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峪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位于[[ 甘肃]] [[ 嘉峪关]] 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
[[File:嘉峪关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 城、 城、 城、 城、 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 。长城 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 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 守之势 形成五里一燧 十里一墩 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
<p style="text-indent:2em;"> 嘉峪关 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 城、 悬壁长 城、 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 木兰 城、 “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观 嘉峪关大多数景点紧扣 长城 文化及丝路文化的脉系 ,并 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嘉峪关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嘉峪关大多数景点紧扣长城文化及丝路文化的脉系,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简介==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有“西襟锁钥”之称。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 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有“西襟锁钥”之称
+
<p style="text-indent:2em;">关城平面呈梯形 面积3.3万多平方米 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
  
关城 平面呈梯形 ,面 积3.3 平方米, 由外城、 内城、 、瓮城及 城楼 附属 建筑 等组成
+
<p style="text-indent:2em;">内城为 关城 的中心,周长640米,东城墙长156米,西城墙长16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 ,面 积约2.5 万平方 米。城墙高9 米, 上建高1.7米的垛墙。 内城 有东西二门,西曰“柔远” 东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 楼,与关楼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墙四角建角 ,南北墙正中 敌楼。内城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二门外各修 瓮城1座,门均南开,东曰“朝宗”,西曰“会极”
  
内城 为关 的中心 周长640米 东城墙长156 米, 西城墙长164 米, 南北 墙各长16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城 墙高9米 上建高1.7米的垛墙。内 有东西二 门, 西曰 柔远”、东曰“光化 ”, 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与 关楼 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城 墙四 角楼,南北 墙正中建敌楼。 内城 中轴线北侧有清代游击将军府一座 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 二门 各修筑瓮城1座 门均南开 ,东 朝宗 ”, 西曰“会极”
+
<p style="text-indent:2em;"> 内城 西有罗 城, 呈“凸”字形 长191.3 米, 通高10.5 。青砖包砌 高与内 相同 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 为关 门, 门额上刻 嘉峪关 三字 上建关楼。城 南、北两 筑有 角楼 。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筑外城,西与罗城相连 ,南 内城 平行并形成夹道 可供车马通行 。外 城高3.8米 周长1100米 ,东 北角上建 闸门 ”, 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
  
西 罗城,呈“凸”字形,长191.3 ,通高10.5 米。 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 关城 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 楼。城南 北两角筑有角 。内城南、北和东侧外围均 外城,西与罗城相连,南、北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可供车马通行。外城高3.8米,周长1100米,东北角上建“闸门”,上建一层三间式闸楼
+
<p style="text-indent:2em;">关城外 四周距墙1米 一道宽2 、深2 的壕沟 。关城 内外还有官井、营房及文昌阁、 帝庙 等附属建 筑。
  
关城 四周距墙1米有一道宽2米、深2米的壕沟 。关城 内外还有官井 营房及文昌阁 关帝庙 戏楼 附属建筑
+
<p style="text-indent:2em;"> 关城 南、北两侧均筑有长 城。关城 之上的各式建筑与附近的长城 城台 城壕 烽隧 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关城南、北两侧均筑有长城。关城之上的各式建筑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2]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ref>[https://www.360kuai.com/pc/97f2b763feda08bd8?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嘉峪关 把老祖宗的遗产再传一个600年] , 张掖日报社 </ref>
  
