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商鞅

移除 49,7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商鞅'''({{bd|前390年||前338年|catIdx=S商}}),[[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ref>《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ref>慎到主张以国君的权威和权力治国,为势派;<ref>见《韩非子·难势第四十》。</ref>而韩非为法家三派的集大成者。}} 代表人物。[[卫国|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ref>後因在[[河西之战 (战国)|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NoteTag|《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徐广曰指于商为弘农商县。《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指于商为二县名。《史记正义·商君列传》记载邓州内乡县(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七里为古于邑,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八十九里为商邑,于商与商是两处不同的地方。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77页。<ref name="杨宽">{{Cite book|author=杨宽|title=《战国史料编年辑证》|location=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2001年11月|pages=第289页、第334页、第344页、第377页、第388页|ISBN=7208031851|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 (战国)|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西河郡|河西地区]](今[[山西省|山西]]、[[陕西省|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NoteTag|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伪书;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作者是商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君书》是商鞅和法家后学的汇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时间也不同。其中第三种观点被普遍接受。<ref name="高亨">{{Cite book|author=高亨|title=《商君书注译》|location=北京市人民路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74年11月|pages=第7页、第13页至第185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司馬遷]]著《[[史记|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 (王蘧常)|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ref>{{Cite book|author=马非百|title=《秦集史·人物传三之二》|location=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1982年8月|pages=第138页至第145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f>{{Cite book|author=王蘧常|title=《秦史》|location=上海市瑞金二路272号|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date=2000年12月|pages=第157页至第162页|ISBN=7532528154|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生平 ==
=== 早年 ===
商鞅是[[卫国]][[君主]]的妾所生的兒子,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ref name="早年"/>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ref name="钱穆">{{Cite book|author=钱穆|title=《先秦诸子系年考辨》|location=上海市福州路401号|publisher=上海书店|date=1992年1月|pages=第211页和第240页|ISBN=7805694745|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ref>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NoteTag|《吕氏春秋·卷十一·长见》和《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公叔痤病》均作御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說:“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让商鞅赶紧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纳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ref name="早年">《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ref>
 
=== 投奔秦国 ===
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 (河流)|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 (古代)|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指出:“秦国自[[秦厲共公|秦厉共公]]之后接连几代不得安宁,国家内忧外患,魏国趁机夺取了祖先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疏远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谁能为秦国献出富国强兵之策,我便给予他高官、土地的赏赐。”<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ref>
=== 变法之争 ===
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商鞅劝秦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甘龙]]反驳说:“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育民众,智者不改变已形成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教育民众,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旧有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礼制不同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能各自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制。仿效过去的法度没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仪不会出现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发展就能不仿效过去的法度。[[商汤]]、[[周武王]]不沿袭过去的法度能够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旧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十分赞同商鞅的观点。{{NoteTag|此段《商君书·更法》也有记载,但内容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略有不同。