薇、王引龍、唐江等同志。唐訶參加曲藝演出,為[單弦]伴奏,至此,文工團始建曲藝隊伍。
【1953年】 第三次入朝,創作卡農合唱《志願軍戰士之歌》(唐訶詞曲),獲華北軍區創作一等獎。同年,文化部指示:中央音樂學院有一個名額,可從晨耕、唐訶二人中選一人去學習,留一人堅持工作。後決定晨耕學習,唐訶代理音樂舞蹈隊長,第二次失掉入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馬玉濤、賈世駿調來合唱隊。2月,次子燕生(唐潮)出生。
【1954年】 春節去祁縣太古觀摩民間藝術,在此期間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民間音樂。回京後創作女小合《在村 外小河旁》,詞曲經張非團長親自整理定稿,並送《解放軍歌曲》首發,之後又出版兩種伴奏形式的唱片。此歌流傳甚廣,先後發表於二十幾種刊物,傳入朝鮮、日本、蘇聯和東歐諸國。年底,與劉薇、王引龍、丁平結伴去浙東前線體驗生活。
【1955年】 1月在頭門島過新年,和戰士聯歡。不久,「一江山戰鬥」開始,唐訶等四人隨軍到一江山和大陳 島採訪。創作了歌曲《我上了登陸艇》(唐訶詞曲),發表於《解放軍歌曲》。寫出散文《浙東前線散記》,發表於《文藝報》。創作了詩歌《山泉啊,山泉》(與戰士合作),經黃慶和譜曲後,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獲創作二等獎,並出唱片。2月,三子連生(唐玥)出生。
【1956年】 倪維德從南京空軍調來,他與張非、唐訶合作了大型歌表演《解放軍參觀合作社》和《歌唱第一個偉大的五年計劃》、《歌唱農業新綱要》、《八萬萬人一條心》等歌曲。他的到來,使文工團掀起了歌曲創作的小高潮。《村村辦好合作社》(管平詞)收入日本出版的《新中國歌曲集》中。 【1957年】 反右運動開始,在小湯山療養時,結識老舍先生,共同研究、創作了《歌唱偉大的黨》。6月,四子貴生(唐昭)出生。
【1958年】 山東躍進劇團進京演出了唐訶作曲的《鋼鐵五姐妹之歌》。創作歌曲《大躍進的歌聲震山河》,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優秀歌曲獎第二名。與華江、賈冬溫負責組建戰友歌劇團。創作了《告別》等十餘部小歌劇。
【1959年】 創作大型歌劇《山清水秀》,並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音樂受到好評。第三次失去進瀋陽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
【1960年】 與韌敏合作小歌劇《雙喜臨門》,上演五十餘場。合作兒童歌劇《哥哥放羊我提籃》(金波編劇),上海出版單行本。與晨耕合作器樂曲《歡樂的競賽》、《子弟兵和老百姓》,由許講德二胡獨奏,參加全軍「三獨」會演,並出版單行本。開始投入大型歌劇《大清河》(劉佳編劇)的創作。創作了《革命大家庭充滿陽光》(章明詞),在全軍推廣。
【1961年】 與丁平合作電影《花兒朵朵》音樂,主題歌《花兒朵朵向太陽》(袁鷹詞)傳唱至今。
【1962年】 與呂遠首次合作,創作電影《錦上添花》音樂。創作歌曲《眾手澆開幸福花》,由陸青霜首唱,後馬玉濤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時獨唱此歌,獲創作優秀獎,並傳唱至今。
【1963年】 歌劇《大清河》在京、津演出,羅瑞卿、楊成武等軍隊首長觀看演出,中央台播出。
【1964年】 創作了一批少兒歌曲:《祖國祖國我愛你》(洪源詞),選為中、小學音樂教材。表演唱《星期天》(吳揚詞),拍成電視藝術片播出。均流傳全國。與張非等合作大型歌劇《雷鋒》。創作小歌劇《巧送錢》,並出版單行本。
【1965年】 與張非等合作大型歌劇《阮氏梅》(唐訶、生茂作曲)。參與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肖華詞)的創作。作品首發於《解放軍歌曲》。
【1966年】 10月份譜寫了毛主席語錄歌《完全徹底為人民》,發表於《解放軍報》。迅速傳遍全國。
