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内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相连。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属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3511个居民组,面积9219.7平方公里,人口53.6万人,是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共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等30个民族。境内有木兰围场、月亮湖等景点,曾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牛基地县、中国旅游明星县等称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1.7亿元。
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9年1月,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荣获“2018年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1]
建制沿革
商周,属燕地,称为“鬼方”。
秦代,西部濡水(今滦河)流域属渔阳郡,东部索头水(今伊逊河)流域属右北平郡。
两汉三国,为鲜卑地。
隋、唐,隋时属奚地;唐时,属河北道,北部为契丹地,南部为奚地。
辽、金,辽时县境北部属上京道,为辽帝避暑狩猎之所,东部为中京道松山州松山县,西、南部则为北安州利民县地。金时,属北京路大定府。
元代,东部属大宁路松州,南部为惠州,西部属上都路兴州兴安县。为羽林军屯田之地。
明代,属开平左屯卫,后为诺音卫,再后划入乌梁海,成为鞑靼人牧地。
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正式设置“木兰围场”,直属朝廷理藩院。光绪三年(1877年),设立围场粮捕同知及司狱。署名曰粮捕厅(亦称围场厅),为围场建治之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改粮捕厅为抚民厅,由承德府划归直隶省,隶属于口北道宣化府,与张家口、多伦诺尔、独石口为口北四厅。
民国元年(1912年),围场正式改厅建县,曰“围场县”,属热河省。
1956年1月1日,热河省建置撤销,围场县划归河北省承德地区管辖。
1989年6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撤销围场县,成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域不变,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辖12镇25乡1林场1牧场,围场镇、四合永镇、克勒沟镇、棋盘山镇、半截塔镇、朝阳地镇、朝阳湾镇、腰站镇、龙头山镇、新拨镇、御道口镇、城子镇、道坝子乡、黄土坎乡、四道沟乡、兰旗卡伦乡、银窝沟乡、新地乡、广发永乡、育太和乡、郭家湾乡、杨家湾乡、大唤起乡、哈里哈乡、张家湾乡、宝元栈乡、山湾子乡、三义永乡、姜家店乡、下伙房乡、燕格柏乡、牌楼乡、老窝铺乡、石桌子乡、大头山乡、南山嘴乡、西龙头乡、塞罕坝机械林场、国营御道口牧场。[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内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相连。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
地貌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坝下、接坝、坝上三大地形区,主要位于坝上草原地区,全县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处为大光顶子山,海拔2067米。
气候
围场属北(寒)温带—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冬长夏短;夏半年,受副热带暖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天气温暖多雨,无明显盛暑季节;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则是这两种气团的转换季节,风向多变,天气复杂,气温变化剧烈,春季气温回暖快天气干燥少雨,而秋季则气温迅速变凉,气候凉爽怡人。且坝上、坝下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小气候差异很大。
辐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7~13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向阳坡太阳辐射较多。其分布趋势是北少南多。季节分布是春夏两季居多,占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4%,冬季辐射量最小,12月份仅为530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生理辐射≥0℃、≥5℃、≥10℃、≥15℃、≥20℃期间总量分别为99.90、83.90、57.70、50.20、15.50千卡/平方厘米。5~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的太阳辐射量为73.6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5%。
日照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7~283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64%。其中4~9月日照时数近1500小时,超过全年日照时数的55%;作物生育期间日照时达为12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3%以上。全县大部作物为一季短作,所以均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求。
气温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3.3℃。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3.2℃,极端最低气温-42.90℃,出现在御道口牧场;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0.7℃。年平均最高气温在7.00~13.00℃之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8~4℃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出现于2000年7月14日。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持续暖冬现象,年平均气温发生明显变化,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5.80℃,较80年代前平均值升高1.10℃。气温变化尤以1~3月最为明显,分别较历史平均值上升1.40、2.70和1.50℃。夏季上升为0.60℃。
降水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降水量为300~560毫米,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从地理分布看,县西为少雨区,县东为较少雨区,县中为多雨区。从季节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72%,春季雨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15%。在冬季,北部坝上地区降水量多于中南部,可达10毫米以上,其他乡镇为3~5毫米。作物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
