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學知識一本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學知識一本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國學知識一本全(套裝上下冊)(超值典藏)》分為國家政治、思想學術、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國學經典、國學掌故等10個篇章,涵蓋了國學各領域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常識,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入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學習國學,了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了解國學。

基本內容

定價:39.80

作者:鴻雁

頁數:682頁

語種:簡體中文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開本:16

ISBN:7511323529、9787511323521

書名:國學知識一本全

品牌:中智博文

內容簡介

《國學知識一本全(套裝上下冊)(超值典藏)》編者對浩如煙海的資料進行了適當的取捨,選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實用、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分門別類進行介紹,旨在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鬆、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國學知識。廣義的「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總稱。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

序言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文化。國學堪稱中國人的性命之學,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是增加傳統文化素養的學問。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廣義的「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總稱。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學熱再次興起,如今方興未艾。

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的祖先留下了5000年文化遺產,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可以分為天文、曆法、地理、歷史、職官、服飾、器物、玉文化、青銅文化、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美食、民俗、禮儀、百草醫藥等方面。國學以學科分,可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民俗學、倫理學、考據學、版本學等;以傳統圖書類別分,可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具體而言,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和歷代史學等內容。國學從思想體系上以儒、釋、道三家為主流,諸子百家兼容並蓄。國學的復興,是時代的呼喚與要求。今天,隨着國勢上升,我們自然要大力弘揚國學,也要讓世界了解國學。了解國學也就是了解我們的歷史和現在,也就是了解我們中國人。我們知道,成為文化大國才是真正的強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應該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們自己的國學,絕對不能夠數典忘祖。

千百年來,國學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着國人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了解國學,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現代人,不能不知道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了解國學。然而,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即使窮盡畢生之力,也難通萬一。

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鬆、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國學知識,開闊文化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編者對浩如煙海的國學知識進行了適當的取捨,選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實用、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輯成本書。全書分為國家政治、思想學術、天人之學、文學、史學、文化藝術、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國學經典、國學掌故等10個篇章,涵蓋了國學各領域的重要內容和基本常識,為讀者輕鬆掌握國學知識提供了一條捷徑。書中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人勝的傳略和逸事,可幫助你登堂人室,領略國學的無窮魅力。

本書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新」就是鮮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書籍提到的知識;「奇」就是不一般,能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興趣,也是趣味,是人們想看、願意看的東西。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請翻開本書,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長廊,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智慧,把握傳統文化的脈搏,豐富自身的內涵,成為文化達人。[1]

參考文獻

  1. 國學常識道客巴巴網,201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