噍吧哖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图片来自据珍台湾 |
噍吧哖社(大武垅语:Tamani、Tapani;台湾话:Ta-pa-nî)又名礁吧哞社,一大武垅族部落,是大武垅社的从属部落之一。该社族人原居于今台南市新化区那拔里,后迁至玉井区玉井里、沙田里、竹围里,再移居竹围里之“番仔厝”,最后迁至台南市楠西区龟丹。[1]乾隆初年,噍吧哖社与大武垅头社、大武垅二社组成大武垅社,共同迁徙至楠梓仙溪流域之甲仙一带。[1]迨荷兰时期及清朝年间称大武垄,当时汉人大举入垦,始有汉族田庄形成。 后系曹族四社熟番原住民所居住,以噍吧哖ㄉㄚㄅㄚㄋㄧˊ为庄名。 至民国九年,日本人占据台湾,才以“噍吧哖”的日语近音“玉井”来更改地名。
文献记载
Tamani 首次于 1650 年代以后出现在荷语文献,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官揆一(Frederick Coyet)呈巴达维亚总督之信函提到“噍吧哖番人,亦为下山(居住)大武垅人的一部份(zijnde ook een deel der afgecomene Tevorangers)”,可确证与大武垅族为同一族群。日本学者中村孝志及翁佳音认为荷治时期记载之大武垅族部落 Tamani 即为噍吧哖社,由族语音译为汉字的“噍吧哖(台湾话:Ta-pa-nî)”。[2]
1650 年代末,部分大武垅社族人分别被劝令下山,迁居至台南白河、东山一带的哆啰啯社(Dorcko),后来成为清代登录于志册上的“大武垅派社”,包括噍吧哖与茅匏两社族人亦奉命迁居至目加溜湾社,但下山居住的大武垅族人多少有适应不良的问题 —— 1661 年 2 月发生地震,一位噍吧哖社的头人 Dapare(噍吧烈)趁机躲入山内,不愿再下山回目加溜湾社居住,接受荷兰的基督教教育与法律,并往北逃至嘉义阿里山境内的大龟佛(Tackka Poulangh),或往南与大路关(Terroquan)族人逃到山上,并得到卡那卡那富族人的相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