}}<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ref> === 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NoteTag|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预案。三年后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变法。<ref name="秦本纪"/><ref>《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ref>《垦草令》原文已失传,高亨的《商君书注译》认为《垦草令》是根据《商君书·垦令》拟定而成,林剑鸣和郑良树支持这一观点,但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89页。<ref name="杨宽"/>}}主要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bgcolor="#CCCCCC"! width=19% |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刺激农业生产 || 以农业为本业。为刺激农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增加农民数量,使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ref name="垦令二"/><ref name="垦令三"/><ref name="垦令四"/>禁止农民购买粮食,迫使农民专心务农;<ref name="垦令一">《商君书·垦令》: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饑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ref>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ref name="垦令二">《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ref>强迫农民心如止水,使农民愚守于耕种;<ref>《商君书·垦令》: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ref>整肃吏治,保证官吏廉洁奉公,政令措施一致,不拖延公务;裁减官吏的从属人员,减少官吏扰农等措施。<ref>《商君书·垦令》:百县之治一形,则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则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ref><ref>《商君书·垦令》: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ref>|-|抑制商业发展 || 以商业为末业。为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制定了商人不得卖粮;<ref name="垦令一"/>提高酒肉价格、加重商品销售税;<ref name="垦令六">《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ref>禁止百姓经营旅店、客舍;<ref name="垦令四">《商君书·垦令》: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ref>禁止军队的市场出现歌姬,商人必须为军队提供兵器铠甲;禁止军队内部的市场私自运送粮食,<ref>《商君书·垦令》: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ref>严格规范运送粮食的车辆;<ref>《商君书·垦令》:令送粮无得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ref>加重交通要道市集的税赋;<ref>《商君书·垦令》: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ref>商人的奴仆必须服役等措施。<ref>《商君书·垦令》: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ref>|-|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 加重处罚力度打击国内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懈怠懒惰、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的百姓;<ref>《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ref>取消影响农业生产的娱乐活动;<ref>《商君书·垦令》: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ref>改变秦国国内重视学问,鄙视农业生产的风气。<ref>《商君书·垦令》: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ref>|-|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 加重贵族的赋税,限制其豢养食客;<ref name="垦令五">《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ref>贵族子弟除嫡长子外必须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条件;<ref>《商君书·垦令》: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ref>禁止士大夫通过辩论、游学来提高国内百姓的见闻;<ref name="垦令二"/>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迫使贵族子弟亲自劳动。<ref name="垦令三">《商君书·垦令》: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ref> |-|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 按农民收入粮食的数量统一征收田租,即土地税。<ref>《商君书·垦令》: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ref>加重贵族、商人的税赋。<ref name="垦令五"/><ref name="垦令六"/>|-|其他措施 || 在全国范围内登记户口,<ref>《商君书·境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ref>禁止百姓擅自迁居。<ref>《商君书·垦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ref>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进入谋生。<ref>《商君书·垦令》: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ref>|}
=== 第一次变法 ===
{{main|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ref name="秦本纪">《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ref>主要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 width=19% |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