【1967年】 與劫夫、生茂、竹林等合作組歌《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其中二重唱《毛主席啊,我們永遠忠於您》、合唱《毛主席和我們永遠在一起》流傳甚廣。 【1968年】 與生茂合作《毛主席詩詞組歌》。周恩來總理提出對《沁園春·雪》的修改意見,修改後由馬玉濤演唱,傳遍全國並流傳至今。與生茂合作《人民公社組歌》,其中陸青霜演唱的《貧下中農最愛毛主席》迅速流傳全國。與生茂合作部隊歌曲《革命風雷激盪》流傳全軍。為北京市東城區文藝會演創作表演唱《天安門前留個影》,並廣泛流傳。
【1969年】 與生茂合作《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紅太陽》組歌,傳唱至今。
【1970年】 周總理讓戰友文工團搞一台文藝節目,但因受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總理審查多次均未通過。
【1971年】 總理指示:「到生活中去,親身體驗到的,再去寫。」於是和劉薇、石祥、洪源、生茂等一起去山西隨部隊拉練,創作了一批反映部隊生活的歌曲:《老房東「查鋪」》、《解放軍野營到山村》、《連隊生活歌曲六首》(包括《打靶歌》)等,在軍中和全國流傳甚廣。
【1972年】 雲南邊疆採風。
【1973年】 參加全軍分片會演,在會務組工作。
【1974年】 患吞咽障礙住院。
【1975年】 與呂遠合作《決裂》與《沸騰的群山》的電影音樂,為此到黑龍江伊春林區體驗生活。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對《長征組歌》的詞曲做了一些修改,並由八一廠拍成電影藝術片(王苹執導)。
【1976年】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相繼逝世。創作了一批紀念領袖的歌曲。
【1977年】 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與生茂合作了男女聲二重唱《深切懷念周總理》(石祥、劉薇詞),為才旦卓瑪創作了《藏族兒女懷念周總理》(李德文詞)。為《天安門革命詩文選》中的《憶秦娥.痛悼總理》(燕生詞)譜曲。
【1978年】 與朝魯合作電影《蒙根花》音樂。受肖華上將之邀,去甘肅山丹軍馬場和青海湖體驗生活。與呂遠合作電影《甜蜜的事業》音樂,其中兩首插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於淑珍演唱) [4]和《我們的明天比蜜甜》(關貴敏演唱)均廣泛流傳,並收入「十五首優秀歌曲」中。
【1979年】 創作了抒情歌曲《丁香花說:我愛你》(倪維德詞、於淑珍演唱)。
【1980年】 與呂遠合作電影《紅牡丹》音樂 ,其中插曲《牡丹之歌》獲金唱片獎,廣泛流傳至今。出版文集《歌曲創作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唐訶生茂歌曲集》。與劉薇合作的《連隊的歌聲》成為總政向全軍推薦的歌曲。
【1981年】 去四川、湖北等地深入生活,創作一批有關鐵路的歌曲。其中《祝你一路順風》(張士燮詞)拍成音樂電視片,成為列車開動時的序曲。
【1982年】 《歌曲創作札記》在《解放軍歌曲》開始連載。去新疆體驗生活,創作《麥西來甫跳起來》(劉薇詞)。
【1983年】 《歌曲創作札記》出版單行本。接到離休命令。與晨耕等人去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興安嶺林區深入生活,進行創作。
【1984年】 離休後,繼續創作,並整理文稿。創作《藺相如》等電視劇音樂。
【1985年】 創作大型歌舞詩劇《遙遠的回聲》主題歌,全軍會演獲創作獎。頭部患病,去青島療養。
【1986年】 去延邊參加《鄭律成作品研究會》,發表論文《劃時代的軍歌創作》。在此期間拜會了公木先生。
【1987年】 在石家莊舉辦了「唐訶作品音樂會」。於淑珍、馬國光、賈世駿、張振富、耿蓮鳳、許講德、馬子躍等參加演出,唐江為藝術指導,石祥、韓溪等籌辦。河北省黨政軍領導出席。總政宣傳部長李偉、王玉西、生茂、丁平、張魯等領導和音樂家觀看了演出並參加了研討會。與夫人張素萍回易縣老家探親,河北電視台拍攝專題片《易水行》。6月,夫人因患癌症再次入院手術,醫治無效,於8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9歲。《歌曲創作札記》再版,更名為《歌曲創作講座》。10月赴青島療養,並為青島老年大學講音樂課。在此期間,結識李愛英醫生。
【1988年】 2月與李愛英在青島結婚。參加河北省文聯召開的「唐訶石祥作品研討會」。並為洛陽、唐山、湘西義務辦了三個「歌曲創作函授班」,學員近百名。
