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囊:náng ㄋㄤˊ、nāng ㄋㄤˉ。

装有物品的袋子是囊之范式。

囊:náng ㄋㄤˊ、

1、本义:袋子。如:探囊取物、囊空如洗

2、衍义:象袋子一样东西。如:胆囊。胶囊。

3、衍义:姓。

囊:nāng ㄋㄤˉ。

4、衍义:指猪的腹部肥而松软的肉。如:囊膪

5、衍义:虚弱、懦弱。如:囊揣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囊

拼音; náng,nāng

部首; 口

字码; U+56CA

五笔; gkhe

仓颉; jbrrv

郑码; ajer

笔顺; 1251245251251112213524

外文名称; bag(英)

注音; ㄋㄤˊ、ㄋㄤˉ

总笔画; 22

部外笔画; 19

四角码; 50732

字源演变

形声字。初文作(《金文编》425页,""字所从),像扎住袋口的囊(小圈儿象征扎系袋口的绳索),象形字。后改为从 ("橐"之初文)的形声字。小篆及秦汉古隶从,襄省声;草书与楷书则是从省(省去"木"),襄省声。以上各体虽然均从襄省声,但所省者各不相同:小篆"襄"字作(从衣,䕦声),字形1所从省去了"衣"旁;古隶"襄"字作、,字形2、字形3所从都省去"䕦"和"衣"的下半;隶书"襄"字作,草书(字形4)所从省去了"";楷书则仅省去了"亠"。"囊",本义是口袋。《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汉王充《论衡·无形》:"形之血气也,犹囊之贮粟米也。"引申指用口袋盛物。汉桓谭《新论·求辅》:"虽积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箧夜光,未足以喻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囊之异体字:

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囊"。

详细释义

囊:náng ㄋㄤˊ、nāng ㄋㄤˉ。

装有物品的大袋子是囊之范式。

囊:náng ㄋㄤˊ、

1、本义:袋子。如:《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锥之处囊中。"。唐·杜甫《重赠郑链》:"郑子将行罢使臣,囊无一物献尊亲。"。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出其囊中文,满听实清越。"。又如:探囊取物、锦囊妙计。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辎(行李)、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2、衍义:用袋子装。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网……引其网而鱼已囊矣。"。《清史稿》:"涛啮堤岸,势汹涌,锦棠囊土以御。"。马中锡《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又如:囊萤映雪、囊括、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3、衍义:指敛藏。如:《管子·任法》:"世无请谒任举之人……皆囊于法以事其主。"(尹知章注:'囊者所以敛藏也。谓人皆敛藏过行,以顺于法,上事其主。'。)。

4、衍义:象袋子一样东西。如:如: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牡猿化牝》:"广西横州山中,猿皆黑,老则转为黄,其势与囊俱。"。又如:胆囊。胶囊。

5、衍义:覆盖、蒙住。如:柳宗元《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五刑备其体,三木囊其头,刀斧分其尸。"。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衍义:即瓤。果实皮与子之间的肉或瓣儿。如:《西游记》第一回:"火荔枝,核小囊红。"。《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那买的不知好歹,看见船上吃法,也学他去了皮,却不分囊,一块塞在口里。"。

7、衍义:或指新疆的一种特色烤面饼。

8、衍义:用作量词。如:《隋书·礼仪志四》:"文武群官朝服,上礼酒十二钟,米十二囊,牛十二头。"。郎锳《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

9、衍义:差、弱、次。如:《冻苏秦》第三折:"你比我文学浅,我比你只命运囊。"。《博望烧屯》第三折:"你退了五万,肯退了那好兵,都是囊的、懦的、老的、小的、瘸的、跛的,则留下精壮的。"。

10、衍义:中国西藏农奴主家奴隶的称呼。如;囊生。(亦称"朗生"。)

11、衍义:姓。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楚有囊瓦。"。

囊:nāng ㄋㄤˉ。

12、衍义:指猪的腹部肥而松软如口袋的肉。如:囊膪

13、衍义:虚弱、懦弱。如:囊揣。

翻译

bursa;purse;theca;vesica;vesicle;

音韵集汇

粤语:nong4

客家话:[沙头角腔]long2[海陆丰腔]nong2nang2[梅州腔]nong2[东莞腔]long2[客英字典]nong2[宝安腔]long2[客语拼音字汇]nong2[陆丰腔]nong3[台湾四县腔]nong2nang2

山西方言:nang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方言,表示疑问二声、表示指示性四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⑿《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奴当切,音瀼。《说文》橐也。从橐省,襄省声。《诗·大雅》于橐于囊。《传》小曰橐,大曰囊。《集韵》一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又《史记·鼌错传》太子家号曰智囊。

又《宋玉·风赋》盛怒于土囊之口。《注》土囊,大穴也。

又《庄子·在宥篇》乃始脔卷伧囊,而乱天下也。《注》伧囊犹抢攘。

又姓。《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郑。

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隐囊,柔软可倚。《王维诗》不学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碁。又米囊,杨花别名,见容斋随笔。

又《汉官仪》凡表章皆皂囊封事。

又《晋书·郭璞传》郭公者精卜筮,出青囊中书九卷授郭璞。

又地理书有青囊经。[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