|-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 || 秦国的都、乡、邑、聚都是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到[[秦献公]]时为便于征兵作战和加强相互监视,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按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ref>《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ref><ref name="秦史稿"/>商鞅变法时,在秦献公“户籍相伍”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什伍连坐法,将全国居民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以伍什为基本单位,居民相互监督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不告发奸人的处以[[腰斬|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首级受同样赏赐,即赏赐告奸者爵位一级;隐藏奸人的与投降敌军受同样惩罚,即匿奸者本人将被处斩,其全家财产被充公。<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史记索隐·商君列传》:谓告奸一人则得爵一级,故云“与斩敌首同赏”也。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案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今匿奸者,言当与之同罚也。</ref> 军队中同样按五人为基本单位进行编制。<ref name="境内"/> 商鞅还规定,出行较远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须持有官府印发的凭证,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否则店主与奸人同罪。<ref name="秦史稿"/>
|-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 || 军中爵位一级以下到[[小夫 (官爵)|小夫]]称[[操士]]和[[校徒]],爵位二级至[[不更]]称为卒。军队按五人为单位进行编制,战场上一人临阵脱逃,加刑于其余四人;四人中如有斩敌首级者,则免罪。每五名士兵中设有[[屯长]],每百人中设有[[百将]],战争期间没有斩获敌人首级的,该部队的屯长和百将将被处斩。<ref name="境内"> 《商君书·境内》:军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束簿为伍;一人死,而刭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必得斩首。</ref>士兵斩敌人首级满三十三颗,屯长和百将赏赐爵位一级;攻城战斩敌首级满八千颗或野战斩敌首级满两千颗,官吏自操士和校徒以上全部获得赏赐。<ref>《商君书·境内》: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ref>攻城战时城的每个方向设有十八名冲锋陷阵的士兵,一队士兵如能斩敌人首级五颗,则队中每个士兵都将获得爵位一级;如有人贪生怕死,则在军前处以[[墨刑|黥刑]]或[[劓刑]]示众。<ref>《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面十八人。陷队之士知疾斗,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环睹,黥劓于城下。</ref>将官及各级官员配有短兵,将官战死于战事,加刑于短兵;短兵如能斩敌首级,则免罪。<ref>《商君书·境内》:战及死事,而刭短兵;能人得一首,则复。</ref>战后士兵将斩获的敌兵首级示众三天后交由将军核实,核实无误三天后可按军功获得爵位:<ref>《商君书·境内》: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ref>士兵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得爵位一级,良田一顷,住宅土地九亩,役使无爵位的庶子一人,并且拥有担任官吏的资格;<ref>《商君书·境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级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ref>斩敌甲士首级五颗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ref>《荀子·议兵篇》:五甲首而隶五家。</ref>欲为官者斩敌甲士首级一颗可担任五十石俸禄之官,斩敌甲士首级两颗可担任百石俸禄之官。<ref>《韩非子·定法》: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ref>
|-
|废除[[世袭|世卿世禄]]制度 || 商鞅的新法规定,凡是宗室、贵戚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有军功可以彰显荣耀,没有军功即使富有也不能彰显荣耀。<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ref>
|建立[[二十等爵|二十等军功爵制]] || 按军功赏赐爵位,官吏必须从有爵位的人中选用。军功爵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二十等爵位制: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五级为[[大夫 (官名)|大夫]],六级为[[官大夫]],七级为[[公大夫]],八级为[[公乘]],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十二级为[[左更 (官名)|左更]],十三级为[[中更]],十四级为[[右更 (官名)|右更]],十五级为[[少上造]],十六级为[[大良造|大上造]],十七级为[[驷车庶长]],十八级为[[大庶长]],十九级为[[关内侯]],二十级为[[彻侯]]。<ref>《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ref>土地、房产的分配以及家臣、奴婢的服饰,都按爵位等级决定。<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ref>此外,二级以上的爵位可以用来抵罪。爵位自小夫至大夫,死后每高一级可在坟墓上多栽一棵树来彰显地位。<ref>《商君书·境内》: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ref>
|-
|严惩私斗 || 私斗是指贵族间为争夺土地、财产,聚集封地内邑兵进行的邑斗。频繁的私斗不但破坏生产,而且造成大量无辜劳动力的伤亡。<ref name="秦史稿"/> 为彻底消除私斗,商鞅的新法规定,凡聚众私斗的,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ref>
|-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ref>凡是从事工商业或是因不生产导致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罚入官府为奴。<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ref>
|推行小家庭制 ||为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商鞅新法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的,成年后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倍缴纳赋税。<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ref>
|}
 
[[File:XiMuLiXin.jpg|thumb|right|200px|徙木立信 明·馮夢龍 《新列國志》插图]]
商鞅颁行新法前為取信於民,派人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立即获得赏金十两。百姓们都感到很诧异,没有人去搬。後商鞅将赏金追加至五十两,终于有个人将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赏金五十两。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史稱「[[徙木立信]]」。<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ref>
 
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一年后,百姓到国都抱怨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正逢太子驷触犯新法,商鞅認為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行,是因为有贵族带头违反。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之傅[[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太子之师[[公孙贾]]。后公子虔又触犯新法,被处劓刑。自此,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实行十年后,国内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百姓之中有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现今说方便的,商鞅指责他们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迁往边疆,此后百姓之中再无人敢议论新法。<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ref>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 (古代地名)|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战国)|韩国]]的军队。<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元年(应为五年),秦败我西山。</ref>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应为右)尹黑迎女秦。</ref>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 (古代地名)|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ref>
