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国际化战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国际化战略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专有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活动的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国际化战略的动机

销售市场导向型动机:即寻求销售市场,主要是避开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及其开拓新的销售市场。

资源导向型动机:即寻求资源。寻求稀有的战略资源及其维护保养资源来源于的可靠性。

技术性与管理方法导向型动机:即寻求现成财产,是要获得和利用海外优秀的技术性、生产工艺流程。获得新设计产品和优秀的管理经验等现成财产。

成本费导向型动机:即寻求高效率,利用海外便宜的规模经济,减少产品成本。

寻求战略性资产动机:这类企业可能追求一体化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类型

国际化战略的类型有国际战略、多国本土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与跨国战略。

1、国际战略:企业把在本国开发的各种不同的产品推向国外市场。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本土化战略:一个企业的大部分活动,如战略和业务决策权分配到所在国外的战略业务单位进行,由这些单元向本地市场提供本土化的产品,从而把自己有价值的技能和产品推向外国市场而获得收益。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化战略:向全球市场推销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获得区位经济、经验曲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以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4、跨国战略:企业既寻求多国本土化战略所具有的当地优势,又注重国际化战略带来的效率。因此,运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在本土化响应和全球效率上都能获得优势。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国际化战略的模式

纵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外设厂,生产本地化,如海尔;第二种是自有产品直接出口,如华为和中兴;第三种是并购国外企业,如联想;第四种是产品贴牌出口,这类企业以浙江温州企业为多。当然,上述分类是按照企业的主导战略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有时会采取多种战略,即组合战略来进军海外。前三种方式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国际化战略。

1、海外投资工厂—海尔模式(生产本地化)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启动比较早,这得益于海尔企业领导人的超前战略意识。

成名于电冰箱,继而在家电领域全面开花的海尔在国内站稳脚跟就开始把战略眼光投向海外,在欧洲,在美洲,海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摸爬滚打。起初,海尔的策略是出口产品,但是发现国外对来自中国的家电认可度不高,而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有种种限制。屡败屡战的海尔开始在海外投资工厂,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销售为方向,结果不但成功绕过贸易壁垒,而且使海外销售迅速发展起来。根据美国《家电》杂志2003年全球排名,海尔已经超过了日立成为全球第九位,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

海外投资设厂虽然实现生产本地化,成功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限制,但是美国的高成本几乎吞噬了海尔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低成本优势。因此海尔开始寻求新的战略,2005年6月,海尔宣布准备以23亿美元的代价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Maytag),开始新的国际化战略。

2、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出口—华为模式

2004年是华为国际化战略大获全胜的一年,多年持续的投入终于开始结出丰盛的果实。这种胜利不仅体现在与IT巨头思科的官司最终得以和解,而且表现在其产品开始突破欧洲和美国市场,海外产品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而且表现在击败众多国际巨头,成功成为英国电信的优先供应商,角逐总额达1500亿人民币的电信产品大单。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终于获得世界的认可,华为开始改变世界的眼光。

华为一直专注于通信技术的进步,每年把不低于销售额10%的经费投入到研发领域,按照华为2004年销售额近500亿的数字计算,华为2005年投入到研发领域的费用接近50亿元,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华为的海外策略也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主要是建立研究机构和销售网络。在产品方面,华为一直坚持自主品牌的出口方式。

华为的国际化采取了先从第三世界国家人手,进而攻陷发达国家。和华为在国内市场的战略相识,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低价战略以及华为人“狼”的精神,使得华为开始获得一些国外定单,但是市场做的非常艰苦。但是华为咄咄逼人的态势开始让一些国际巨头坐立不安。思科公司在数据产品领域起诉了华为。这场初期来势汹汹,最后以和解方式解决的国际官司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本来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中国华为在国际上名声雀起。有人曾经戏言,即使华为拿出10亿美元做广告,也未必起到这个效果。

3、通过并购获得市场与技术—联想模式

依靠“贸工技”路线迅速崛起的中国联想集团一直坚持务实的发展路线,缺乏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一直是联想最大的软肋。即使是联想在市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就有学者说,联想做的再大,也只是OEM的生产方式,因为联想没有技术。作为高科技类型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是很难长远生存的。

联想宣布在全球收购国际电脑巨人IBM的PC业务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轰动,因为IBM的PC业务已经多年亏损,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联想的收购行为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以现金和承担债务的方式向IBM支付了17.5亿美元,同时向IBM转让了联想集团19%的股权。

联想通过此次并购,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电脑生产商,同时也获得了原IBM的技术和市场。这些可能是联想冒着巨大风险做出并购决策的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目前非常热衷于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国际化战略。据德国《商报》引述一家咨询公司的数字,仅2004年德国就有近三百家企业被中国企业买下。这其中包括被台湾明基收购的西门子手机业务。

同样是在2004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收购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不过,事实很快证明了这是一起失败的收购案例,TCL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英国《金融时报》6月23日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国世纪”仍然距离遥远》,文中对TCL、联想以及明基的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陆企业在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国际化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交易条件的苛刻上,而明基的条件就优惠的多。综观大陆企业的国际并购,的确如此。在这些并购中,西方公司都不花分文就摆脱了无利可图的业务,还获得了低成本的选择权。如果大陆公司能扭转颓势,他们就可以分一杯羹。对西方公司而言,这类交易称心如意,对大陆的买主来说,则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

极为有趣的是,西门子宣布即将放弃手机业务时,外界传言最大的收购者是中国的华为,结果是台湾明基。而英国最大的电信制造企业马可尼因为经营不善而寻求买主时,时值英国电信(BT)宣布华为进入他的21世纪电信网络优先供应商行列,外界再次传言华为将收购马可尼。结果华为依然没有任何举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华为作为BT核心供应商的位置,据业界专家分析,华为在今后五年内极有可能为BT提供总价值约70亿英镑的网络产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

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大陆企业,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企业成长与壮大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还是应当慎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炼好内功,具备核心竞争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技术过硬。

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海尔初期的海外设厂方式虽然利润不高,但风险也小,同时为其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

了解国际游戏规则,按照牌理出牌。

台湾企业在这方面比大陆企业有更丰富的经验,比如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西门子要向明基支付2.5亿欧元,还要支付5000万欧元购买明基2.5%的股份,此外,明基享有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所有专利权。相反,当TCL收购汤姆森的电视业务时,协议当中并不包括利润最丰厚的显象管制造业务。这些,就是大陆企业国际化所不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