1991~2005年降水平均值无明显变化,但15年间经历一个相对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1991~1999年为相对多雨阶段,均降水量为535.80毫米;2000年后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2000~2002年连续年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2000年盛夏6、7月降水量仅为59.70毫米,2001年春季干旱持续到5月;2002年春夏干旱间断出现,5月降水仅5.20毫米,7月降水22.70毫米,旱象十分严重。2003年降水出现3个历史极值,即8月降水量仅10.4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少;9月降水量为198.0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降水总量达604.00毫米,为历史上最多的年份。
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为1491.10毫米左右,冬季蒸发量最小,夏季最大。以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来看,春季最大,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10倍,因此土壤失墒严重,导致春旱和风沙天气。
霜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各区霜期差异较大。1980年前,中南部地区初霜为9月20日,终霜为5月14日,无霜期128天;西北部地区初霜为9月12日,终霜为5月25日,无霜期111天;坝上高原区初霜为8月25日,终霜为6月22日,无霜期63天。1980~2005年间,全县初霜日延迟到9月21日;终霜日提前到5月8日;各区无霜期分别延长3~4天。
地温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地面温度为7.9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为68.90℃,出现于1992年7月6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36.70℃,出现于1971年3月6日。5.0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14℃、15℃的平均初日分别为10/5,15/5,18/5。
冻土
1981~1990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冻土深度103.20厘米。1991年后,由于气候变暖,冻土层深度变浅,多数年份均小于100.00厘米。到2005年,15年平均冻土深度90.20厘米。
水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流多,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伊逊河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88.5公里,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 95公里,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62.1公里,也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最大的河流。
人口民族
截至2016年底,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有159616户,其中乡村户数为120453户。全县共有人口421400人,其中男219928人、女201472人;其中农业人口340175人,非农业人口81225人。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30.29万,占总人口的71.89%,其中满族213986人,占总人口的50.78%,蒙古族86007人,占总人口的20.41%,回族1686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26个少数民族1263人,占总人口的0.3%。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共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汉族、朝鲜族、苗族、维吾尔族、白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高山族、土家族、彝族、藏族、达斡尔族、傣族、土族、哈尼族、羌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哈萨克族、普米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基诺族30个民族。[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硅砂、沸石、莹石、油母页岩、玄武岩等,其中硅砂储量3亿吨,居河北省第一位。已探明的矿产有36种,开发利用的20种,是全国规模较大的造型材料生产基地,适合于大规模开采。
生物资源
按多年调查统计,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内各门植物有170余科、470余属、1100余种或变种,其中:大型真菌30余科70余种,苔藓植物35科200余种,蕨类植物12科20余种,裸子植物3科15种,被子植物90余科800余种或变种。有很多品种形成了庞大的植物群落,有些属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有些属当地稀有罕见珍贵品种。除人工从外地引进(含建国前引进)外,纯属乡土品种。
大型菌类有:猴头菌、耳木菌、珊瑚菌、密环菌即榛蘑、白口蘑、木灵芝等。
当地稀有罕见或新确认植物有:照山白、鹿蹄草、臭冷杉、坚桦、黄胭脂花、东方草莓等。
可供园林绿化植物有:油松、杜松、云衫、核桃楸、冷海棠、黄檗、五角枫、糠椴、小叶白蜡、稠李、暴马丁香、花楸、红瑞木、接骨木、兴安杜鹃、山刺玫、忍冬、荚莲、山樱桃、珍珠梅、八仙花等。
可供饮用或药用的珍贵植物有:沙棘、山杏、胡枝子、小叶锦鸡儿、刺五加、鼠李、岩青兰、黄芹、黄芪、石韦、野金丝桃、白屈菜、曼陀罗、列当俗、青蒿、小丛红景天等。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已查明的脊椎动物计5纲28目78科183属323种,其中:鱼纲4目5科21属23种,如细鳞鱼、鲫鱼、泥鳅。两栖纲1目3科5种,如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爬行纲1目5科5属15种,如虎斑颈槽蛇,俗称野鸡脖子、双锦蛇俗称花带子。鸟纲16目50科121属22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白鹳、黑鹳、白头鹳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高山秃鹫、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草原雕、乌雕、苍鹰、雀鹰、松雀鹰、白尾鹞、猎隼、红隼、雕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等。哺乳钢6目15科35属5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猞猁、兔狲、石貂、水獭、豹猫、马鹿、蒙古羚、斑羚等。[4]