=== 第二次变法 ===
[[咸阳市|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ref><ref name="赵良"/>主要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bgcolor="#CCCCCC"! width=19% | 改革方略 !! 具体措施|-|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井田]]{{NoteTag|林剑鸣认为秦国根本没有实行过井田制,所以也不存在废井田,见林所著《秦史稿》第204页。<ref name="秦史稿">{{Cite book|author=林剑鸣|title=《秦史稿》|location=上海市绍兴路54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1981年2月|pages=第183页至第185页、第190页、第204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 “陌”指亩与亩之间的小道,“阡”指百亩与百亩之间的小道,封疆则指大块田地周围所建筑的封土堆和矮墙,是土地所有者的标记。<ref name="杨宽"/>商鞅变法时为充分利用秦国国内的土地和劳动力,重新划分了全国耕地,去除了原有的阡陌封疆,将贵族的闲置耕地收回国有后重新分配,改周制百步为一亩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ref><ref name="通典">《通典·卷一百七十四·州郡四·古雍州下》:按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即一顷也。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ref>商鞅还下令恢复了旧制的辕田,规定耕种辕田者不必按旧制每三年将土地交还国家,也不需根据辕田的分配迁徙搬家。<ref>《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颜师古引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侵废,商鞅相秦,复立爰田…爰在其田,不复易居也。</ref>此外,商鞅还下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ref>《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ref>|-|推行县制 || 将秦国国内村庄合并为41县{{NoteTag|《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为31县,应为41县,见郑良树《商鞅评传》第139页。<ref>{{Cite book|author=郑良树|title=《商鞅评传》|location=南京大学校内|publisher=南京大学出版社|date=1998年12月|pages=第139页|ISBN=7305032999|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这里的“三十一县”应当是“四十一县”之误,秦统一天下后全国置四十一县,司马迁乃就最后的县数来说,三、四古时多积画为文,所以容易致误。《史记·秦本纪》“考证”说:“诸本三作四。”可谓明证。}}</ref>}},县衙内设置[[县令]]处理县内政务。<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ref>前349年,秦国开始在各县设置定额俸禄的官吏。<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三年,初为县,有秩吏。</ref>满万户以上的县设置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置[[县长]],俸禄三百石至一千石不等。县令、县长之下设置[[县丞]]辅佐县令,设置[[县尉]]处理县内军务,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不等。此外还设若干俸禄一百石以下的[[少吏]]协助工作。<ref>《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ref>|-|初为赋 || 在征收田租的基础上,秦孝公于前348年开始在国内加收口赋,即[[人頭稅|人头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ref><ref name="秦史稿"/>|-|统一度量衡 ||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规定1标准尺约合今0.2308864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0063492公升。<ref>{{Cite book|author=杨宽|title=《战国史》|location=上海市绍兴路54号|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date=1956年12月|pages=第100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平斗桶权衡丈尺。</ref>规定六尺为一步,<ref>《通典·卷一百七十·刑法八·宽恕 囚系 舞紊 峻酷 开元格》:秦孝公纳卫鞅说,变法令,舍人无验者坐之,弃灰于路者刑,步过六尺者罚。</ref>二百四十步为一亩,<ref name="通典"/>五十亩为一畦。<ref>《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七》引《风俗通义》:秦孝公以二百四十步为畮,五十畮为畦。</ref>|-|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 为统一思想明确法令,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商鞅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来明确法令。商鞅同时下令在秦国国内杜绝走后门的私人请托,禁止他国士子通过游说获得官职。<ref name="韩非子">《韩非子·和氏第十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ref>|-|执行分户令 || 为彻底挖掘国内剩余劳动力,去除秦国民间戎狄风俗。商鞅颁布法令废除大家庭制,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ref><ref name="赵良"/>|} 经过第二次变法后,秦国国力更加强大。[[周顯王|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秦孝公)二十年,诸侯毕贺。</ref>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十一年(应为十五年),昭侯如秦。