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的心有多大成就的功德就有多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回向的心有多大成就的功德就有多大,「日夜唯求脫節心,起時是生出離心。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假設我們真的「發心為利益悉數眾生修學佛法」,那我們「我執」行的積德行善承載得起、擔當得了嗎?
原文
回向,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分我并不太了解,直到近来学习《道次序》中听者与说者一起应做的重要事项:满足结束时共作之规则:回向,于说听之诸善根,当发普贤行愿等净愿印定之。自己又重读了师父著作的《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才俄然翻开心门,了解了回向发心的重要性。
《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中指出,「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悉數積德行善,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悉數眾生。」一言概之,便是回向的心有多大效果的積德行善就有多大。普賢行願品的回向是普皆回向,側重將修行積德行善如甘霖般遍灑眾生,如同滴水回歸大海永不枯竭,如同匯至虛空懷有無量無邊。以無限寬廣之心觀想法界眾生,以無限慈悲之心回向眾生,收成的是耐久而無限的三寶力氣。
反觀自己,以往老是希望將修學的積德行善回向給自己及家人。若要回向給悉數眾生,常常想到眾生中有些有情是自己討厭的,多少就會有一些不甘心。
我是一名醫生,每當為遵循醫院的規章制度而不能滿足患者的過多需求,被患者及宗族訴苦乃至叱罵時,我的心裡仍是很不舒適的。儘管我當下的智慧能內省,能化解對立,及時避免醫患對立的進一步晉級,但想到要把修學佛法的積德行善回向給這樣「無理的患者和宗族」,仍是非常糾結和不甘心。學習佛法後,我逐漸觀照到自己短少處理醫患聯繫的圓融智慧,短少自他相換的慈悲智慧,才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日子中許多錯的本源仍是在我們的心裡。
學習了「於說聽之諸善根,當發普賢行願等淨願印定之」及《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後,我問自己:這樣狹隘的心量能裝多少積德行善?我們作為凡夫,業障所形成的,才能精力有限,所做積德行善有限。一旦「投入我執鐵網孔,無明大暗所隱瞞」,修學就算有積德行善也如同鐵網孔那麼限制而被綁縛捆綁難以打破,又怎樣讓自己、家人及有緣眾生等脫離煩惱得到脫節呢?
「日夜唯求脫節心,起時是生出離心。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假設我們真的「發心為利益悉數眾生修學佛法」,那我們「我執」行的積德行善承載得起、擔當得了嗎?
師父說任何一個數字乘以無限都是無限大。所以回向亦應以菩提心回向。「願以此積德行善,普及於悉數,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正是需求我們以無限寬廣的菩提心去回向。菩提心的力氣是最殊勝強壯的,把積德行善回向給悉數眾生,我們不是吃虧了而是得到了極大的利益。師父說「能讓我們所做的積德行善匯歸於最高價值的效果,而且添加寬廣,乃至無量無邊。由於我們的發心及回向無限,所獲積德行善將百千倍、億萬倍地添加,絕非狹隘的發心回向所能對比。」
《普賢行願品》中側重「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盡頭。念念相續,無有接連。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每做一件積德行善,哪怕是細小善行,都以無限寬廣之心回向無限眾生,而且是永不接連的回向。假設我們每一位佛子也能如此回向,就像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和大海融為一體,進而心裡能獲得無限寬廣的力氣,獲得長久的力氣。
發心無限,所得無限;發心有限,所得亦有限。
願我們向菩薩學習,描摹佛菩薩的心行。亦願我們不住於積德行善相,對積德行善不貪著,離境而不著境。願與師兄們一起進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