【1989年】 7月進住青島海軍干休所。為北海艦隊演出隊創作合唱《海之魂》等節目。
【1990—1992年】 創作大合唱《向海洋》、小歌劇《海港玉蘭花》、表演唱《我多想…》等音樂作品。
【1993年】 出版《唐訶歌曲精選》兩萬冊。赴唐山參加「韓溪作品研討會」。
【1994年】 《最美最美是中華》經於淑珍演唱,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金獎,並同時獲首次政府獎。
【1995年】 《長征組歌》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喜盈門之歌》獲廠校歌曲金獎。先後赴北京參加兩項頒獎儀式。
【1996年】 赴北京主持夫人張素萍骨灰在小湯山公墓安葬儀式。同年舉行戰友歌劇團成立48周年紀念大會,祝劉佳同志八十大壽。在《長征組歌》新版MTV新聞發布會上,受到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等中央首長的接見。
【1997年】 開始籌備「唐訶作品音樂會」。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題詞,總政治部副主任華楠為音樂會題詞並作序。
【1998年】 春節後舉行「唐訶作品音樂會」,青島市軍政領導出席。參加演出的有於淑珍、賈世駿、韓桂珍等。音樂會被拍成電視片。
【1999年】 於淑珍在天津自費出版由她演唱的「唐訶作品專輯」(CD盤),收入《最美最美是中華》 等獨唱歌曲20首。擬出版《唐訶散文集》和《唐訶行書冊》。
【2000年】 於淑珍自費出版「唐訶作品專輯(2)」,收入作品20首。
【2001年】 1月,出版《唐訶行書冊》。黃河出版社出版《唐訶散文集》,由賀敬之同志題寫書名,呂遠作序,賈世駿作跋。長子津生代唐訶去白洋淀看望葛堯老師,才得知葛老師已於兩年前逝世。5月,患結腸瘤,入401醫院手術。
【2002年】 因便血住濟南省立醫院治療。去《眾手澆開幸福花》詞作者孔祥雨家作客。
【2003年】 青島舉辦了《唐訶作品廣場歌會》,演唱了二十幾首在群眾中曾廣泛流行的歌曲。賈世駿參加演出並發表評述。榮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榮譽勳章」(金鐘獎),由長子津生陪伴去廣州參加頒獎儀式。
【2004年】 為《在村外小河旁》詞作者、山西詞作家周振佳《歌曲集》作序。為《李如會詞集》作序。為伊楓《百花吟》作序。
【2005年】 為陳志昂《抗戰音樂史》作序。3月,去美國華盛頓探親。回國後在《老年生活報》發表《美國見聞》等文章。與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合作大合唱《桑榆抒懷》。
【2006年】 為韓溪《唐劇音樂概論》作序。
【2007年】 在青島舉辦《唐訶作品音樂會》和《唐訶音樂書法展》。賈世駿、許講德、魯祖立、閃源昌等參加演出。老戰友呂遠前來祝賀。中央電視台和青島電視台拍攝了專題片和晚會實況錄播。
【2009年】 為紀念從軍、從藝七十周年,由黃河出版社出版《我的音樂生涯》。
【2010年】 為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譜曲,為次子燕生作詞的《岳飛頌》譜曲。
歌中人生
一首優美動聽的經典歌曲是可以與世永存並代代相傳的。他從抗日的烽火年代唱起,唱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年代,又從新中國建設時期唱到走進新時代。每一個時期都有他的代表作品,這些代表作品都堪稱經典。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長征組歌》的作曲之一唐訶先生。
唐訶1922年生於河北易州易水河畔的一個教師家庭,自幼受着燕趙文化的薰陶及進步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骨子裡養就了一股「慷慨悲歌」的浩然正氣。抗戰爆發第二年,他15歲就與父兄一起參加了抗日部隊。次年他光榮入黨。從此,他在人民軍隊裡茁壯成長,從文書做起,歷任宣傳隊長、教育幹事、連隊指導員、軍分區「七月劇社」分隊長、軍文工團指導員。1952年調入戰友文工團任創作組長兼合唱隊長、歌劇編劇、總團副團長等職。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而自學成才,終於從一個「小八路」成長為一個功勳卓著的著名軍旅音樂家。