</ref>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ref> [[File:China 2b2-zh-classical.png|thumb|right|200px|战国时期形势图]]=== 河西之战 ==={{main|河西之战 (战国)}}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ref>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市|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ref>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7000人并占领[[韩城市|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ref>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而商鞅作为收复河西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 ==== 安邑、固阳之战 ====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ref>《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ref>[[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會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ref>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八年(应为十七年),邯郸降。齐败我桂陵。</ref>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ref>《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邯郸之难》: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ref>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NoteTag|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认为此处安邑应为固阳之误,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据《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已于前361年迁都大梁,旧都安邑应该为秦国争夺的范围。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34页。<ref name="杨宽"/>}}(今山西省[[夏县]]西北)。<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ref>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 (古代地名)|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来阻止秦军的进攻。<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九年(应为十八年),筑长城,塞固阳。</ref>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固阳,降之。</ref> 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ref>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ref>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ref name="齐策五"/>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ref>《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会彤。</ref> ==== 逢泽会盟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前344年,秦孝公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NoteTag|《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肃侯四年,朝天子。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十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一文中考证时间应为赵肃侯朝见周天子应为肃侯六年逢泽之会时,见钱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240页。<ref name="钱穆"/>}}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ref name="齐策五">《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ref><ref>《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ref><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年(应为十八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ref> ==== 西鄙之战 ====前341年,魏国在[[馬陵之戰|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 (魏国)|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NoteTag|《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西鄙之战后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求和,而《史记·卷五·秦本纪》则记载(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说明西鄙之战后商鞅并未全部收复河西地区,秦国完全收复河西地区是在前330年。}},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ref>《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ref><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ref>
=== 赵良的警告 ===
商鞅在秦国執政二十一年{{NoteTag|《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有误。按照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计算,应为21年;按照商鞅担任左庶长开始计算,应为18年;按照商鞅担任大良造开始计算,应为14年。}} ,招來贵族宗室怨恨。[[赵良 (秦国)|赵良]]通过[[孟兰皋]]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的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当面去拜见却苦于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提拔起来,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没有人不满意。他出任秦相期间,向东讨伐过[[鄭國|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晋;他在秦国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他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由余]]听说后,不远万里赶来敲门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能够见到秦君,靠的是秦君宠臣景监的推荐介绍,这就谈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谈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君臣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就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您离开这些警卫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君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君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ref name="赵良">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原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ref> [[File:CheLieShangYang.JPG|thumb|right|200px|商鞅被施刑圖 明·馮夢龍 《新列國志》插图]]