嘉峪关 位于 河西走廊 中西结合部( 中部 偏西) 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 端的 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 的嘉峪关。 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 是长 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 选址在 河西走廊中部,东 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 ]]、南临[[祁连]] 咽喉要地—— 嘉峪 塬西麓建 关。关城 始建于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初,宋国公、征虏 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 选址在 河西走廊 部, 东连酒泉、 西 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 咽喉 要地 —— 嘉峪 西 建关。关 城始 于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
<p style="text-indent:2em;"> 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 大, 常引兵进犯 河西走廊 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 国防重地 对保障河 西 地区 安全起着重 作用。明代,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荒漠 区是怕缺水, 嘉峪 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
 +
[[File:嘉峪关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 西 ,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 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 这块砖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 一样,都为古代 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 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 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 城, 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 自建成嘉峪关后 这关便为 西 部国防重地 对保障河 西 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 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 嘉峪关 作战 荒漠地区是怕缺水,嘉峪 有井 ,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 西二门外 都有瓮 回护 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瓮城门均向南开 ,西 瓮城西面,筑有罗城 罗城城墙正中面 西 设关门 门楣上题“ 嘉峪关 ”三字 。关城 内现有的建筑主要 游击将军府、官 、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这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这块砖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关一样,都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古代西域,初时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有许多在绿洲上发展的“城邦”,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
+
<p style="text-indent:2em;"> 嘉峪关所在地是[[ 甘肃]] 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 甘肃]] 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古肃州(今酒泉),西有安西。这条古道是古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古代西域,初时仅指天山以南的[[ 新疆]] 南部和东部,有许多在绿洲上发展的“城邦”,对内地汉族政权时附时叛。
  
 
==景点==
 
==景点==
 
===戏台===
 
===戏台===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关景观] 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
<p style="text-indent:2em;"> 戏台是清[[ 乾隆]] 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关景观] 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 中国]] 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 中国]] 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
<p style="text-indent:2em;"> 文昌阁,始建于[[ 明代]] ,重建于清[[ 道光]] 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内城===
 
===内城===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
<p style="text-indent:2em;">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
<p style="text-indent:2em;">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 宋国公]] 、征虏大将军[[ 冯胜]] 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 酒泉]] 、西接[[ 玉门]] 、背靠[[ 黑山]] 、南临[[ 祁连]] 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 洪武]] 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 秦边纪略]] 》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
+
<p style="text-indent:2em;">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
 +
 
 +
<p style="text-indent:2em;">西域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往西,雄伟壮丽的长城、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条苍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朝阳里,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四时大雪,千古不消,凝华积素,争奇献秀,氤氲郁葱,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晨曦初起,彩霞横抹天空,天高野阔,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祁连山中长云如练,缠绕山腰,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彩虹横挂山川。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
 +
[[File:嘉峪关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其中下沉式综合服务区有贵宾接待室、游客服务中心、饮吧、观景平台、滑索、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设施。 嘉峪关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怀古游学的好去处。
 +
===悬壁长城===
 +
<p style="text-indent:2em;">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 [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
 
 +
===七一冰川===
 +
<p style="text-indent:2em;">“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气候独特,景色迷人,是开展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动的好去处,也是嘉峪关市旅游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关市共投资312.01万元,铺筑了自S215线至山脚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车场和180米步行台阶,并对近2公里登山道路进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环保探险旅游服务中心”,内设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厨房、餐厅和6间客房,配备了发电机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设施,使冰川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
 
 +
==旅游指南==
 +
===民间传说===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
 
 +
===定城砖===
 +
<p style="text-indent:2em;">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ref>[https://www.360kuai.com/pc/92e0c697a0ab441dd?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为何千年来没人敢动它?] , 快资讯 2019-12-10</ref>
 +
 
