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唱片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唱片機

來自網絡 的圖片

唱片機,又名留聲機。 是一種放音裝置,其聲音儲存在以聲學方法在唱片(圓盤)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內。唱片置於轉台上,在唱針之下旋轉。留聲機為愛迪生的眾多偉大發明之一,因為唱片能比較方便地大量複製,放音時間也比大多數筒形錄音介質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唱片機

別名; 留聲機

類型; 放音裝置

發明時間; 1857

發明人; 斯科特

1857年 法國發明家斯科特(Scott)發明了聲波振記器,這是最早的原始錄音機,是留聲機的鼻祖。

1877年,愛迪生製造出人類史上第一部留聲機,開始儲存媒體的領域。在這一百多年來,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以錫箔制滾筒,鋼針播放,導致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幾次即耗損,到現代鐳射影音儲存軟體的DVD,已在21世紀展現出無以倫比的影音境界。

蟲膠唱片細說愛迪生髮明留聲機時,以錫箔制滾筒錄音,早期蓄音筒唱一次只能錄製一筒,每個蓄音筒聽五,六次就磨損報廢。1892年,德籍技師艾米利。伯林納以鍍金的銅模作為母盤,再以硬蠟作為原料(日後的原料為蟲膠,亦稱洋乾漆),製成母版複製。隔年,唱片像其他商品一樣開始量產。

1879年留聲機首度引進日本,1899年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成立。由於當時錄音及製造唱片的技術由歐美所掌控,日本的唱片必須委由歐美生產,因此,日本早期的唱片都是由外國技師渡海赴日錄製後,將母盤攜回歐美製成唱片,再輸回日本販售。日本第一家標榜生產留聲機及唱片的公司,是1907年美國與日本技術合作成立的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同年,日人湯地敬吾開發出平圓盤唱片的製造技術,突破歐美技術壟斷。此時正值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之際,全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消費能力增加,因此,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於1909年4月由位於川崎的工廠開始生產國產唱片。

1910年,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增資並改組為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以下簡稱「日蓄」)。日蓄成立後,除生產唱片外,留聲機方面也開始量產,並與歐美等進口貨相互競爭。隨後,新興的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日本蓄音器商會1910年成立同時,也在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台北榮町(現台北衡陽路)設立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台北出張所,開始在台灣銷售留聲機和唱片,並展開錄製台灣音樂的工作。據日人山口龜之助所著《唱片-文化發達史》中記載:1914年,日蓄台留聲機和唱片於1910年傳入台灣,至今已95年。

唱片材質從洋乾漆到PC成分的DVD,錄音技術也從單軌錄音到多軌錄音,播放媒體從笨重的留聲機到輕薄的DVD機器。

摺疊編輯本段原理 留聲機系統由播放機器,和唱片兩部分組成。

在黑色唱盤上, 聲音振動由一條波浪起伏的軌道或溝槽來實現, 在唱盤平面上的波動, , 儘可能準確地再現聲波的壓力變化。當唱針沿着溝槽移動, 針尖隨溝槽波動而輕微地振動。這個振動通過機械裝置傳送一個膜而將其放大並散發在空氣中。

當唱盤轉動速度與錄音時一樣, 聲音就被準確地恢復出來, 如果不是, 它所生產的振動頻率與錄音頻率不同。各種各樣的沙沙聲來自於灰塵,引起唱針額外的運動。


老唱機有手搖唱機、4速唱機等。手搖唱機上滿發條後,一次可以連續播放1張唱片的正反2面。4速唱機播放粗紋唱片效果好於密紋唱片,放鋼針唱片也還是差強人意的,還能便於轉錄磁帶。鑽針機器唱頭為鑽石,不需更換,但播放時「沙沙」聲較大;鋼針片雜音較小,音色嘹亮,但要更換唱針。低價位的舊唱機可以放着玩兒的,但是品相不會太好了。性能、品相具佳的唱機,才具有收藏價值。

老唱片分為鋼針唱片、密紋唱片、粗紋唱片、鑽針唱片。播放密紋片和鋼針片用各自的唱頭,以保護密紋片。唱片應是清潔的,音槽中灰塵多會影響播放的。上世紀初國內還沒有完備的膠木唱片灌制手段,流散於世間的民間老唱片,大都是美、德、英、日在中國開設的唱片公司所生產,如上海百代、美國勝利等。內質是中國二三十年代時期的京劇、歌曲的精華,它如實地記錄像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言菊朋、譚鑫培、白玉霜、周旋等老一代演員的音容聲語,是極其珍稀的史料,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優缺點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版唱片機市場也應運而生,在國內有唱片機的生產廠家也越來越多.這種高檔的唱片機主要置設在別墅,西餐廳,會所,酒店等高消費場所。

現代唱片機經過再次改良,發展成為一種懷舊的時尚,開始逐漸回歸現代人的生活之中。現代唱片機合了最新的科技,將音響技術及DVD、收音機、黑膠唱機、MP3、視頻輸出與古典藝術造型完美融合,集功能性與裝飾性於一體,獨特而又高貴的設計是彰顯個性。在數碼音樂鋪天蓋地的年代,梵尼詩唱片機機給人們帶來一股更為本真的優雅新風,讓我們的聽覺與視覺獲得前所未有的雙重藝術享受。

國內知名的唱片機廠家以前均以出口為主,2008年開始逐漸轉為內外銷結合的生產企業,中國的老百姓也開始消費這類奢侈[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