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毛尾睡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川毛尾睡鼠(学名:Chaetocauda sichuanensis)。为1985年报道的在中国四川省平武县王朗保护区发现的一个新种。四川毛尾睡鼠为睡鼠科的毛尾睡鼠属下的唯一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平武。
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四川毛尾睡鼠 |
中文名 四川毛尾睡鼠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
栖息环境
四川毛尾睡鼠栖息于亚高山针阔混交林的河谷两岸。在小树枝上筑窝,宛似鸟巢,直径12cm,离地3~3 .5m。主要在夜间活动,多在树上觅食,偶尔下地活动。
食物
特征
体重25克左右。髭毛长,眼大,耳长,尾粗。口鼻淡棕色,眼周黑褐色,前额灰褐色,体背暗灰赭色,腹面灰色。背腹色泽分区明显。尾背深褐,尾腹淡褐。5月发现孕鼠,每胎产4仔。我国特有,仅分布在四川,栖息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
鉴别特征
体长约90mm;尾长92~102mm;后足长18.5~19mm,耳长16~18 .5mm。颅长26.3~27 .2mm;颧宽15.1~15 .3mm;腭长约9.1mm;眶间宽4.6~4 .7mm,乳突宽19.4~12 .8mm,听泡长8.8~8 .9mm,上颊齿列长约3.5mm;门齿孔长约5mm。
体较其它睡鼠小。眼大,耳长,前足4趾,前后足均有2个肉垫;尾较粗,略较体长,覆以密毛,掩盖着鳞环。体背面灰棕赭石色;眼周具窄栗色圈,并与眼下栗色三角区相连,栗色区向下延伸而与口周围棕色环相接;耳深褐色,具棕褐色边缘;体腹面呈砖灰色,微带皮黄色泽;体背腹面毛色有明显界限;前后足背面淡褐色;尾背面深褐色,腹面较淡。乳头4对。
颅骨颧弧较宽,约为颅长的56.8%;眶间宽约为颅长的17.4%;鼻骨较短;脑盒发达,宽约为颅长的47%,后头宽约与脑盒等长。门齿孔较长,约为颅长的19%,其后端超越第4前臼齿的齿根前缘。腭骨后缘中间达第3上臼齿一半的水平。听泡发达,长为颅长的33%。上门齿前面中间有一纵沟。颊齿4/4。第4上前臼齿具4个齿嵴、3个齿尖,第1齿嵴短小;第1和第2上臼齿各具5个齿嵴、3个齿尖;第3上臼齿仅有4个齿嵴、3个齿尖。上前臼齿和上臼齿各具3个齿根。下颊齿列齿冠面结构极为简单。第4下前臼齿仅具2齿嵴,2齿根;下臼齿均各有3个齿根。
肤色
眼圈深栗色;耳较长,前折达眼部;尾较粗,端部呈棒形,被以密毛。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