 +
===冰道运石===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
 
 +
===山羊驮砖===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
 
 +
===击石燕鸣===
 +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西域悠久 历史 孕育了灿烂 古代文化 沿着古老的丝绸 路往西 雄伟壮丽的 长城 、遍地 文物遗迹、浩繁 典籍文献、精美 石窟艺术 神秘 奇山异水……使这条苍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 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 临酒泉 西连荒漠 北依嘉峪 南望祁连 讨赖河水滔滔东去 朝阳里 宛若银练飞舞在戈壁之上;夕阳下 又如飞龙游走于山涧之中。极目南眺 ,山 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 更觉清新如画 时大雪 千古不消 凝华积素 争奇献秀 氤氲郁葱 凌空万仞,望之如堆琼垒玉 ”。 晨曦初起 彩霞横抹天空 天高野阔 千岭万壑竞披红装,婀娜多姿。雨后 山中 云如练 缠绕山腰 或化作各种离奇物形 或变作铁马甲兵;或雨过天晴 彩虹横挂山川 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 风度疏林带舞飘”
+
==建筑结构==
 +
<p style="text-indent:2em;">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 山海关 另一座就是西端 嘉峪关 而后者经前者犹有过 之, 所以嘉峪关是 长城 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但嘉峪关初建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 土城,占地2 500平方米。而现存 关城总面积33 500余平方米,比原来 大数倍。它由外城 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关城周长733米,就中内城周长640米,面积为原先 大小 西宽 略呈梯形 城高9米 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 门外各筑有瓮城 城楼对称 三层三檐五间式 周围有廊 单檐歇 高17米 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 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 旧有亭 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 构成一个罗城 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 三个大字 门顶原有城楼 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 三楼东西成一线。1924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 东、南、北有土筑围墙 ,连 城。城外有城 迭门重城 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 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 都是清代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 至今保存完好
  
长城 墩旅游景区面积约3.22平方公里。景区包括 长城第一 墩、综 服务区 讨赖 滑索 讨赖客栈 天险吊桥 、“ 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 等内容 其中下沉式综 服务区 贵宾接待室 游客服务中心 饮吧 观景平 台、 滑索、旅游纪念品商店 设施 。 嘉峪关 景区以长 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 以戈壁风光和 西北 民俗风情为基础 是一处观光 探险 休闲 娱乐、怀古游学 好去处 [1]
+
==历史文化==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 长城 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 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 长城 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 第一 隘口”之称。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 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 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 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 西接玉门 背靠黑山 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嘉峪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 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 嘉峪关关城布局 理,建筑得法。关城 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 瓮城 罗城 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 楼阁建筑和城壕 长城峰台 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
 +
[[File:嘉峪关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 嘉峪关 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 关城东、 西 、南、 、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 与附近的长城 城台 城壕 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 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雄关”
  
=== 悬壁长城===
+
=== 游击将军府===
峡又名水 面是 白雪皑皑 祁连山 ,北 面是 耸入云 黑山 断壁 长城和 [悬 长城]  悬壁长城 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十 (1540 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 。断壁 长城 居于 黑山 峡口之南 为东西走向 悬壁 长城 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 城墙 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
<p style="text-indent:2em;">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 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 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 生活场 。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
 +
 
 +
===长城第一墩===
 +
<p style="text-indent:2em;">古称讨赖河墩。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 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 第一座墩台 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 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 高的 悬崖边上,可谓:“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功能区 景区以 长城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 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悬壁长城 明嘉靖十 (1539 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 ,此段 长城 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 黑山 山腰 全长7.5公里 山腰 长城 约750米 ,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 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 七一冰川===
+
=== 古代岩画石关峡===
“七一”冰川位于 嘉峪关 市西南116公里处 祁连山腹地 中国 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 一座高原冰川 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 的山 坡上 冰层平均厚度78米 ,最 厚处达120米 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气候独特,景色迷 ,是开展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动 好去处 ,也是嘉峪关 市旅游资源体系 的重要 组成部 。为抢抓 西 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2002年至2003年, 嘉峪关 市共投资312.01万元,铺筑了自S215线至山脚下9.443 公里 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车场和180米步行台阶,并对近2公里登 道路进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环保探险旅游服务 心” ,内 设接待室 急救室 工作室 厨房 餐厅和6间客房 配备了发电机和全套 住宿接待设施 使冰川景 区的 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
<p style="text-indent:2em;">古代岩画[[石关峡]]是 嘉峪关 古代丝绸之路 重要通道 这里 [[ 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 见证 [[石关峡]]内 岩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 其时代为战国 它是[[中国]]北方地区时 [嘉峪关] 代 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 是1989年[[甘肃]]省 民政府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嘉峪关的 一处 重要 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 布在 西 北距 嘉峪关 市14 公里 处的黑 中, 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 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 狩猎 舞蹈 操练 庙宇、古文字等 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 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是中国西部地 岩画 代表之一
  