=== 身亡 ===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ref name="卷三"/>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秦惠文君]]继位。<ref name="公子虔"/> 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ref name="卷三">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ref>公子虔等人也告发商鞅謀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至邊關,晚上想住宿旅店,因未带身份證件,店主不知道是商鞅本人,害怕新法連坐而不敢留宿。商鞅感叹到:“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ref name="公子虔">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ref> 商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魏将[[穰疵]]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ref>《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无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穰)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ref><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ref>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华县|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NoteTag|关于商鞅身亡的地点,《[[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記載為「彤地」,《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为「郑黾池」。《史记索隐·商君列传》引《盐铁论》记载为「彭池」,《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東晉[[徐广]]曰:「黾或作彭」。参考黾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距离华县很远,而且两地之间夹有魏国,商鞅身亡于此地不合情理。杨宽认为商鞅身亡的地点应该为彤地,彤地在今华县西南,为郑县附近的小邑,见杨所著见《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88页。<ref name="杨宽"/>}}。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車裂|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ref>《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应为彤地)。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ref><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薨,商君反,死彤地。</ref>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ref>《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ref>
== 著作 =={{main| 君书}}鞅带领亲属及手下随从逃亡至魏国,魏将[[ 汉书穰疵]] ·艺文志》在法家论著中记载 怨恨 商鞅 著有 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ref> 商君》29篇,兵家权谋 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 著中著有《 ·无义》: 公孙鞅 》27篇 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穰)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ref><ref>《 汉书 史记 ·卷 · 艺文志 商君列传 》: 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 商君 》二十九篇 ,秦之贼 名鞅 秦强而贼入魏 姬姓 弗归 不可。”遂内秦。</ref>商鞅回秦 被迫潜回封地 发动邑兵攻打[[华县|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孝公 惠文君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 有《列传》…《公孙 处以[[車裂|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 》二十七篇 全族 。</ref> 其中 公孙鞅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已失传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现存的《 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 商君 书》共有24篇 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 杀之於郑黾池(应为彤地) 此外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ref><ref> [[群书治要]] 史记 ·卷 五· 国年表 还摘录有《 :(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薨, 商君 书·六 反,死彤地。</ref>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 并没有被废除,而是 段文字 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ref> 群书治要 韩非子 · 定法第四十 十六· 》:及孝公、 商君 子治要》 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ref>
《商君书》又称《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学著作汇编而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主张以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ref name="学派"/>以下为《商君书》的篇目及主要内容:
 
{| class="wikitable"
|- bgcolor="#CCCCCC"
! width=19% | 篇目 !! 主要内容<ref name="高亨"/>
|-
| 更法 || 变法前夕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围绕变法展开的一场争论。
|-
| 垦令 || 二十种重农抑商、开垦荒地的法令及法令的意义、理论根据和实行后的效果。
|-
| 农战 || 阐述重农、重战的重要性。
|-
| 去强 || 围绕富国强兵的阐述一系列具体措施。
|-
| 说民 || 论述治理百姓的问题。
|-
| 算地 || 治国要规划利用全国的土地,实行以地养战的政策。篇中还提到打压国内说客、隐士、游侠、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重刑轻赏。
|-
| 开塞 ||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步步论述到战国时代,得出只有法治才是唯一行得通的政治道路的结论。
|-
| 壹言 || 论述专一从事农战。
|-
| 错法 || 论述赏罚问题。
|-
| 战法 || 论述一系列战争的战略战术。
|-
| 立本 || 论述强兵胜敌之法。
|-
| 兵守 || 论述防御战的战略战术。
|-
| 靳令 || 论述法治的原则、内容及目的。
|-
| 修权 || 论述治国的三个要素:法度、信用和权力。
|-
| 徕民 || 用优待移民的方式招徕[[三晋]]的百姓。
|-
| 刑约 || 原文已失传。
|-
| 赏刑 || 提出三个政治主张:壹赏、壹刑、壹教。
|-
| 画策 || 为国君提出治国方略:实行法治、推行强权政治、重刑重战。
|-
| 境内 || 秦国国内的一些政治、军事制度及有关措施。
|-
| 弱民 || 推行弱民政策,反对强民政策。
|-
| 御盗 || 原文已失传。
|-
| 外内 || 论述重农重战的政策。
|-
