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朝的生態環境是怎麼樣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24日 (三) 14:23 由 旺姆晓红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西周国君主 using HotCat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商朝的生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商朝的生態環境是怎麼樣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對中國生態環境變遷史進行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也是從對商朝歷史的研究開始的。那麼商朝的生態環境是怎麼樣的呢?在商朝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河南地區還有大象。[1]

殷代河南實為產象之區

早在1914年,羅振玉即在《殷墟書契考釋》中指出:「象為南越大獸,此後世事。古代則黃河南北亦有之。為字從手牽象,則象為尋常服御之物。今殷墟遺物,有鏤象牙禮器,又有象齒,甚多,卜用之骨,有絕大者,殆亦象骨,又卜辭卜田獵有『獲象』之語,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王國維先生也重新審視了《呂氏春秋·古樂篇》中「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記載的可靠性,認為「此是殷代有象之確證矣」。

徐中舒先生則於1928年專門寫了《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一文,他根據甲骨文中「獲象」、「來象」的記載,結合古史傳說,指出殷墟之象,「必殷墟產物」,並非「他處貢獻」而來。他又考釋出「豫」字為「象邑」之合文,得出「殷代河南實為產象之區」的結論。

他還根據法國地質考古學家桑志華(E.Licent) 1923年在內蒙古、寧夏及華北等地的舊石器時代黃土地層中發現犀、象等動物化石,認識到當時北方的自然環境適宜這些熱帶動物生存,並推測它們「由舊石器時代綿延至於殷商以前, (或虞夏時)仍生息於黃河流域,實為意中之事」。

氣候是溫暖濕潤

蒙文通先生則認為古代黃河流域河湖密布、氣候適宜、盛產竹子和水稻,「正有似今江南地帶,則古時北方氣候之溫和適宜,必遠非今之荒涼干亢者比矣。故中國古文化必發生於黃河流域而不在長江流域也」。並指出氣候惡化是黃河流域人民在西周末年大量南遷的原因之一。

這實際上已認識到殷商時期的氣候是溫暖濕潤的。1936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指出這些動物中如竹鼠、聖水牛、、大象等,為活動在南方熱帶的動物,與今日安陽之動物有明顯不同,這對認識殷商時期的生態環境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38年,胡厚宣先生根據卜辭所載降雨、降雪、獲象、捕兕的刻辭,和殷墟發掘出的今多見於南方的竹鼠、獐、大象、聖水牛相印證,推測殷代「氣候必與今日長江流域甚或以南者相當也」。

1940年德國學者魏特夫格引用卜辭中有關天象、農稼、征戎、游田之紀月者370條,證明殷代氣候較現代為稍暖。這有力支持了胡厚宣的觀點。

但胡厚宣、魏特夫格等人關於殷代氣候較今為暖的觀點遭到了甲骨學家董作賓先生的反駁,他認為這一觀點尚有可商討之處,「骨化石所提出者,不過是一種意見,而卜辭是不能證實,也還有許多問題」。

為了對殷代氣候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胡厚宣於1944年詳實地考察了史前時代、歷史時代、歐美各地的氣候變遷,並深刻分析了古籍中所見氣候方面的史料,並利用豐富翔實的甲骨文資料,進一步論證了殷代氣候遠較今日為熱,與今日長江流域或更南者相當。

而董作賓仍對胡厚宣等人的觀點持不同意見,堅持認為殷代安陽的氣候與今世的安陽「實在無甚差異」。由於對甲骨文字的解釋不同和對考古材料認識上的參差,導致了董作賓與胡厚宣在殷代氣候上「根本不同」的見解。

由於殷商時期的氣候較今溫暖的觀點有着較為充分的甲骨文獻和考古資料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氣象學、地質學、環境變遷學等方面的科學家所提供的科學資料的印證,並且和全球性的環境變遷時期「全新世最佳適宜期」相吻合,因此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