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角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喇嘛角龙 |
喇嘛角龙属于角龙下目的原角龙科,这是一群草食性恐龙,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主要生活于白垩纪的北美洲及亚洲。所有角龙下目恐龙都在白垩纪末期灭绝。是于2003年由Vladimir Alifanov描述、命名的。
简介
形态特征
喇嘛角龙是草食性动物,具有头盾,类似弱角龙,但体型较小型。如同大部份的角龙下目,喇嘛角龙的鼻部上有小型鼻角。
生活习性
如同其他角龙下目恐龙,喇嘛角龙是草食性动物。在白垩纪时期,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喇嘛角龙可能以当时最普遍的蕨类、苏铁科及松科为食物。它们运用锋利的喙状嘴来咬断咬下树叶或针叶。
分布范围
于白垩纪的北美洲及亚洲,化石发现于蒙古国。
评价
巴隆(Barun Goyot)研究团队在属于晚白垩世[北美]Santonian阶的西伯利亚南部的Khulsan地区和蒙古纳摩盖吐漥地Khermiin Tsav地区描述了两种新的新角龙亚目恐龙,皆为新属种:
圣徒喇嘛角龙(Lamaceratops tereschenkoi)与鞑靼扁角龙(Platyceratops tatarinovi)
Bagaceratopidae 弱角龙科[Alifanov,2003]
Bagaceratops弱角龙[Maryanska and Osmólska, 1975]
Breviceratops 矮脚角龙[Kurzanov, 1990 (Maryanska and Osmólska, 1975)]
Lamaceratops 喇嘛角龙 [Alifanov, 2003]
Platyceratops 扁角龙[Alifanov, 2003]
Magnirostis 巨嘴龙[You and Dong,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