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蛋白質組學技術平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蛋白質組學技術平台本平台由軍事醫學科學院投巨資建設, 負責人為: 張學敏,何 昆,楊松成。本平台也得到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科委大力資助。投入千萬餘元引進超高性能混合型串聯傅立葉變換迴旋共振質譜[NanoLC-Q-FT-ICR-MS]。
基本情況
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NCBA)蛋白質組學技術平台始建於1997年,主要由小規模雙向電泳和第一代生物質譜(TofSpec 和Platform II)組成。
該平台於2001年更新為接近當年國際水平的第二代——高通量(200 ~ 300蛋白質/天)、高靈敏(fmol)、高分辨率(>10,000)、高準確度(5 pmol)的較完整系統,包括可同時運行12塊電泳膠的Ettan DALT twelve(Amersham)、能夠進行隨機序列分析和準確鑑定翻譯後修飾的毛細管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四極杆飛行時間串聯質譜(CapLC Q-TOF2,Micromass)、帶有源後衰變(PSD)功能的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附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Reflex III)和高自動化、可連續運行3840個樣品的飛行時間質譜Autoflex(Bruker)、高容量HCT離子阱質譜和三級四極Quattro電噴霧串聯質譜以及自動切膠系統SpotCutter(Bio Rad)和自動酶切系統MassPrep(Micromass)。
本平台已經更新為第三代。它以超高性能的9.4T混合型串聯傅里葉變換迴旋共振質譜為主要特徵。分辨率超過140萬,準確度優於1.0 ppm,可實現超高分辨、高準確度和高靈敏度的多級串聯質譜功能。該系統配備了豐富的輔助離子解離組件,可實現整體蛋白質的序列標籤分析,無須進行酶切而直接鑑定蛋白質,是研究生[1]物標誌物最有力的、最可靠的手段。
全國近400單位/課題組在此平台上工作,課題來源包括973課題、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開發與生產等。確認了數十個全新蛋白。部分單位根據我們提供的結果成功克隆到新基因。許多課題因為本平台支持而獲得國家、地方科技基金的資助。
北京質譜開放平台
北京質譜開放技術平台在2004年由國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聯合投資共建。核心儀器是9.4T混合型四極杆傅里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Q-FT-MS),此外中心還有十餘台質譜儀配套設施,主要用於新藥研發、生物反恐、藥物和毒物分析、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生物醫學分析、食品和環境衛生分析等體系,為我國在上述領域的科學研究、新藥產品開發和社會經濟活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中心已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和「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可提供權威的分析數據和檢測報告。
應用方向
蛋白質組學 proteome。
參考文獻
- ↑ 考上研究生,原來好處這麼多!,搜狐,2022-01-30
- ↑ 重磅!2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發布,網易,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