| 君臣 || 论述国君统治臣民的方法。
|-
| 禁使 || 国君如何利用势(统治权)、術(统治手段)来治理臣民。
|-
| 慎法 || 主张法治,反对贤治。
|-
| 定分 || 推行法令的办法、指出法令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强调法令必须明白易知。
|}
 
此外,《汉书·艺文志》在[[农家]]论著中记载有《[[神农 (书籍)|神农]]》二十篇,[[颜师古]]引[[刘向]]的《[[七略]]·别录》认为此书疑为李悝和商鞅所著。<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颜师古注:劉向別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ref>
 
[[File:FeiJingTianKaiQianMo.Jpg|thumb|right|300px|废井田,开阡陌(汉画像砖)]]
 
== 思想 ==
商鞅的思想可分为两方面,他具有法家共有的思想,此外他还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前者使商鞅成为法家的一个派系,后者使商鞅的思想具有自己的特色。
 
=== 共同思想 ===
法家认为政治目标要固定,而政治手段需要灵活。为实现政治目标要调动所有的政策和组织,灵活的采用相应的手段,以便实现这个目标,法家掌握权力后通过变法革新就是基于这个理论。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明法”,商鞅一样抱着这种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例如[[蔡泽]]游说[[范雎]]时曾说:“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韩非]]也说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可见商鞅不但在言论上明法,在行动上也以此为目标。
 
=== 独立思想 ===
商鞅独立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韩非在《[[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中评价商鞅的什伍连坐法:“犯之者其诛重而必,告之者其赏厚而信”可为明证。再次,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商鞅通晓法家、兵家两家思想,兼有政治、军事的双重性格,这使他不但重法,而且重兵。商鞅反复强调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为此商鞅鼓励对外发动战争以及按军功彰显荣耀,并在变法时颁布了奖励军功的法令。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商鞅治理秦国,使百姓专注于农耕和兵战两件事,全国各个阶层及各行各业的人必须从事农业和军事有关的活动,剥夺百姓独立的思想和行动,全国的政策法规都必须针对重农重战的国策来制定。为此,商鞅还为秦国制定了统一的赋税和度量衡制度。
=== 影响 ===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ref name="学派">{{Cite book|author=郑良树|title=《商鞅及其学派》|location=上海市瑞金二路272号|publisher=上海古籍出版社|date=1989年6月|pages=第249页至第255页、第256页|ISBN=7532505162|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评价 ===== 正面评价 ======= 革法明教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f>《盐铁论·卷二·非鞅》: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ref>历朝历代对于商鞅进行的富国强兵的变法都有极高的评价,例如: 蔡泽评价商鞅: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ref>见《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ref>[[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ref>见《諫逐客書》。</ref>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商鞅: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ref>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ref>[[桑弘羊]]称赞商鞅: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ref name="盐铁论">见《盐铁论·卷二·非鞅》。</ref>[[刘向]]评价商鞅: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彊,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ref name="刘歆"/> [[北宋]]的[[王安石]]曾赋诗称赞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ref>见王安石 《商鞅》。</ref>[[梁启超]]的作品《[[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張居正|张居正]]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麦孟华]]给予了商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的极高评价。<ref>{{Cite book|author=梁启超|coauthors=麦孟华|title=《六大政治家》|location=上海市|publisher=广智书局|date=1909年|pages=|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陈启天]]评价商鞅的变法“不但创造了秦国的命运,而且决定了秦后二千年的政治历史”,商鞅是一位“革新的、实行的大政治家”。<ref>{{Cite book|author=陈启天|title=《商鞅评传》|location=上海市河南路|publisher=商务印书馆|date=1945年10月|pages=第82页、第84页|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的新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他还称赞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ref>{{Cite book|author=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title=《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商鞅徙木立信论》|location=长沙市|publisher=湖南人民出版社|date=2008年11月|pages=第1页至第2页|ISBN=9787543855113|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车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盲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ref> ==== 尽公不为私 ====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治理国家殚精竭虑、尽公不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范雎评价商鞅: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死,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请素,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ref name="秦策三">见《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ref>韩非称赞商鞅: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ref name="韩非子"/>《战国策》称赞商鞅: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强大。<ref>见《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ref>刘向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ref name="刘歆">见刘歆 《全汉文·卷四十·新序论》。</ref> ==== 军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为统帅为秦国攻城略地,拓地千里,<ref name="秦策三"/>许多著作将商鞅与当时的名将并称。《汉书·刑法志》将商鞅与[[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孙膑]]、魏国的[[吴起]]并称;<ref>《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ref>《[[荀子 (書)|荀子]]·议兵篇》将商鞅与齐国的[[田单]]、楚国的[[庄蹻]]、燕国的[[乐毅]]并称。<ref>《荀子·议兵篇》: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ref>