唐訶自幼聰穎,喜愛音樂。河北保定地區是戲曲的故鄉,方戲多達26種,加上民間花會的樂曲、學堂樂歌、軍歌。他自幼受着音樂的薰陶,並對音樂產生了特殊感情。他五六歲時已能用橫笛豎簫吹奏《蘇武牧羊》,他的音樂天賦為其以後從事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1940年在抗戰烽火中他創作了第一首歌曲《七七之歌》。此後又寫了《罵閻錫山》等歌曲,很快在抗日根據地流傳起來,幾乎男女老少人人能唱。解放戰爭時期,他寫出了《翻身不忘共產黨》《窮人翻身謠》等,立即在解放區廣為傳唱。作為戰鬥的武器,這些歌曲對發動群眾,打擊敵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解放後,唐訶調入戰友文工團工作,優越的創作條件使他的音樂創作進入了成熟期。1950年,他隨志願軍第一批奔赴朝鮮前線,深入生活,創作出了《五音山上英雄多》,這首戰歌立即在志願軍各個陣地上傳唱起來,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鬥志。1953年,他第三次赴朝,以他的所見所聞和戰場的素材積累,寫出了《志願軍戰士之歌》。此歌不僅在軍內外廣為傳唱,而且榮獲了華北軍區創作一等獎。
1954年,他寫出了表現軍民關係的抒情歌曲《在村外小河旁》。這首歌一經《歌曲》雜誌發表,立即風靡全國,各報刊競相轉載。不但在國內到處傳唱,而且還流傳到朝鮮、蘇聯、日本及當時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此歌成了他的成名作。50年後,俄羅斯紅旗歌舞團訪華演出時,竟用漢語演唱了這首歌,足以表現了這首歌的強大生命力。1958年他又寫出了《大躍進的歌聲震山河》,以後他把這首歌的旋律用在了電影《錦上添花》片頭片尾。1962年,國家進入困難時期,糧食短缺,飢不果腹,為了把人民的情緒呼喚起來,他又創作了《眾手澆開幸福花》。這首歌以歡樂明快的節奏立即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熱情,由馬玉濤在第三屆全軍文藝匯演唱出後,立即唱遍了全國,而且傳至今日,久唱不衰。上世紀70年代,他創作的《打靶歌》《老房東查鋪》《連隊的歌聲》以及一批毛主席語錄歌曲,這些軍旅歌曲不但在軍內受到了部隊官兵的喜愛,而且也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軍營內外都廣為傳唱。
進入新時代以來,文藝戰線擺脫了「文革」十年的禁錮,走向了繁榮的春天。唐訶的創作激情充分地迸發出來,這一階段成為他創作的又一次黃金期。1979年他為電影《甜蜜的事業》創作的主題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隨着電影的上映,它那優美的旋律立即響遍了祖國大地,老幼傳唱,眾口一歌。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洲音樂教材。同年他為電影《紅牡丹》創作的主題歌《牡丹之歌》又一次紅遍神州大地,爭相傳唱,成為時尚。這兩首歌經歷了20餘年後,至今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此外,他還為兒童電影《花兒朵朵》《沸騰的群山》等9部影片創作了插曲和音樂,從而確定了他的音樂風格和在中國歌壇上的地位。
除了歌曲外,他從戰爭年代至今,還寫過20餘部歌劇作品。然而最讓他滿意和欣慰的是,他參與了紅色音樂經典《長征組歌》的曲譜創作。 1984年,唐訶從戰友文工團工作崗位上離休,但他的音樂創作和音樂活動從沒有停止過。他經常參與當地群眾的演唱活動。對公益事業積極熱情,無私奉獻。1987年河北在石家莊市隆重舉行了《唐訶音樂會》。
這期間他又譜出了《最美是中華》(榮獲1994年廣播歌曲金獎),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又譜寫了《新世紀進行曲》《八榮八恥歌》等群眾歌曲。2007年在他85歲大壽之際,他懷着對首都的熱愛,譜寫出了京腔京韻《東城西城,龍的眼睛》。這首歌在唐訶作品演唱會上演唱後,又一次受到了人民的喜愛。他雖年逾八旬,但寶刀未老。他仍能為人民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好歌。