交通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围多(围场—多伦)公路、承赤(承德—赤峰)西线公路和承围公路交汇于此;京通铁路(北京—通辽)从庙宫入境,经四合永、腰站、银窝沟、克勒沟、朝阳地等5个乡(镇)出境入内蒙古自治区。县城距境内最近的火车站——四合永站18公里。
经济
综述
2020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42375万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4417万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841万元,增长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6117万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为38:23.9:38.1,人均GDP实现38562元(按人口普查预计常住人口数据计算),比上年增长4.7% 。
2020年全年全部财政收入117861万元,比上年下降2.1%。其中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62万元,增长3.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18175万元,增长24.9%。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0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518936万元,下降4.3%;林业产值120454万元,增长 60.6%;牧业产值291599万元,增长2.6%;渔业产值491万元,下降18.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526万元,增长64.5%。
2020年农业产业化总量717535万元,产业化经营率为68.5%。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115828万元;中介服务组织1个,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基地销售产值601107万元。
202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167公顷(157.8万亩),增长3.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773公顷(116.7万亩),增长1.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394公顷(41.1万亩),增长11.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马铃薯48357公顷(72.5万亩),增长2.2%;玉米22048公顷(33万亩),增长 5.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油料4339公顷,增长 2.4%;药材1652公顷,下降26.2%;蔬菜14103公顷(21.2万亩),增长3.6%,其中设施菜810公顷,增长36.0%。粮食总产量455240吨,与去年持平。其中马铃薯总产量(折粮)343012吨,下降 4.2%;玉米总产量87252吨,增长27.3%。油料总产量9041吨,增长6.9%。蔬菜总产量899039吨,增长4.7%,其中胡萝卜379080吨,增长13.7%;大白菜278798吨,下降7.3%;卷心菜87151吨,增长13.4%。水果总产量218345吨,增长3.2%,年末果园面积14906公顷,增长10.8%。食用菌总产量2667吨,增长11.3%;设施蔬菜产量47888吨,增长40.8%;中草药总产量17156吨,下降35.3%。
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50608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11435吨,增长1%;牛肉产量30095吨,增长12.1%;羊肉产量3582吨,下降3.4%;禽肉产量5496吨,下降20.5%。禽蛋产量23466吨,下降 3.8%;奶类总产量27802吨,增长16.1%。牛饲养量41.49万头,增长3.4%,其中出栏17.07万头,增长5.7%,存栏24.42万头,增长1.7%。羊饲养量46.25万只,增长5.4%,其中出栏25万只,增长1.6%,存栏21.25万只,增长10.1%。猪饲养量27.23万头,增长5.9%,其中出栏14.42万头,下降2.3%,存栏12.8万头,增长16.8%。家禽饲养量548.3万只,下降21.0%,其中出栏318.63万只,下降21.2 %,存栏229.67万只,下降20.9 %。
2020年全年人工造林5133公顷,比上年下降52.4%;当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6667公顷,增长 44.1%;森林抚育面积19333公顷,增长35%;森林覆盖率60%。
第二产业
2020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81131万元,比上年增长4.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454065万元,比上年增长6%。分行业看,风电企业实现产值318291万元,增长8.7%,占比70.1%;食品医药企业实现产值62331万元,下降10.3%,占比13.7%;土砂石开采企业实现产值34266万元,增长3%,占比7.6%;新型建材企业实现产值25528万元,增长27.7%,占比5.6%;其他企业实现产值13649万元,增长7.3%,占比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398万元,增长10.2%;实现利税144322万元,增长0.9%,其中利润总额118502万元,增长3.9%。
2020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2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增加值111829万元,增长2.8%。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7840平方米,下降12.7%。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2%。其中,城乡建设项目投资下降13.6%,施工项目个数8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33个。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7亿元,增长82.6%。房地产业房屋施工面积1160853平方米,增长153.3%,房屋竣工面积51347平方米,下降6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04295平方米,下降9.6%。
第三产业
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44561万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86763万元,增长0.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49358万元,下降2.2%;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47565万元,下降0.6%;住宿业实现营业额8871万元,下降18.8%,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0093万元,下降 10.1%。
2020年全年外贸出口创汇额3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直接利用外资7226万美元,增长202%。
