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花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喙花姜 |
中文名:喙花姜 拉丁學名:Rhynchanthus beesianus W. W. Smith 別 名:滇高良姜、岩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芭蕉目 科:姜科 亞 科:姜亞科 族:姜族 屬:喙花姜屬 種:喙花姜 命名者及年代:W. W. Smith,1936 |
喙花姜(huì huā jiāng),學名:Rhynchanthus beesianus W. W. Smith,別 名:滇高良姜、岩姜,是姜科、喙花姜屬植物。株高0.5-1.5米,具肉質、增厚的根莖,鬚根粗,密被茸毛;莖中部以下被張開的鱗片狀鞘。葉片3-6枚,橢圓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4.5-9厘米,頂端尾狀漸尖;葉柄極短,長約4毫米,內面紅色;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鞘部張開,具紫色斑紋。穗狀花序頂生,長10-15厘米,直立,有花約12朵,花序柄短;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管長約3厘米,紅色,上部一側開裂;花冠管長2-4.5厘米,紅色,上部稍擴大,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5-3厘米;花絲舟狀,黃色,披針形,長4.5厘米,頂端喙狀,突出於花冠之外,基部變寬,摺疊;花葯長8毫米;花柱線形;子房被短柔毛,長約5毫米。花期:7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和緬甸。生長於海拔1500-1900米的疏林、灌叢或草地上或附生於樹上。 根莖可以入藥, 性味辛、溫。溫中開胃、疏風散瘀。主治脘腹脹痛、食滯不化、胸腹背寒疼痛。花形奇特,色彩鮮艷,是高檔鮮切花材料,也於盆栽,供觀賞。 [1]
喙花姜形態特徵
喙花姜 莖中部以下被張開的鱗片狀鞘。葉片3-6枚,橢圓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4.5-9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急尖,兩面均無毛,干時邊緣褐色;葉柄極短,長約4毫米,內面紅色;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鞘部張開,具紫色斑紋。
穗狀花序頂生,長10-15厘米,直立,有花約12朵,花序柄短;苞片線狀披針形,長3-7厘米,鮮時紅色,干時紫紅色,薄膜質;花萼管長約3厘米,紅色,上部一側開裂,頂端具2個綠色的小尖頭;花冠管長2-4.5厘米,紅色,上部稍擴大,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5-3厘米,直立,上部淡黃色,基部淡紅色,無唇瓣及側生退化雄蕊;花絲舟狀,黃色,披針形,長4.5厘米,頂端喙狀,突出於花冠之外,基部變寬,摺疊;花葯長8毫米;花柱線形;子房被短柔毛,長約5毫米。花期:7月。
喙花姜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和緬甸。生長於海拔1500-1900米的疏林、灌叢或草地上或附生於樹上。 性喜涼爽高濕度環境。
喙花姜栽培技術
選地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磷鉀、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微酸至微鹼性(pH6.0-7.5)的沙壤土為好。根系發達,增產潛力大,整地時應深翻土地0.3-0.4米,整細、耙平、鋤淨雜草,將腐熟農家肥與複合肥、鈣鎂磷肥充分混勻後施入種植土內,保持園地不積水,做到能排能灌,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
溫度:喙花姜是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典型物種之一,喜高溫多濕和半蔭環境,在種植過程中,夏天要防止高溫,應將其放在陰涼處;冬季應注意防寒;在中國北方需要將其移至無風、較溫暖的室內越冬。
光照:光照對喙花姜影響較大。忌陽光直射,在間接的輻射光或散射光下生長較好,所以在生產上應在人工控制光線環境下栽培。
水分:水分是喙花姜生長的制約因子。在生長季節需勤澆水,並經常向葉面噴霧,但需要注意土壤不要過粘過濕,否則易爛根且容易引起病害,進入秋冬後,生長緩慢,澆水量要逐步減少,防止凍害。
土壤:喙花姜的生長和栽培對土壤要求嚴格,要求土壤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用肥沃的富含有機質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質作為基質較好。一般用腐葉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配置,也可用塘泥:泥炭:珍珠岩以2:3:1的比例混合配製。出苗後,可根據不同土質分次中耕,防止土壤板結。培土還可以防止根莖露出土外,可多生長莖葉,促進子姜肥大。
肥料:喙花姜在生長期對肥料需求量大,必須定期進行施肥,一般每年應施肥3-4次,初春、初秋和冬前各1次,施肥以有機質肥料為主,秋冬肥可適當增加磷鉀肥。
喙花姜病蟲防治
喙花姜的病害一般可分為細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藻類等引起的其它病害。 細菌性病害一般有姜青枯病、細菌斑點病、軟腳病、姜腐病和姜瘟病等。研究發現姜軟腳病發病初期莖葉凋萎,後變鮮黃,葉片萎縮,根呈水漬狀。防治方法是選擇無病菌土壤或種過水稻的地塊種植,防止姜根部積水和受漬,可用5%的石灰水或用50克高錳酸鉀,兌水50千克對土壤進行消毒;姜腐病病症是由皮爛向中心,積水或施下未經腐熟的糞肥,引發此病,防治可淋施波爾多液,或按防軟腳病的辦法進行土壤消毒;姜瘟病主要採用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石灰對病穴消毒,藥物可選用克枯星800倍加農用鏈黴素1000倍或姜瘟寧300倍進行防治。
真菌性病害一般有褐斑病、炭疽病、葉斑病、灰斑病、斑枯病、斑點病、葉枯病、白絹病和鏽病等。 藻類引起的病害主要是藻斑病,這些病害大都先從危害葉片開始。
喙花姜的蟲害大多由介殼蟲(Lcerya sp.)、香蕉冠網蝽(Stephantitis typica)、弄蝶(Hesperia comma)、桉袋蛾(Amatissa snelleni)、麗斑脊甲(Gonophora pulcholla)、白條蟓(Pantatomide sp.)、猿葉甲(Colaphellus bowringii)、紅蜘蛛(Pentfaleus sp.)、薊馬(Gynaikothrips sp.)、蚜蟲(Aphidoidea sp.)、吹綿蚧(Lcerya purchasi)、粉蚧(Oracella acuta)、黃圓蹄盾蚧(Pinnaspis buxi)、椰圓盾蚧(Pinnaspis destructor)、短須蟎(Carpoglyphus sp.)、桃蛀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等引起。
蟲害防治主要是姜螟(Pyrausta nubilalis)、姜糞蟲蛆(Phyxia scabiei)等。姜螟幼蟲蛀食姜苗致使其葉片枯黃,可致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是撲滅姜螟成蟲,在1、2齡的幼蟲期施藥毒殺。從5月份初即可見幼蟲為害,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為盛期;姜糞蟲蛆可用敵敵畏5000倍液淋於蟲害區,以殺滅幼蟲,並防止其蔓延為害。
喙花姜主要價值
藥用:根莖可以入藥, 性味辛、溫。溫中開胃、疏風散瘀。主治脘腹脹痛、食滯不化、胸腹背寒疼痛。
觀賞:花形奇特,色彩鮮艷,是高檔鮮切花材料,也於盆栽,供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