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团结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团结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大肚川镇。团结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唐朝渤海国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为战国至两汉时期的“沃沮人”文化遗存。下层“沃沮人”文化遗存也因此定名为“团结文化”。

200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13年3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

基本内容

团结遗址

团结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团结村东约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尔区约20公里,北距海拉尔河2公里,南距滨洲铁路3公里。遗址北、东、西三面平坦开阔,现已开辟成农田,南侧地势略高,现为牧场,局部草场被破坏,由于多年风蚀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坑。

在农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范围内采集到石镞、石叶、刮削器等石器20余件,还发现了1件两端均有刃的小玉锛,从采集的陶片中首次发现了彩陶。这些遗物大多出自耕土层内,分布范围相对集中,且同时有人骨,推断原来应为墓葬,但被扰动,墓葬数量不明。耕土层呈黑色,砂性较强;其下为黄灰色沙土层,较纯净。以下分类介绍采集遗物,并与相关考古资料加以比较,阐明团结遗址的文化性质、年代及发现的意义。

石镞

该遗址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当时曾在地表暴露出的沙坑内采集到石镞、石叶、石核以及少量陶片。1999年8月,团结村一农民主动将翻地时出土的几件玉器和石器上缴给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根据这一线索,博物馆曾先后三次派人到团结村周围进行调查,找到了出土玉器和石器的准确位置,并采集到一批石镞、石叶、陶片及1件玉环,还发现有人骨残块。

鉴于这批出土遗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联合对团结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调查[2]

一、采集遗物

采集遗物根据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牙器五大类,以下分类述之。

勾形刀刃

(一)石器

采集数量最多,共151件。从加工方法看,以压削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数量很少。主要器类有石斧、铲、镰、刀、刀形器、锥形器、镞、尖状器、刮削器、管、石叶等,还发现有石料和颜料石。

(二)玉器

共7件。器表多呈浅绿、深绿、黄绿、青绿或乳白色,多数通体抛光。主要器类有、锛、璧、环、珠。

(三)陶器

陶器均夹砂,胎体略薄,质地较硬。器表多呈黄褐色或红色,少量呈灰褐色。皆手制,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器。部分陶器表面装饰有各种纹饰,主要有窝点纹,平行短斜线纹、内填平行短斜线的菱形格纹、横人字形纹、细泥条附加堆纹等。还发现有少量彩陶,均为红地黑彩,以三角形、窄道波折形和宽带形纹样为主。另有部分陶器素面,器类仅见罐、钵两种。

(四)骨器

数量较少,仅有骨刀、骨梗两类。

(五)牙器

仅1件。系将野猪獠牙沿纵向劈开后制成,珐琅质面略外弧,局部磨光,两端均残。

视频

团结遗址 相关视频

《讲述东宁》大美小镇-大肚川

参考文献

  1. 牡丹江市新增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网,2013-05-13
  2. 海拉尔区民族文物考古概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