 +
== 相关视频 ==
 +
<center>
 +
{{#iDisplay:t3017ladnvp|480|270|qq}}
 +
</center>
 +
<center>甘肃嘉峪关游记</center>
  
 +
<center>
 +
{{#iDisplay:r003018fm0m|480|270|qq}}
 +
</center>
 +
<center>嘉峪关:悬壁长城建在45度山脊上 犹如悬在空中</center>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於 2019年12月22日 (日) 08:31 的最新修訂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觀。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系,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簡介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自古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古有「西襟鎖鑰」之稱。

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萬多平方米,由外城、內城、羅城、瓮城及城樓附屬建築等組成。

內城為關城的中心,周長640米,東城牆長156米,西城牆長164米,南北城牆各長16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牆高9米,上建高1.7米的垛牆。內城有東西二門,西曰「柔遠」、東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層三檐歇山頂式城樓,與關樓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城牆四角建角樓,南北牆正中建敵樓。內城中軸線北側有清代游擊將軍府一座,是嘉峪關歷任游擊將軍辦公之處。二門外各修築瓮城1座,門均南開,東曰「朝宗」,西曰「會極」。

內城西有羅城,呈「凸」字形,長191.3米,通高10.5米。青磚包砌,高與內城相同。羅城中間突出部分開券門,為關城正門,門額上刻「嘉峪關」三字,門上建關樓。城南、北兩角築有角樓。內城南、北和東側外圍均築外城,西與羅城相連,南、北與內城平行並形成夾道,可供車馬通行。外城高3.8米,周長1100米,東北角上建「閘門」,上建一層三間式閘樓。

關城外城四周距牆1米有一道寬2米、深2米的壕溝。關城內外還有官井、營房及文昌閣、關帝廟、戲樓等附屬建築。

關城南、北兩側均築有長城。關城之上的各式建築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5年的歷史。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在萬里長城沿線上分布着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後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1]

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荒漠地區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後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築工程上的絕招。這塊磚存放在西瓮城門樓的後樓台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築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

地理位置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

景點

戲台

戲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關景觀] 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台。由木製屏風把前後台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製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台上是非常少見的。戲台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製山水人物彩畫80餘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內城

內城牆高9米,加垛牆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築,6米以上用土坯加築。歷經六百多年,牆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築城牆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製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牆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牆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瓮城回護,面積各有500餘平方米。瓮城門均向南開,西瓮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西域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沿着古老的絲綢之路往西,雄偉壯麗的長城、遍地的文物遺蹟、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條蒼茫古道至今仍流光溢彩。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遊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後,祁連山中長雲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遊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遊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台、滑索、旅遊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閒、娛樂、懷古遊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黑山。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斷壁長城居於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牆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於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於1958年7月1日發現、並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於坡度小於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閒、科考研究等旅遊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遊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築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180米步行台階,並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遊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旅遊指南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築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定城磚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2]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着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着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建築結構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着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後者經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 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 500餘平方米,比原來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瓮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0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瓮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瓮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文化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嘉峪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於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築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瓮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為「雄關」。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禦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後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

長城第一墩

古稱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台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險墩」。依託古墩台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台、滑索、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古代岩畫石關峽

古代岩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裡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黑山岩畫是中國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國,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時 [嘉峪關] 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岩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蹟。岩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畫150餘幅。岩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畫對於研究西北地區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西部地區岩畫的代表之一。

相關視頻

甘肅嘉峪關遊記

嘉峪關:懸壁長城建在45度山脊上 猶如懸在空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