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业贸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商业贸易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商业贸易

外文名称: Commercial trade

基本释义: 通过买卖方式的经济活动

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称商业,对外称贸易。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1]

商贸出现

商业与贸易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它是指通过买卖方式,使货物得以流通的一类经济活动。

商业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了最初的商业,交易方式是物物之间的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导致生产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人,标志着早期商业贸易活动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而利益差别的存在却是不同生产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贸易往来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由于各地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资源在各地分布也不平衡。资源和物产的差异性,使得各地之间交换频仍,商业贸易的界限也因此而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交通状况的优劣也是影响早期商业活动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通常较为发达。交通不便的地方货物运输往往不畅,交换减少。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产品的交换也愈加复杂化。商业贸易无论从交换规模、数量、次数以及手段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

古代发展

欧洲地区的商业与贸易

古代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比较高,商业贸易相对较为发达,历史上曾出现过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时代",繁盛的奴隶制经济为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封建制度在欧洲确立后,农奴制与奴隶制相比,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能力,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封建庄园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货币地租的变化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城市逐渐形成起来。在城市中,直接经商的人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世纪早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产品的交换有限。尽管商人和商业活动已经存在,但他们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活动内容基本上是从事对外贸易。自从10世纪到11世纪城市兴起之后,西欧商品经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能够无阻碍地进行商业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在11世纪到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商人起初主要是行商,后来逐渐成为坐贾。商人阶层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城市手工业产品的出售、城乡的商品交换,以及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城市商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欧洲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古代东方世界的商贸

东方专制社会具有典型的农本特色。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东方商业贸易必然带有较强的封建性,专制政权不允许商业有过度的发展,以免威胁其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统治,因此,在东方一些国家中,对商业往往采取抑制政策;有的干脆禁止商业的自由发展,直接以政权的形式来干预交换。尽管如此,东方的一些国家诸如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的商业贸易仍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了。

印度早在哈巴拉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较为规范的商业活动。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不仅有发达的国内商业,而且该地区与海外贸易往来也十分活跃。印度统一以后,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14世纪到15世纪时,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随着印度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大,国内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也都兴旺起来了,从而使印度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商业贸易活动就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政治格局为商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秦统一天下,打破以前国界关隘的限制,并修建驰道,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商品流通极为有利。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商业活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使商业利润大幅度提高,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日渐增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国的执政者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的政策。隋唐之际,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商业贸易活动异常活跃,国内商业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对外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商业又略有衰落。宋代立国后,统而不一,南宋则偏安于江南一隅,这一格局对宋代商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明清两季人口增长快速,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国商品交易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封建社会晚期,国家对商业贸易活动的控制日益加强,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日本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从镰仓幕府初期起,在寺庙、神社和交通要道等地出现了市集,有专业商人从事运输、保管、出售、中介买卖等商业活动,这些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国内市场开始形成,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国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非洲美洲的商业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中世纪时期,北非的埃及和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地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美洲在欧洲殖民者进入之前,大部分地区商业贸易还处于物物交换的阶段。

中世纪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东西方仍有较大的差异。欧洲为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东方如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对内长期实行抑制政策,对外又闭关锁国,限制与国际贸易往来。

现代发展

地理发现

地理大发现指15世纪末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它对世界商业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主要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以及尼德兰所代替。16世纪中叶,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在16世纪时,首先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欧洲其他各地都迅速发展起来。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建立起来的新型贸易公司,成为一个具有国家职能的特殊机构,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

殖民扩张

地理大发现开创了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事业,导致了近代殖民制度的建立,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巨大财富,促进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由此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基石。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人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人物。西欧各国都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使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商贸最为活跃的地区,并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大的区域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中欧贸易、波罗的海贸易和大西洋沿岸贸易。

地中海贸易是沿地中海的欧洲各国之间以及这一地区与近东之间的贸易。16世纪时,地中海贸易的活动中心是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从16世纪下半叶起,荷兰和英国介入地中海贸易,贸易活动中心也逐渐由意大利北部城市移到了西北欧。

中欧、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贸易基本上属于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又可分成以下几个中心:中欧贸易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中心;波罗的海贸易以易北河一带为集散中心;大西洋沿岸贸易主要集中于直布罗陀海峡到英吉利海峡之间。

跨洋贸易是当时主流的贸易形式,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的殖民掠夺,导致以西欧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场的出现。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商业贸易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转型期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转型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历时约200余年。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展和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世界市场空前扩大,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这一时期,由于大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向国际领域扩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被纳人到国际分工秩序之中,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19世纪交通、通讯的巨大变革为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国际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大大沟通了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海底电报电缆的铺设,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使电汇取代了原始汇票,方便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技术革命,为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黄金时代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结束。但是,这却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留下了空隙,带来了机遇,使中国、印度等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的5次经济危机,特别是30年代初的第四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全球商业贸易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商业贸易再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