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囤積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囤積症
圖片來自am730

囤積症是一種心理障礙,患者會過度囤積或保存大量的物品,這些物品往往沒有實際的使用價值或對生活有幫助。這種行為會對個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包括占據空間、增加維護費用、增加火災和其他安全風險等。囤積症的英文是 Hoarding Disorder,囤積症又被稱為囤物症、儲物症、囤積病。

囤積症是強迫症的一種,並於2013年被列為精神疾病,患者會不斷購買喜歡的物品,或在街上收集贈品,但又不能將之捨棄,導致物品愈來愈多,甚至影響生活。

完美主義者、性格優柔寡斷及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會較容易患有此病,另外如果本身性格較為固執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及長者,患上此病的機會亦較大。


囤積症的定義

囤積症
圖片來自天下雜誌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2013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簡稱 DSM-5),特別把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疾病,並有以下特點:

1.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物,就算那些東西已經不值幾個錢,甚至在別人眼中是破銅爛鐵,患者也想留下。

2.囤積行為是來自於患者自己覺得需要收藏,若丟棄了囤積物,則會感到難捨難分的痛苦。

3.患者的起居空間因為囤積物變得凌亂不堪、動線受阻,影響到生活品質。要第3方(家人、家事服務團隊等)介入才能清空。

4.囤積的習慣影響到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工作等其他範疇的發展。

5.囤積的習慣並非由生理疾病(諸如腦血管疾病等)所造成。

6.囤積的習慣並非是精神疾病(諸如思覺失調症等)的症狀。[1]


囤積症症狀

囤積症
圖片來自Heho健康

囤積症的症狀包括:

1.持續性的丟棄困難:不管東西實際價值為何,都難以分離。

2.保有物品的需求:覺得有一天會用到,對丟棄感到苦惱。

3.居所擁擠或凌亂:大量囤積物品,使得居住場所堆積如山。如果不亂,常是因第三人干預,例如家庭成員強制整理。

4.重要領域功能減損:儲物症狀引起顯著苦惱,影響到社交、職業及環境安全等。

5.無法歸因於其他疾病:非身體病痛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來做更好的解釋。


囤積症特徵

囤積症
圖片來自宅品味

囤積症研究先驅、心理學家藍迪・佛洛斯特長期的研究,囤積症患者可能有以下特徵:

1.囤積症狀從童年或青春期開始出現

2.優柔寡斷,難以篩選、決策

3.決策會引起囤積症患者極大的焦慮

4.完美主義,無法接受自己做錯決策

5.對物品有強烈的情感羈絆

6.容易在物品上看到各種美與可能,拒絕失去任何可能的機會。[2]


囤積症是不是一種強迫症?

而很多人認為囤積症是強迫症的一種類型,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家居協會焦慮症中心主任大衛托林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強迫型囤積症是與強迫症完全無關的一種獨特的精神障礙。

而囤積症的病理特徵有很多,而且經常會因為過去的創傷而加重,其中包括強迫囤積行為的發生,阻礙思維的集中,過分的完美主義,還有一種類似兒童的逃避行為,不願接受和丟東西有關的不適感。[3]


囤積和收藏差異為何?

囤積症病患常收集別人認為無用或價值不高的東西,擺放方式多雜亂無章,且佔用大量空間,容易造成他人困擾。下列為囤積症患者經常囤積的物品:

  • 報紙、雜誌和圖書
  • 衣服
  • 賬單、收據、傳單和信件
  • 容器、塑膠袋和紙箱
  • 家庭用品
  • 動物
  • 過期食物
  • 電子檔案與郵件

相反地,喜愛收藏者則會把東西整理的井井有條,並且易於取用。以收集報章雜誌為例,收藏者可能會剪下他們想要的文章,並整理在剪貼簿中,而囤積症患者則會將報紙堆滿整堆房子,不但無法及時找到自己想看的文章,還會因此造成同居者的困擾。[4]


視頻

囤積症狀大解密!如何與囤積症患者溝通呢?

原來用阿德勒心理學可以很容易解決囤積症問題!|布蘭達&維尼

【#P觀點​】是習慣差還是囤積症? 囤積行為原來是這樣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囤積症,Hello 醫師
  2. 囤積症,居家整聊股份有限公司
  3. 囤積症,Heho健康
  4. 囤積症,Hello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