=== 负面评价 ===
==== 贬斥儒家学说 ====
商鞅贬斥儒家学说,将儒家所推崇的礼乐、诗书、孝悌、修善、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贬斥为六虱,认为国家必须去除六虱才能强大。<ref>《商君书·靳令》: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ref>西汉以来的儒生对于商鞅使用严酷刑罚改变民风民俗、败坏道德的行为多有非议。[[贾谊]]评价商鞅: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ref>见 《賈誼新书·卷三·时变》。</ref>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批判商鞅: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ref name="盐铁论"/> 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复。<ref>见《盐铁论·卷十·申韩》。</ref>[[唐朝|唐代]]的[[赵蕤]]评价商鞅: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ref>见《长短经·卷三·适变》。</ref> == 纪念 ===== 商鞅广场 ===为纪念商鞅,陕西省[[商洛市]]于2007年建成[[商鞅广场]],坐落于该广场的商鞅雕塑也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商鞅雕塑高9米,左手持简,身佩宝剑。雕塑背后是一面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经过。<ref>{{cite web|url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7-05/14/content_10015013.htm|title =陕西省商洛市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落成|date =2007年5月14日|author =陕西日报|publisher =新华陕西旅游网|language =zh-hans|deadurl =yes|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1220459/http://www.sn.xinhuanet.com/2007-05/14/content_10015013.htm|archivedate =2014年2月21日}}</ref> ===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商鞅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子|鬼谷]][[孙膑]]下山》登场,前期经历与《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差别不大。在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中,秦孝公以商鞅为主将、公子少官为副将带兵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在[[吴城 (古代地名)|吴城]]对峙。商鞅派使者送信,欺骗公子卬前来赴会。公子卬在宴会中被商鞅埋伏的猛士[[乌获]]所俘。商鞅命军士押解公子卬回秦国,又命[[任鄙]]、乌获带领公子卬的部下赚开城门,占领吴城。魏惠王被迫献河西之地求和,公子卬最后投降秦国。秦孝公死后,商鞅自认为是前朝重臣,居功自傲。公子虔、公孙贾及甘龙、杜挚因旧怨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君大怒,命公孙贾率兵三千捉拿商鞅,百姓因商鞅执法严酷而记恨商鞅,都随之追赶。商鞅逃亡途中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而不能投宿旅店,转而逃至魏国。魏惠王怨恨商鞅用欺骗的手段俘虏公子卬、击败魏军,将其驱逐回秦国。商鞅回到秦国后被公孙贾捉住,秦惠文君历数其罪后将商鞅五牛分尸,百姓争吃其肉。<ref>见《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ref> 此外还有多部以商鞅为主人公,以他的生平为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如现代作家[[江来]]、[[肖芬]]的《商鞅》以及[[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ref>{{Cite book|author=江来|coauthors=肖芬|title=《商鞅》|location=北京市|publisher=作家出版社|date=2001年10月|pages=|ISBN=9787506316033|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ref>{{Cite book|author=孙皓晖|title=《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location=郑州市|publisher=河南文艺出版社|date=2001年|pages=|ISBN= 9787806232842|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 === 影视形象 ===商鞅作为影视形象多次出现在电视剧、[[京剧]]、[[话剧]]等影视作品中。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商鞅由[[温海波]]饰演。<ref>{{cite web|url = http://www.56.com/w17/album-aid-8307800.html|title =专辑:东周列国·战国篇|date=|author=|publisher=56网|language=zh-hans}}</ref>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商鞅作为本剧的主人公,由[[王志飞]]饰演。<ref>{{cite web|url=http://yule.sohu.com/20091110/n268422164.shtml|title =资料: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 主要演员|date=2009年11月10日|author=|publisher=搜狐娱乐|language=zh-hans}}</ref> 2015年《芈月传》第一集中商鞅由施京明客串。此外,商鞅还出现在[[京剧]]剧目《[[商鞅考试]]》、《[[兴秦图]]》中,<ref>{{cite web|url =http://repertoire.xikao.com/search?q=%E5%95%86%E9%9E%85|title=京剧剧目考略-商鞅|date=|author=|publisher=|language=zh-hans}}</ref>现代有以商鞅生平为蓝本的话剧上映。<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drama.com/shangyang/|title=话剧商鞅官方网站|date=|author=|publisher=|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2014503/http://www.china-drama.com/shangyang/|archivedate=2011-09-22}}</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Category:东周軍政人物]]
[[Category:春秋战国时期人物]]
[[Category:秦國军政人物]]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