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以上,同比分别下降12.2%和13.6%;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00万元以上,和2019年持平。[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0年,全县有小学61所,初中14所,普通高中2所,幼儿园307所,特教学校1所,职教中心1所。幼儿园在校生10823人,小学在校生41456人,初中在校生22322人,高中在校生数10575人,特教学校在校生107人,职教中心在校生4187人。教职工5839人,其中专任教师5157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0年年末实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51个,实有床位2897张,卫生技术人员2141人,其中执业医师689人,执业助理医师213人。村级卫生室311个,执业(助理)医师124人,乡村医生546人。诊所174个,执业医师209人,执业助理医师23人。
文化事业
2020年全年有4万人次到文化馆开展舞蹈、戏曲、声乐等各类文化活动。图书馆投资5万元,购置中小学必读图书1750册,全年有3万余人次到图书馆学习、借阅图书,参加读书、讲座活动;投资100万元,新建燕格柏乡、朝阳地镇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359万元新建姜家店乡如意山村、山湾子乡王家店村等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成功举办了2020年全县春节文艺晚会、第八届全县广场舞大赛(共有39支队伍报名,近800人参赛)等各项文体活动,文体活动蓬勃开展。[4]
基础设施
2011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共实施了7个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城建重点项目52项,新竣工房地产开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252套、廉租房50套;县城供热二期、供水增容工程顺利竣工,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和供水普及率均达到68%。[6]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木兰围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蕴藏着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千余年的辽金文化和三百年的大清木兰秋狝文化。木兰围场从新石器时期有人类居住开始,到战国时期的古墓群,燕、秦时期的长城,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元朝的白塔,再到境内现存的康、乾、嘉三位皇帝御笔所书的碑刻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丰厚独特的满蒙文化。满族特色的《霸王鞭》、《太平八角鼓》、《太平萨满舞》、《满族说唱》、满族宫廷舞蹈、满族《二人转》、“二贵摔跤”和蒙古族舞蹈、蒙族曲艺《好来宝》、蒙族器乐演奏等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节目,至今兴盛不衰。特别是《太平萨满舞》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文艺汇演银奖,蒙族曲艺《好来宝》曾获得河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等奖。
民间文艺
根雕
根雕又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树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的一种民间艺术。
剪纸
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不是依靠机器而是纯粹手工制作,常用的方法有剪刀剪和刀剪两种。剪纸的纹理大致可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皿、花木、果菜、山水等。
竹板落子
在围场表演的竹板落(lào)子中,一人“单口”的称作“耍单锤”,二人“对口”的称作“一把鞭”。为配合春节、庙会等秧歌会,可就地圆场,也可登台,二人对口唱时,根据情况进行化妆,即化妆为丑、旦角各一人,一般旦角(多为男旦)打板,承担主要唱段与剧情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角色,可伴有简单轻盈稳健的舞步,如另有专司伴奏人员可持并耍扇子及手绢,而丑角一般在开场白以数板形式先打一“辫穗”,在旦角主唱到具有转折、过渡、人物变换等唱段,接旦角“下音”。丑角若不打板,可持手绢或半截“霸王鞭”,还可见景生情插科打诨,临时抓词,给观众以诙谐俏皮的幽默感。[7]
名优特产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特产主要有:一品鹿唇、杏仁露、煎碗坨、年糕、烙糕、散状、甘沟口粘豆包等。
名胜古迹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旅游资源主要有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围场、千年双榆树、东庙宫、将军泡子、塞罕庙、月亮湖、七星湖、塞罕塔等旅游景点。
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上游地区,以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川形胜甲于紫塞载入史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首次看中这块“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行胜抱神京”的境地。清帝为“肄武绥藩”设立木兰围场,每次秋季到这里举行围猎,史称木兰秋狝。
东庙宫
东庙宫座落于县城以南26公里,伊逊河畔。该庙宫又称“兴安大岭神祠”建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作为嘉庆皇帝“拈香小憩”和接见内、外蒙古、新 疆、青海各少数民族首领随围射猎、赐宴的活动场所。总面积为2400.5平方米,属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中的“塔里雅图伊逊哈巴齐”围场。东庙宫内外,现存参天古松75棵,已有190余年树龄,山门题额:敕建敦仁镇远神祠,在青山碧野之中形成了国内现存较为独特的庙宫合一建筑。
月亮湖
月亮湖是一个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湖,外观形状圆似天上之月,是一处集森林、草原湖泊为一体的自然景点。
七星湖
七星湖,原名火泡子,因康熙火烧噶尔丹粮草得名,原有七个小湖,现已连为一体,08年从新改建。
著名人物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著名人物有:陈镜湖、蹇先任、王克东、于海洲、车庆丰、王文泽、丁明亚、江峰、惠世如等。
荣誉纪录
2017年12月13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获评第一届河北省文明县城。
2019年1月,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荣获“2018年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
2020年7月,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