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弥陀禅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位在嘉义市境内的弥陀禅寺建于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庙宇中的主祀神祇为为弥陀佛塑金佛像,两旁则陪祀有玄奘大师与开山祖师。禅寺的屋顶以金色琉璃瓦呈现,搭配深茶色的梁柱,衬托出与一般寺庙与众不同的庄严气息。弥陀禅寺旁有著“八掌溪义渡纪念碑”,以及一座建于民国二十七年的“义民塔”,塔内奉祀的皆是为地方取义而殉难的义民公。[1]
基本资料 资料来源: 田野调查 座标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163 地址: 嘉义市弥陀路1号 电话: 05-2224203 主祀神明: 释迦牟尼佛 创立起始年: 1752 创立年代参考文献: 明末创建 (1661-1683)(林衡道,《台湾寺庙大全》,1974) 清乾隆年间创建 (1736-1796)(林衡道,《台湾寺庙概览》,台湾省文献会,1978) 清乾隆17年~乾隆23年间(1752-1758)(颜尚文等编,《嘉义市志 卷十 宗教礼俗志》,嘉义市政府,2005)
建立沿革
《嘉义市志 卷十 宗教礼俗志》根据乾隆38年(1773)“弥陀寺记”记载,诸罗知县周锺瑄本于康熙54年(1715)修筑诸罗山大圳时建弥陀寺,然任期已满而无重工。乾隆17年(1752)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僧侣苑藏前来诸罗八掌溪畔募建寺院,乾隆37年(1772),时任诸罗知县的周大本见弥陀寺颓毁,遂号召诸罗城士申随缘布施重建。《续修台湾府志》中记载弥陀寺建于乾隆23年,因此可知此寺建于乾隆17年至23年之间(1752~1758);乾隆37年重建;道光年间倡修;明治42年(1909)改建,于大正4年(1915)竣工;昭和16年(1941)因地震修建;民国64年重建,历时10年完工。[2]
简介与相关图片
*彌陀禪寺-外觀 *彌陀禪寺-大雄寶殿 *彌陀禪寺-主祀神像 *乾隆三十八年「彌陀寺記」石碑
祭祀活动
清明節:春季法會。 農曆七月十三日:中元節法會。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秋祭。
弥陀寺简介
位于嘉义市八掌溪畔的弥陀禅寺—亦称弥陀寺,有些老一辈的嘉义人会以“阿弥陀”(注:台语)称之—创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是嘉义城外历史悠久的古寺,并以“弥陀晨钟”名列嘉义八景之一。弥陀禅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义渡所在,透过公共资源协助民众渡溪通行。日治时期于寺前设有铁线桥,在目前使用的忠义桥完成之前,弥陀禅寺可说是从嘉义县中埔乡进出嘉义市的重要入口意象。
弥陀禅寺建筑曾历经数次改建,日治末期嘉义市大力推动“众神归天”政策,弥陀禅寺未受波及,但昭和十七年(1942)因地震与水灾导致庙基崩塌,因此在地方士绅梅狮等号召之下,集资标购市中心慈济宫等寺庙拆除后的建材,于昭和二十年(1945)完成重建。从弥陀禅寺战后初期的老照片可见,或因建材延用寺庙旧料,当时虽为日本殖民时期,大殿外貌仍为传统闽南寺庙建筑风格,并一直维持到民国六十二年(1973)再度改建为止。
日治初期明治年间,弥陀禅寺亦曾因地震而损毁,直到大正二年(1913)大岗山义敏和尚来到弥陀禅寺主持重建工作、振兴庙务。义敏和尚当时也在台湾南部推动许多佛寺的重建工作,除弥陀禅寺外,嘉义地区还包括了竹崎清华山德源禅寺与大林昭庆寺等。
有意思的是,同样继承了临济宗的法脉,一样是战后重建,德源禅寺的建筑风格非常明显地受到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大雄宝殿即采用日本寺院建筑常用的的“轩唐破风”手法(注:以钢筋混凝土仿造),有入母屋造屋顶与唐破风样式的入口。相较之下,弥陀禅寺的建筑风格则以台湾传统寺庙建筑的宫殿样式为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弥陀禅寺在2009年特地聘请景观设计师,将现有禅寺庭园重新规划施作,整体风格仿日本“枯山水”庭园,并依台湾传统龙虎边风水进行设计:龙边采律动水流,而虎边则以平静湖面进行布局配置。
这些带有寓意的“枯山水”景观,也让这市郊溪畔的宁静佛寺,在历史氛围之外,更多添了几分禅意。[3]
弥陀禅寺&弥陀映月桥-在地新亮点
嘉义“弥陀禅寺”建于西元1752年(清乾隆17年),寺内“弥陀晨钟”于日据时代就名列嘉义八景之一。禅寺的屋顶以金色琉璃瓦呈现,搭配深茶色的梁柱,衬托出与一般寺庙与众不同的庄严气息。禅寺周遭环境非常清幽,门口历经苍桑的石狮,依然很有威严的伫立著。
比邻坐落在八掌溪上的新地标“弥陀映月桥”,是一座单塔斜张景观桥,塔身和护栏以及桥面都以光雕呈现水滴、叶脉、诸罗树蛙等在地特色;蓝天白云下弥陀映月桥横跨倒映八掌溪流水面,夜晚则成了八掌溪上最亮的星光,为八掌溪畔极具特色的观光与休憩亮点。
四方游客来到嘉义千万别错过了这个有历史又庄严,美好祥和所在的弥陀禅寺及诸罗树蛙光雕,浪漫又美丽的新景点弥陀映月桥![4]
周边景点
*蘭潭水庫(蘭潭風景區) *檜意森活村 *射日塔 *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 *蘭潭後山公園 *嘉義公園 *獄政博物館 *阿里山鐵路北門驛 *文化路夜市 *嘉義市立博物館 *二二八紀念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