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喜山鬣蜥

喜山鬣蜥

中文学名: 喜山鬣蜥

拉丁学名: Agama himalayan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爬行纲

目: 蜥蜴目

科: 鬣蜥科

种: 喜山鬣蜥

喜山鬣蜥,有鳞目鬣蜥科。头长略大于头宽,两倍于头高。耳孔大,喉部有褶。体宽且平,皮褶位于两侧,尾长是头体长的2倍。四肢上部为有棱的大鳞。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及焉耆盆地的荒漠草原。

目录

形态特征

头体长108~140毫米,尾长195~222毫米。头锥形,背面无对称大鳞;下方至鼓膜上缘有1行纵鳞;枕部、鼓膜下方、颈侧有锥鳞;上唇鳞14枚。背鳞微弱起棱,覆瓦状排列;腹鳞光滑,横列。尾基粗壮扁平,往后渐成圆柱形;尾鳞排列成环,具强棱。背面灰棕色,自颈背至躯干前部、尾背有灰白色横纹及纵列圆斑;头背多黑点,颏下有蓝灰色云斑。雄蜥尾端之半黑色,颈背部有菊黄色横纹3~4条。

生境繁殖

栖居于西藏高原海拔2300~4100米的山间岩缝及乱石间,新疆境内则生活在海拔1400米的荒漠草原。常于不易攀登的悬崖峭壁顶上挖洞而居。有时也穴居于沙枣树下,白天成对地爬上树去,藉其利爪攀援枝桠,扑食昆虫,但也取食野草及花瓣。雌蜥在7月下旬至8月初产卵6~8枚于土埂缝隙或洞穴中,卵白色,椭圆形,卵径7.0毫米×9.50毫米;幼蜥于9月孵出。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藏(拉萨、波密、林芝)、新疆(塔里木盆地、焉耆)。

医用价值

[来源]本品为就蜥科动物喜山就蜥Agama hima ayana Steindachner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捕杀后,除净内脏,干燥。

[炮制]取原药材,去除头、尾后,夹在牦牛肉中,四周缝好,置木炭火中烧烤,至牛肉外部焦黑后,冷却,取出喜山鬣蜥,晾干即得。

[性状]本品躯干呈扁圆形,整体被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鳞片。四肢较强,爪发达。背面一般口棕色或灰棕色,满布黑褐或棕黄色相间的网纹和浅色圆点,且在背脊两侧常连成深色纵纹,腹部灰色。雄蜥肛前或腹部中央具黄色块斑。气微腥,味淡。

[性味]咸,温。

[功能与主治]温肾壮阳。用于肾寒病、阳痿、虚弱劳损。[用法与用量]配方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