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世同堂纪念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世同堂纪念馆,著名作家老舍在重庆北碚的故居,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

基本信息

四世同堂纪念馆
中文名称: 四世同堂纪念馆
别名: 老舍旧居、重庆老舍旧居、多鼠斋
地理位置: 重庆北碚天生新村63号附32号
开放时间: 9:00-17:00 (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免费参观
被评为: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馆精品: 《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种版本的《四世同堂》小说
历史: 著名作家老舍1943年6月至1946年2月寓此。

纪念馆简介

  四世同堂纪念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北碚定居的寓所,暨中华全国文艺届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是国内保持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为纪念老舍那段“为抗战而写”的岁月,于2010年由”老舍旧居”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该房屋位于北碚区天生新村63号附32号,建于1940年6月,原为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住所。房舍系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上下两层共8间[1],面积约120平方米,桐荫扶疏,环境静谧。8月林氏赴美,将房赠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作为办公处。抗战期间,部分到北碚的作家到此暂住。

  1940年春老舍先生来碚组织文协工作,1943年夏定居于此。1943年11月,夫人胡絜青偕孩子从北平逃出,在此一家人团聚。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在此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八方风雨》、《民主世界》;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等;话剧《桃李春风》、《王老虎》、《张自忠》等,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曲艺等共计百多万字的作品。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总会被日机轰炸,总会的活动大部分在北碚举行,使之成为抗战后期重庆乃至全国文化活动中心,常来此的主要有梁实秋、以群、郭沫若、田汉、艾青、光未然、姚逢子、肖红、赵清阁等文化名人。

  在抗战中,这里是老舍先生在重庆生活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居所。老舍先生在生活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为抗战、为团结、为人民大众的利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成为了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有力武器。他为人的凛然正气、坦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不朽的作品也将彪炳史册。

  纪念馆陈列有老舍的各类照片160余幅,文献160多册,还有老舍用过的文具和实物,供海内外游人参观、瞻仰,是了解老舍人格魅力、感悟老舍文学精神的重要地方。常有美国专家、日本学者、韩国诗人以及香港、台湾、大陆的文化名流来此寻迹观瞻。现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实践基地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的地方。

更名起因

  为旧居更名的想法来源于青岛的老舍旧居。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到青岛考察时发现,青岛老舍旧居更名为“骆驼祥子纪念馆”后名气大增。之后,他向重庆市文化局和舒乙先生建议更名,舒乙也非常赞成。因为老舍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就是在北碚旧居完成创作的,决定将此处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舒乙亲自为纪念馆题写牌匾,他还带来《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种版本的《四世同堂》小说给纪念馆收藏。

馆内布局

  旧居旁是老舍铜像,先生戴眼镜,着长袍,端坐在藤椅上静静思考。

  旧居屋内四、五十平方米的客厅墙上悬挂着老舍的近百幅生前照,照片记录了先生在重庆为支持抗战而作出的努力。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总会被日机轰炸后,这里几乎成为抗战后期重庆乃至全国的文化活动中心,梁实秋、郭沫若、田汉、艾青等文化名人时常来访,坐在客厅里谈论家国事。

  客厅左侧的一间屋子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列着老舍曾经伏案奋笔的书桌。

历史发展

时间 事件
1940 该房屋建于1940年,原为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住所。
1942 林先生离碚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为办公处。
1943 老舍先生来碚组织文协工作定居于此,至1946年离开。
1992 3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审定老舍旧居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 12月,由区文广局组织实施的“老舍先生生平纪念展”正式对外开放。
2006 区文广新局再次对老舍旧居进行全面修缮,并邀请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到现场进行开馆剪彩。
2010 11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之子舒乙以及国家级、市级相关领导亲临现场对该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四世同堂纪念馆”更名揭牌仪式。

老舍在重庆

时间 事件
1938 7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8月14日,老舍先生来重庆,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1940年8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2]
1939 4月下旬至5月4日,老舍为给"文协"筹款,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这部四幕话剧揭露与鞭挞了大后方的贪官污吏勾通汉奸,大发国难财的卑劣行径。11月,由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社首演。
1940 1月,老舍与宋之的合写了四幕话剧《国家至上》,讲述了回汉两族同胞团结抗日的故事。这部话剧于1940年4月由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抗建堂隆重公演。6月至8月,老舍应军界朋友之约创作完成了话剧《张自忠》,剧中描写了张自忠将军坚持抗敌、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
1941 1月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公演话剧《张自忠》。
1943 11月17日,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到达重庆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锷路24号的小楼里(现为天生新村63号副16号)。与老向一家、萧伯青、萧亦五同住“文协”北碚分会的一座小楼。1943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况下,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1944

1月,根据胡絜青向大家讲述的北平沦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老舍以这些真实的材料为背景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在重庆写完了前两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饥荒》于1948年在美国写完。
4月15日 ,《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茅盾在文章中说: “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也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
4月17日重庆文化界在百龄餐厅举办纪念老舍创作二十周年茶会,邵力子、黄炎培、梅贻琦、邓初民、茅盾、顾一樵、孙绳武、张道藩、沈钧儒、董必武、杨云竹等相继发言。北碚、成都、昆明等地的"文协"分会也举行了纪念会。

1945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完成《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四世同堂》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故居图片

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