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善待方言(于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善待方言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善待方言》中国当代作家于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善待方言

是什么话,远隔千山万水还能倍感亲切?是什么话,能让人一下子想起家乡?答案是方言。无论何时何地,方言总能凭借其特殊的影响力而俘获一方人心而引发共鸣。

方言也许是最不起眼的话,是街头巷尾、村口路边最家常的俚语,却也是离我们最近的语言。没有哪个人的“母语”不是从方言开始的,也没有哪个人一辈子可以走出“方言”的影子,除非压根儿他就出生在异乡、就不会讲方言。

可在城市化的快节奏里,在人们加快迁徙流动的步伐里,方言作为曾经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又日渐成为最陌生的语言。甚至“00后”互联网一代,不少人已经不会说甚至听不懂自己的家乡方言。至于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方言学从来都不是“显学”,是少有坐冷板凳的科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更像是一种情感纽带,维系着我们的乡土情结。一个地方没有了道地的方言,一个游子失去了熟悉的乡音,哪里还有什么乡愁可言呢?

从来聊天的语言最亲切最有味儿的还是方言;最私密最贴己的悄悄话从来都是彼此听得懂的方言;妈妈叮嘱游子的话语大概率不是普通话,就连开国领袖在开国大典上那振臂一呼的“人民万岁”,也是浓浓的湖南话……方言以其独有的语言魅力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并非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多的是传承文明的形式和载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必有一方方言。五湖四海江湖的生动,就是凭了天南海北、南腔北调的融合。尤其是南北各地那些或粗狂或婉转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莫不是以地方方言在传唱?没有了徽州话,哪来的黄梅戏?没有了吴侬软语,哪来的苏州昆曲?没有了中规中矩的中原官话,哪来的字正腔圆的豫剧?这足以说明,方言体现了一个地方文化的朴素审美。也许,当下的娱乐节目里,还真只有在地方戏里才能听到各地正宗的方言表达呢。

其实,城市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并不足以构成否定淡化方言的理由。对于方言这条牵动着我们喜怒哀乐和乡愁的文化根脉,我们时常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忽略了方言在时代演进中应有的与时俱进的使命。几乎一部中国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随着人口迁移、同化、融合的方言演进史。行走的中国,也是语言变化的中国,却不该是方言走“丢”的中国。

令人欣慰的是,不论传统的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节目,越来越多的方言频道或节目受到普遍欢迎,从而赋予了方言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样的“爱拼才会赢″,闽南话和普通话唱起来各有各的韵味。京剧里的唱念作打,有的发音只有方言才算地道的京韵京腔。

一个更加开放的新时代,不应该是一个方言矮化或被歧视的时代。“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方言却在提示你不要忘了曾经出发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把外语说得很好,为什么却留不住自己的方言呢”?舆论圈儿里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给了我们善待方言更加充足的理由。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不能没有方言的一席之地!一方面要讲好普通话,让汉语交流更方便,另一方面还要记住自己的方言,让汉语更有味道。这,也许才是我们对待方言的科学态度。因为,保持语言多样性,同样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面,而方言恰恰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发现方言之美,警惕方言之危,加强方言研究 ,重视方言应用,让异彩纷呈的方言在合适的场所、以合适的方式得到表达;让方言与普通话“比翼齐飞”相得益彰,也许就是我们善待方言的应有之义。[1]

作者简介

于杭,生于上世纪70年代,南阳市作协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