2007年歲末,《唐訶作品音樂會》在青島音樂廳舉辦,唐訶的經典歌曲又一次迴響在音樂殿堂里。
唐訶不但是著名的音樂家,還是書法家,他的字體幼時臨摹潘齡皋,離休後臨草書,並繼續臨趙子昂行書,他的書法秀麗多姿,豐腴剛勁,飽含着一種燕趙風骨,特別是多年來他潛心研究工尺譜成效顯著。工尺譜是我國古代傳統的記譜法,是以漢字代表音樂符號,又稱作「字譜」。世界上音樂文字只有兩種:線譜和字譜。字譜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豎寫的樂譜。唐訶將書法字體之旁配上工尺譜,讓人們在欣賞書法的同時也可以照譜演唱。他將漢字可以橫寫、豎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音樂作品書法。
書法作品
書法工尺(chě)譜
說起工尺譜這種古老的記譜方式,唐訶說,這是我們國家音樂的母語,至少可沿革至唐代,當年鄧小平同志到日本訪問,日本樂隊演奏的是唐代大曲,這說明當時的曲譜已經廣為流傳。工尺譜發展到宋代時,又稱簡字譜,在民間有廣泛的應用。唐訶早年經常到農村搜集民歌,在抗戰時期就學會了用工尺譜。唐訶介紹,歐洲人發明的五線譜,在明代時就傳入中國,但當時普及不廣。20世紀初,簡譜隨學堂樂歌從日本傳入中國,簡譜也隨之為中國人所接受,其實簡譜也是歐洲人發明的,因為簡譜與工尺譜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相似,所以更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
唐訶的家鄉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下都,當地有豐厚的民間音樂資源,這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營養,唐訶說,當年他們的村裡有個管樂隊稱為「音樂會」,以笙管笛簫和打擊樂為主,如果是管弦樂的,則稱南樂會。唐訶曾搜集了許多音樂素材,它們都是以工尺譜記錄的。同時唐訶還了解到,在琉球群島也流傳有工尺譜,不過當地稱為工四譜,工是mi,四是低音la,尺則是re,稱謂不同,其實是同一種方法。
音樂書法五線譜與簡譜還都各有用武之地,工尺譜反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唐訶把書法與工尺譜結合在一起,再與國畫相映襯,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 這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將音樂、書法、美術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幅「立體」的藝術作品。 [5]
長者之風
唐訶年在耄耋,心性依然平和。蒼蒼白髮,折射着他的人生歷程;深淺不一的皺紋,記錄着他的勤勞和艱辛。
人說唐訶有長者之風,嚴以律己,待人以誠,學識廣博,造詣深厚,又兼有溫文爾雅的氣質和謙卑和藹的風度,同輩、晚輩便由衷起敬意。 [6]
唐訶為人寬厚。他何以有這種性格?他說跟家庭教育有關。他父親是教師,從小教他孔孟之道,知道要寬以待人。善待別人,就有良師益友。
人養歌,歌也養人。他的歌得益於歌唱家的合作,使它傳遍神州,人人愛聽愛唱。《眾手澆開幸福花》由著名歌唱家陸青霜首唱,又經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在匯演時獨唱並獲獎,此歌廣泛傳唱,至今不衰。
天津著名女歌唱家於淑珍,演唱過唐訶的許多歌曲,她演唱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被評為當時的「十五首優秀歌曲」之一。1999年,於淑珍先後自費出版了她演唱的《唐訶作品專輯》(CD盤)、《唐訶作品專輯(2)》,收入其作品20多首。
南國植物「訶」,為常綠喬木,四季常青。作曲家唐訶,是不衰的才俊,他筆耕不輟,一生寫歌,歌中有人生,人生也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